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時務」的新加坡

新加坡,現今全球唯一以華人為主的主權國家,截至2021年8月的統計數據,華人在新加坡總人口中的佔比達到74%,並且其領導人也多由華人擔任,可以說就是海外的另一個「中國」,但自其獨立建國以來,新加坡對我國的態度幾經改變,其中摻雜不少政治利益於其中,我們並不能想當然的認為以華人為主的新加坡會事事跟隨中國腳步。

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南端、馬六甲海峽出入口,由新加坡島及附近63個小島組成,其中新加坡島佔全國面積的88.5%。新加坡島東西約50千米,南北約26千米,國土面積733.1平方千米。新加坡總人口約545萬,公民和永久居民399萬。主要民族為華族馬來族、印度族。新加坡作為曾經的亞洲四小龍之一,其經濟實力強勁,國內生產總值達5333.5億新元,約合3876.9億美元。

雖然新加坡位於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戰略點,但其仍然存在天然地理缺陷,並且土地面積不足,資源有限。新加坡是面積只有約600平方公里的小島,與外界的聯繫必須經過與其接壤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的領海和領空,有限的領土面積使得新加坡不能滿足人民日常的基本生活需求,必須向鄰國特別是馬來西亞進口食品和淡水。

新加坡於1965年8月9日脫離馬來西亞,成為一個有主權、民主和獨立的國家。 同年9月成為聯合國成員國,同年10月加入英聯邦。 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成為共和國,伊薩克出任首任總統。新加坡獨立後沒有選擇同新中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也沒有同台灣當局建立所謂的「外交關係」。

獨立伊始,新加坡同台灣的關係尤為密切。不僅因為兩者之間具有語言、文化背景上的相似,還因為新加坡的李光耀個人與台灣關係也十分密切。在1965年獨立建國後,新加坡急需建立一支獨立的防衛力量,由於新加坡國土面積狹小沒有訓練場地,且沒有訓練經驗和訓練,所以急切希望得到外界的幫助,但由於各種原因沒有幾個國家願意向它提供幫助。恰此時台灣當局為了擺脫在國際上受孤立的局面,願意向新加坡提供軍事援助以求得新加坡對其在外交上的承認,雙方從1967年開始軍事合作,這種合作一直到現在還在持續。台灣此後也成為新加坡最大的軍事訓練基地,台灣當局只對新加坡軍人消費的物質收費,其他分文不收。

進入90年代,隨着我國綜合國力的逐步提升,新加坡不可能載忽視我國的影響力,遂於1990年10月3日同我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雙邊政治、經濟貿易發展進入全新發展階段。

雖然同大陸建交後,新加坡與台灣的軍事訓練關係依然存在並持續至今,當然是非公開存在的,甚至還於2021年發生過疑似新加坡「星光部隊」在台跳傘集訓發生意外事故的事情。不同於其他國家的是,新加坡與新中國建交後,其與台灣關係就僅局限於經濟、文化、學術以及人道主義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