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7月8日,特朗普加大了對美國貿易夥伴的壓力,向14個國家發出了信件,告知他們將對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徵收新的關稅稅率。
與此同時,特朗普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將除中國外的所有「互惠」關稅日期延長至8月1日,從而緩解了一些與其他國家談判日期上的緊張,等於又多給了20天的談判時間,為達成協議鋪路。
«——【·關稅大棒揮向日韓兩國·】——»
7月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突然在社交媒體上甩出兩封措辭強硬的信件,分別發給日本首相石破茂和韓國總統李在明。
這兩封信內容幾乎一模一樣,核心意思就一個:從8月1日起,美國要對所有日韓輸美商品徵收25%的關稅。消息一出,全球貿易圈瞬間炸鍋。
美股當天應聲下跌,在美上市的日韓企業股票更是集體跳水,日產汽車跌超7%,豐田汽車跌近4%,韓國LG Display直接暴跌8.03%。
這還不算完,緊接着特朗普又宣布對哈薩克斯坦、馬來西亞、南非等12個國家加征25%到40%不等的關稅,稅率最高的老撾和緬甸,直接被加到了40%。
特朗普這次出手,完全是有備而來,他在信里毫不客氣地說,25%的關稅「遠遠低於消除貿易逆差所需的水平」。言外之意,這只是開胃菜,如果日韓敢反擊,美國還會繼續加碼。
更絕的是,他還給日韓企業留了一條「生路」:只要你們來美國建廠,關稅全免,而且審批流程「只需幾周時間」。
«——【·為何針對他們?·】——»
特朗普這次優先瞄準日韓,其實是憋了一肚子火。根據美國商務部的數據,去年日本和韓國分別是美國第六和第七大貿易夥伴,兩國對美出口總額高達2800億美元。
而美國對日韓的貿易逆差,一直是特朗普的心病,以日本為例,美國對日本的貿易逆差主要集中在汽車和電子產品領域,日本的豐田、本田等車企在美國市場佔據不小的份額,而美國汽車在日本市場的存在感卻很低。
特朗普多次抱怨,日本對美國汽車的關稅雖然名義上是0,但各種非關稅壁壘讓美國車很難進入日本市場,韓國的情況也差不多。韓國的半導體、汽車和電子產品大量出口美國,而美國的農產品和服務卻很難打開韓國市場。
特朗普認為,這種貿易不平衡對美國經濟和國家安全構成了威脅,更讓特朗普不滿的是,日韓在之前的「對等關稅」談判中態度強硬。
日本首相石破茂公開表示,日本不會在談判中「輕易妥協」,韓國總統李在明也坦言,雙方談判「非常困難」,甚至不確定能否在7月9日前達成協議。這種態度徹底激怒了特朗普,他決定用關稅大棒給日韓一點顏色看看。
«——【·中國為何「逃過一劫」?·】——»
就在日韓被特朗普的關稅大棒砸得暈頭轉向時,中國卻意外「逃過一劫」。特朗普在簽署行政命令延長「對等關稅」暫緩期時,特意將中國排除在外,這讓不少人大感意外。
這背後,是中美在5月達成的《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發揮了關鍵作用。根據協議,美方取消了對中國商品加征的91%關稅,中方也相應取消了91%的反制關稅。
同時,雙方還建立了經貿磋商機制,繼續就貿易問題進行溝通。 這次協議的達成,讓中美貿易摩擦暫時降溫。特朗普可能認為,在與中國的談判取得一定成果後,不宜再激化矛盾。
而且,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對美貿易額巨大,如果再次加征關稅,不僅會對中國經濟造成影響,也會衝擊美國消費者和企業的利益。 此外,中國在應對特朗普關稅政策時的反制措施也讓美方有所忌憚。
今年4月,美國對華加征關稅至145%,中國迅速反擊,將對美關稅提高至125%,並採取了一系列非關稅反制措施。
這種強硬態度讓特朗普意識到,與中國打貿易戰代價太大,不如暫時緩和關係,集中精力對付其他國家。
«——【·新的變數·】——»
特朗普這次的關稅行動,無疑給全球貿易格局帶來了新的變數。對於日韓來說,25%的關稅將直接增加出口成本,可能導致其產品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下降。
為了規避關稅,不少日韓企業可能會選擇到美國建廠,這正中特朗普下懷,對於其他被加稅的國家來說,南非、老撾等國的出口結構單一,高關稅可能對其經濟造成嚴重衝擊。
例如,南非是美國鉑金的主要進口來源國,30%的關稅將直接推高美國汽車製造業的成本,而對於全球貿易體系來說,特朗普的單邊主義做法正在破壞多邊貿易規則。
歐盟、印度等國家已經表示,將採取反制措施保護自身利益,如果這種貿易摩擦持續升級,全球經濟增長可能會進一步放緩。
不過,特朗普的關稅策略也面臨著諸多挑戰。美國國內的消費者和企業將成為關稅的最終買單者。隨着進口商品價格上漲,美國民眾的生活成本將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也會上升。
而且,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可能會引發其他國家的報復性關稅,形成惡性循環。
«——【·結語·】——»
總的來說,特朗普這次的關稅行動是其「美國優先」政策的延續,旨在通過施壓減少貿易逆差,吸引製造業迴流。
但這種單邊主義做法不僅會對全球貿易格局造成衝擊,也可能損害美國自身的利益。未來,隨着談判的繼續和各方的反應,這場關稅博弈的走向仍充滿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