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人文社
編輯 | 人文社
«——【引言】——»
2025年5月23日,日本突然發佈一條重要聲明,讓不少日本網友心裏一緊。
那麼,這個決定,會給兩國關係帶來怎樣的變化?
友誼的「使者」
消息是由日本和歌山縣的「冒險世界」動物園發出的:中國的大熊貓要回家了。
準確來說,是四隻:24歲的「良浜」,她的三個孩子「結浜」「彩浜」和「楓浜」。
它們將在6月28日離開生活多年的日本,返回中國。
消息一出,不少日本家庭在社交平台上曬出了當年第一次帶孩子去「冒險世界」看「彩浜」打滾、看「楓浜」爬樹的視頻。
其實那些視頻年代久遠,畫質還停留在720P,但記錄的,是一個國家對大熊貓的深厚感情。
這次不是道別,是歸還。
但對很多人來說,這卻像是一段長達30年的陪伴,終於走到盡頭。
大熊貓在日本,不是「萌寵」,而是「國民記憶」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大熊貓「出國」這件事,在國際上其實屬於高規格操作。
每一隻旅居海外的大熊貓,基本都是以科研合作的名義,經過中方和對方政府層層協議批准,再配合專業機構管理。
並不是誰出得起錢,就能「租」一隻大熊貓。
和歌山縣的「冒險世界」動物園從1994年就開始與中國合作,專門參與大熊貓的繁育計劃。
要知道,當年在日本養大熊貓這件事幾乎是「上野動物園」的專利,誰也沒想到,一個地方動物園竟然能養出全球領先的繁育紀錄。
「永明」這個名字,很多中國人可能不熟,但在日本,那是「熊貓界的教父」級人物。
這隻1992年出生於北京動物園的大熊貓,在旅居和歌山的這些年裡,創下了單只旅外大熊貓繁殖後代最多的紀錄:足足有17隻。
科學界都震驚了。
2023年,31歲的「永明」被送回中國養老,許多日本網友自發在網上發起「送永明回家」的紀念活動,有人在機場守了一夜,就為了看它最後一眼。
「良浜」是「永明」的伴侶之一,24歲高齡,相當於人類的七八十歲。
這次回國後,中方將為它安排更完善的醫療和營養環境,安度晚年。
而「結浜」、「彩浜」、「楓浜」這三隻年輕的大熊貓,則將進入中國的繁育項目,為延續這一珍稀物種的血脈貢獻基因。
有人說,大熊貓是「軟萌外交官」,也有人說,它們更像是連接中日人民情感的「非官方大使」。
在日本,很多孩子的童年記憶都和這些熊貓密切相關。
熊貓離開,不只是動物園裡少了幾隻明星,更像是一本長久連載的繪本,突然翻到了最後一頁。
日本突然宣布歸還,為什麼是現在?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在這個時間點送還?不是還沒到合作截止嗎?
其實,大熊貓的運輸講究非常多。
6月雖然還在合同期內,但氣溫還沒到夏季最熱的時候,最適合長途飛行。
而且越往後拖,熊貓的身體承受力越差。
尤其是「良浜」,年紀不小了,哪怕是搭乘配備恆溫系統的專機,從日本飛到成都也得五六個小時,途中還要全程監控心率、腸胃反應、呼吸頻率,每一個環節都要悉心照顧。
說到底,這不是簡單的「動物調運」,而是一次對生命體征極高標準的醫學考驗,難度可不小。
此外,還有更現實的考量,根據早前日媒報道,冒險世界的熊貓展館維護成本極高,每年在人工飼養、醫療、飼料上的投入遠超普通動物品種。
而在沒有新合作協議、沒有明確續租計劃的前提下,繼續留養熊貓既不經濟,也不合規。
換句話說,這次歸還,其實早在「永明」返國時就已註定,只是時間問題。
而「冒險世界」這個名字,在中國或許不夠響亮,但在國際大熊貓科研圈裡,它的地位不亞於卧龍基地、成都繁育研究中心。
