2025年春節過後,deepseek的問世讓數字化轉型成為全社會的熱點話題。事實上,近年來,中核工程在智能化發展和數字化轉型的道路上便積極探索,開展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自2020年起,中核工程不遺餘力地支持智慧工程建設。一方面,智慧工程有力推動現場管理朝着現代化、智慧化的方向大步邁進;另一方面,通過智慧工程建設所積累的海量數據,為未來數字化大模型的構建奠定堅實基礎。藉助這一重要平台,還可以成功實現設計、建造、裝備的一體化融合發展。
中核工程迅速開啟數字化轉型的布局,徐鵬飛介紹,浙江金七門核電項目堅定不移地朝着數字化設計、數字化建設、數字化交付的目標奮力推進。在推進過程中,遭遇不少棘手的困難。為攻克這些難題,中核工程在相關單位建立實驗室,尤其是在建安單位的建設中,創新性地將傳統設計融入結構化設計,促使二者同頻共振、共同發展。事實證明,這一舉措不僅大幅提高工作效率,還顯著減少質量問題的出現。
在項目推進過程中,現場有一個實體項目,同時中核工程還專門成立虛擬項目,並對虛擬項目進行實體化運作,安排專業人員負責數據完善工作。那幾年,中核工程通過多種途徑、想盡各種辦法努力推動公司大模型的發展。徐鵬飛表示,「如果不持續奮勇向前,就可能再也沒有向上發展的機會。所以,中核工程不惜傾注全公司的力量,全力以赴做好數字化轉型工作。」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中核工程取得一定的成績,成功建設了數據中台。
在徐鵬飛看來,推動核工業數字化轉型,具有多層面的重要意義。一方面,這是踐行國家 「雙碳」 戰略、保障能源安全的必然選擇。在 「雙碳」 目標的引領下,積極、安全、有序地發展核電,已然成為中國保障能源安全的關鍵舉措。推進核工業數據中心建設,正是核工業深入推進數字化轉型的關鍵一步。通過數字化賦能核工業高質量發展,助力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從而為國家能源安全提供堅實保障,推動 「雙碳」 目標的順利實現。
另一方面,數字化轉型是重塑核工業產業形態、建設數字核工業、提升中國核能產業新優勢的必由之路。通過構建核工業行業數據中心,能夠促進數據要素在產業鏈中的高效流通,充分釋放數據蘊含的巨大價值,有效降低整個產業鏈的協同成本。進而形成核工業產業鏈數據資產,為研發設計、採購、建安、調試、運維等全生命周期的提質增效提供強大助力,打造出核工業全新的產業優勢。
然而,當前核工業數字化轉型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依然面臨著諸多挑戰。徐鵬飛坦言,目前核領域仍欠缺覆蓋全產業鏈的行業性數據中心平台,這一短板在一定程度上嚴重製約核工業數字化轉型的進程以及高質量發展的步伐。
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建議:
統籌核工業數字化轉型,構建以數據和軟件為中心的核工業數據中心及數字發展生態。建議有關部門加大對核領域數據中心建設的統籌規劃與投入,進一步協調推進核領域數據資源共建共享,以數據驅動核工業高質量發展。通過構建「政-產-學-研-企-用」融合平台,在政府引導下,充分發揮核工業產業鏈鏈長單位優勢,以核電設計為試點開展自主化核工業軟件應用,逐步輻射核化工、核燃料等領域,分步實施軟件應用替代及推廣,形成滿足核工業持續發展需要的軟件產品和研發體系,完善核工業數字化發展生態。
加強自主可控,構建核工業數據內部開放流通利用機制。核工業數據具有一定的敏感性,核工業數據開放共享應堅持在保證數據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共享開放產業鏈數據;對涉敏涉密的數據進行處理,加工成數據指數、報告、api等脫敏脫密的數據產品,向產業鏈各主體有償或無償開放使用。
加強人工智能專項支持,賦能核工業產業發展。通過對核工業大模型算法、數據和算力的專項支持,形成滿足我國核工業發展需要,實現核領域知識數據與工業軟件雙向驅動的可信、可靠人工智能技術,優化以深度學習和強化學習為驅動的核工業智能機械人,將推動我國核工業廣泛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助力我國核工業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實現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推動核工業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助力打造國家數字經濟新優勢。
中核工程會議室的巨幅電子屏幕持續變化閃爍,交織出充滿科技感與未來感的畫面。
望着屏幕的模型數據,徐鵬飛暢想未來:核工業大模型一旦建成,核工業設計領域將迎來質的飛躍,屆時只需輸入相關數據,它就能快速、精準地生成核電站建造的設計方案。過去,設計「華龍一號」的圖紙多達幾百萬份,全部依靠人工手繪,工作量巨大且效率低下,而未來實現數字化後,圖紙將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更為高效、便捷的結構化形式發展,在後續的升級迭代中將實現更加精準的優化與發展,將為核工業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
責編 | 王思淇
主編 | 劉洋
審校 | 李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