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改革,反反覆復,已無法讓人產生期待

當前,各地機構改革如火如荼。

對於本輪機構改革,不知道大家有什麼看法?從得到的消息看,不少地區的機構改革力度不可謂不大,比如,河南事業單位改革就是一個例子,原則上不再保留科級和事業編製16名以下的事業單位,讓很多驚訝,這次是要動真格的了。

然而,也有不少錢持不同意見,對於本輪機構改革,表示並不期待。

因為,機構改革實在太頻繁。平均每隔幾年就要輪上一次,看到不少體制內的人表示,他們那裡的機構,又改回到了幾年前的狀態,不知道意義何在。或者,某機構現在精簡,過一陣又增加回來。

效果並不好,所以不是很期待。

以本次河南事業單位改革為例,16名以下的事業單位能有多少?答案是並不多,符合要求的機構,大多是改革方案中提到的已經完成歷史任務的「空殼單位」、「殭屍單位」,這些單位原本就是自生自滅的。

現在,不過是統一的「摘牌」罷了。

如此改革的效果,其實和大家想像的還有差距。而且,只是針對機構的改革,在很多人看來,不過是「治標不治本」,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所以不是十分的期待。

關鍵問題在於,機構改革只是精簡機構,不精簡人員,並不會有實質上的改變。

機構改革後,體制內人員規模和數量依舊在那裡,不解決人的問題,就緩解不了財政壓力。甚至,改革過程中,因為機構合併,很多人採取內退的方式,退出崗位,反而會導致只領錢不幹活的「閑人」增多。

另一面,再過幾年,可能會因為再重新設立新的機構,繼續增加新的編製和人員。

而且機構的變化反反覆復,就像上面說的,可能過幾年又還回到了之前的樣子,因為機構精簡,不但沒有減人,也沒有放權,工作量還在那裡,過一陣感覺這樣不好,又把合併的職能再次獨立出來。

機構在反覆中不斷折騰,過程中產生大量領導、大量閑人和大量新招募的編製,實質上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反而加重。

如此,大家依然不會期待。

事實上,上面說的這個過程,也正是不少地區發生過的事情,在看過幾次之後,很多人也就對這種形式上的改革不予認同。

正確的做法,到底是什麼?

答案是四個字:精兵簡政。

精簡人員,下放權力,才是關鍵所在。

只有真正意義上「精兵簡政」改革,才能真正提升體制內的辦事效率,減輕財政負擔,同時,釋放更多活力。

否則,機構改革就只會反反覆復。

看穿之後,讓人感到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