從1994年合作開始,30年間,冒險世界共參與繁育了17隻大熊貓,其中大部分都健康成長,不少還回到中國參與繁殖。
這在國際大熊貓合作項目里,是非常亮眼的成績單,你可能不知道,大熊貓在人工環境下繁育難度極高。
熊貓本身發情期就很短、排卵時間不穩定,雄性又常常「傻乎乎」找不到配對節奏,全靠飼養員「眼力」和科學手段輔助。
而冒險世界能在有限場地、資源下,達到中國境外最高的繁育成功率,靠的是超常規投入。
動物園工作人員曾公開過一組數據:每年為熊貓定製的「竹子空運計劃」里,幾乎每天都有從中國空運的新鮮竹子、竹葉、竹筍,全程冷鏈、嚴格監測農殘,費用遠高於市場價格。
還有日本本土為熊貓專設的健康護理團隊,包括獸醫、營養師、心理行為觀察員等等。
正是這樣不計成本地付出,讓和歌山的熊貓,在幾十年間成為日本國民級別的「共同記憶」。
留在身後的,只有上野的「曉曉」和「蕾蕾」
截至目前,日本境內僅剩東京上野動物園的兩隻大熊貓「曉曉」和「蕾蕾」。
它們是2021年出生的雙胞胎,當時還因「封園」一度推遲對公眾開放。
兩隻熊貓的現身,曾一度讓「上野動物園預約系統癱瘓」,成為那一年「最難搶的門票」。
但有一個事實值得注意:截至目前,中國方面沒有宣布未來是否還會向日本派遣新的大熊貓。
日本媒體也曾多次呼籲延續熊貓合作項目,但得到的答覆一直是「正在商討中」。
如果未來幾年內沒有新的合作,2025年6月之後,日本就將只剩這兩隻大熊貓。
那種「全國有多隻熊貓可供參觀」的盛況,或許真的要告一段落。
為什麼把珍貴的大熊貓送出去?
這幾年,國內也有部分聲音質疑:為什麼總是把大熊貓送出國?這是國寶啊!
其實,大熊貓對外交流,早已從最初的「贈送式外交」演變成今天的「科研型合作」。
每一隻旅外的大熊貓,背後都有明確的期限協議、養護標準、技術共享、繁育義務。
大熊貓從某種程度上,不只是「國禮」,更是科研資源。
「冒險世界」在過去30年里,不僅提供了優質飼養環境,也幫助中方科研團隊採集了大量繁育、健康、行為學數據。
很多後來在中國成功推廣的「人工配種」「行為誘導育崽」等關鍵技術,早期的模型驗證就發生在和歌山。
這才是中國同意將大熊貓送去日本的真正原因。
不是為了賺錢,也不是為了「討好」,而是因為對方確實有能力、有誠意參與到這一全人類層面的物種保護中來。
最後的看一眼,有些告別不只是形式
這次回國的消息一出,日本各大平台上迅速掀起了「告別潮」。
有家長連夜買票,計劃在6月中旬再帶孩子去和歌山看最後一眼「結浜」,也有攝影愛好者整理出歷年拍攝的熊貓成長記錄,準備出本影集。
更有甚者,還有小學生寫信給冒險世界,感謝「彩浜」陪伴了自己的整個小學時光。
這些樸素的情感,不是演出來的。
它是一個國家對另一國家的「使者」產生的真實情感,也是「熊貓外交」超越國家和制度的某種溫柔體現。
「結浜」還在樹杈上翻跟頭,「彩浜」依舊愛賴在玻璃窗邊假裝「打瞌睡」。
它們不知道,自己身上承擔了多麼複雜的人類情緒,但正是因為不自知,它們才更讓人感動。
結語
6月28日,大熊貓們將踏上歸國旅程,離開熟悉的和歌山,前往遙遠的四川。
那裡是它們的出生地,也是最適合它們生活的地方。
這不是一個悲傷的結局,而是一段合作的自然過渡。
三十年的陪伴,留在了照片里、視頻里,也留在了一代又一代日本孩子的記憶里。
「良浜」會在更安全的醫療環境中安度晚年,「結浜」們會迎來自己的繁育新生活。
而屬於「冒險世界」的熊貓時代,雖然落幕,但它留下的意義,遠不止可愛。
它是一段記憶的縮影,也是一次跨越國界的溫柔合作的註腳。
參考資料:央廣網——日本和歌山縣4隻大熊貓將於6月28日送返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