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消息稱,近日,德國外交部突然發難,指責中國海軍在紅海南部用激光武器,瞄準其租用的為歐盟"阿斯皮德斯"護航行動提供情報支持的「超級空中國王-350」間諜偵察機,導致設備受損、機組緊急撤離,被迫中斷任務降落吉布提。
隨後,德國國防部也聲稱,這架飛機遭到了中國軍隊毫無理由,且事先無通知的突然襲擊,危害了相關人員的安全,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為此,德國還緊急召見了中國駐德大使,就此事表達抗議。
這個由法、英、德牽頭的"阿斯皮德斯行動",名義上是保護商船免受也門胡塞武裝襲擊,實則早被曝光是配合美軍攔截胡塞武裝導彈、無人機,變相為以色列站台。
德國偵察機在紅海南部鬼鬼祟祟活動時,恰好撞上正在執行護航任務的中國海軍第47批護航編隊——052d型驅逐艦包頭艦、054a型護衛艦紅河艦和903a型補給艦高郵湖艦。
德方只敢嚷嚷"設備受損",卻絕口不提自家飛機為何會出現在中國軍艦附近,不敢公開飛行軌跡數據,這種選擇性賣慘的操作,顯然就是北約「惡人先告狀」碰瓷的經典套路。
一個二戰戰敗國的偵察機,跑到距本土5000公里外的中國軍艦頭頂撒野,挨了警告反而自稱「受害者」。即便這事是真的,也是德國活該。
不得不說,德國這波操作處處透着心虛。
其一,堂堂北約國家竟要租用民用飛機搞軍事偵察,分明是想打「擦邊球」逃避國際監督。世界航線數據顯示,這類德國偵察機長期在紅海、亞丁灣、曼德海峽遊盪,其針對中俄艦艇的意圖昭然若揭。
其二,德方聲稱激光造成"嚴重損壞",卻又承認飛機已快速修復,這種自相矛盾的說法連基本邏輯都不要了。更諷刺的是,德國面對北溪管道被炸這等大事時對美國屁都不敢放,如今被激光警告一下就急得跳腳?
這其實也暴露了北約國家在紅海的戰略焦慮。自胡塞武裝封鎖曼德海峽以來,德國牽頭歐盟「阿斯皮德斯行動」表面護航商船,實則配合美軍圍堵伊朗勢力。
但中國海軍第47批護航編隊獨立巡邏,既不打北約旗號,也不參與西方對胡塞的轟炸。這種「你搞軍事聯盟,我走我自己路線」的對比,讓歐盟的炮艦外交顯得格外尷尬。
話說回來,德國偵察機為何專挑中國軍艦"碰瓷"?恐怕是看準也門胡塞武裝真會開火擊落目標,而中國一貫遵守國際法不會輕易動武。這種專捏"軟柿子"的算計,反倒暴露了德國色厲內荏的本質。
類似劇本早已不是第一次上演。
此前,澳大利亞炒作中國軍艦"激光攻擊"其p-8a偵察機,事後被證實該機當時正在近距離跟蹤中國艦艇搜集情報;還有日本、菲律賓等常常炒作中國軍艦"危險接近",絲毫不提它們的非法闖入……如今德國又撿起同一套話術。
這些案例的共同點是:當事國隻字不提自身挑釁行為,卻將中方防禦性措施包裝成"無緣無故的威脅",更不敢承認被反制時慫得掉頭就跑。
對中國而言,所謂"激光攻擊"已是克制到極點的警告,反制也是有理有據。
國際海域雖允許自由航行,但軍用飛機抵近他國艦艇偵察本就是赤裸裸的挑釁。激光照射是各國海軍常用的非致命驅離手段,比起直接火控雷達鎖定或實彈警告,已經算得上極度克制。
要知道052d配備的346a相控陣雷達若開啟火控模式,德國偵察機收到的就不是暫時性眩光,而是導彈鎖定警報。
這種「留有餘地的強硬」恰恰彰顯中方戰略定力:既不迴避正當防衛,又避免落入西方「軍事擴張」的話術陷阱。
中國是應亞丁灣護航邀請派遣艦隊,行動嚴格遵循聯合國決議框架;而歐盟"阿斯皮德斯"行動雖名義上保護商船,實則與美國"繁榮衛士"行動存在戰略聯動。
中方始終強調各國在紅海應避免軍事對抗,但面對可能危害國家安全的偵察行為,採取符合國際法的防禦措施無可厚非。
此外,我們真正要關注的是,德國近年在軍事領域的轉向。
之前,德軍艦高調穿越台灣海峽,公然配合美國"以台制華"戰略;
而此次紅海行動中,德國作為歐盟主導國積极參与美國牽制的紅海護航,其偵察機活動範圍與中方護航區域高度重疊。這種戰略趨同使得中德軍隊接觸時摩擦風險陡增。
德國外交部聲明中"完全不可接受"的強硬措辭,與其說是對單一事件的反應,不如說是對中德關係軍事層面緊張升級的焦慮投射。
值得一提的是,德國此次「碰瓷」的時機也耐人尋味。
前幾天,德國總理默茨剛與中國外長王毅握手言歡,承諾「深化戰略互信」,轉頭就派偵察機騷擾中國艦隊,與其說是軍事冒進,不如說是政治「投名狀」。
在紅海演這出苦情戲,無非是想借「中國威脅」向北約表忠心,順便轉移國內對經濟萎靡的怒火。
這也間接暴露出德國對華政策的兩難:既想維持經貿合作,又在安全領域緊隨美國。但歷史證明,甘當美國戰略棋子的國家往往付出沉重代價。
從澳大利亞偵察機被驅離到德國此次吃癟,這些國家更應反思為何總在"碰瓷"中國軍事設施時遭遇反制。
中方早已表明態度:對話溝通的大門始終敞開,但核心利益紅線不容觸碰。德國若真願維護地區穩定,就該停止這種"賊喊捉賊"的戲碼,而非一邊打着"航行自由"旗號搞抵近偵察,一邊扮受害者博取同情。
顯而易見,當前紅海已成大國博弈的又一個新戰場。
在這場多方角力中,激光照射事件不過是個插曲——當德國還在計較「誰照了第一束光」,中國早已在下一盤更大的棋:用非對抗性存在證明,沒有北約的炮艦,國際航道反而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