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劉婷
5月19日,中美日內瓦經貿協議生效一周後,中山沃拓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熊亮接到了美國客戶的通知,讓他立即將一批價值200多萬元人民幣的家用投影儀發往美國。
這批貨原本打算在4月初發走,但不幸遇上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的「對等關稅」計划出台,被耽擱了下來。不過,熊亮一直篤定美方的高關稅不可持續。「一定會降下來的,短則兩個月、長則半年,但是沒想到一個月美國就撐不住了。」他對界面新聞說。
支撐熊亮的這種信心來自中國強大的供應鏈優勢。作為一個有17年外貿經驗、跑了幾十個國家的資深外貿人,熊亮深知中國製造的競爭力。「美國沒辦法離開中國供應鏈的,短時間內他們幾乎不可能找到中國供應商的完美替代。」
持同樣觀點的還有美國商人ken chester。他是紐約一家專註於社區團購的企業的ceo,其業務模式是從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供應商處採購商品——從服裝鞋帽、健康與美容用品到電子產品、食品和雜貨等不一而足,然後以優惠的價格出售給當地的消費者。
在今年1月特朗普重返白宮後,chester就開始研究其他國家產品替代中國商品的可能性,但迄今為止收穫不大。他指出,在紡織品方面,或許還能找到來自印度、孟加拉國的供應商,但在消費電子領域,根本找不到和中國產品一樣價廉物美的替代。
特朗普再度上台以來,不斷揮舞關稅大棒。他先是借所謂的芬太尼問題兩次對華加征關稅,累計幅度達20%;然後,他在4月初發佈了針對所有貿易夥伴的「對等關稅」計劃,基準關稅10%,在此基礎上,對包括中國、日本、韓國、東南亞地區在內的多個重點市場實施更高的稅率。經過中美之間的多次交手,美國對華平均關稅稅率一度飆升到165%。
「對等關稅」消息出來後,美國客戶告訴熊亮,鑒於最新情況,之前談好的訂單要擱置下來,已經生產好的暫不發貨,還沒生產的先行取消,已經備料的停止生產。這對於熊亮來說不啻是一個晴天霹靂,但他很快鎮定了下來,因為在中國以外幾乎不可能找到合適的供應商。一台投影儀由成百上千個零部件組成,核心部件包括鏡頭、激光器、 系統芯片等,此外還有電路板、散熱器等電子元器件以及外殼材料,除中國外,沒有一個地區能同時大量供應這些零件和原材料。
特朗普發起貿易戰的目的之一是促進制造業迴流美國。但經濟學家多次指出,一國製造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例,是由行業經濟屬性與該國發展階段等方面因素客觀決定的,關稅政策很難讓製造業大規模迴流。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鄧子梁從2021年起着手開展「美國製造業迴流」相關的專題研究,他對界面新聞表示,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美國四任總統都在強力推行製造業迴流政策,但迄今為止效果一般。一方面,製造業所需的高投入、長周期以及對政策不穩定的預期抑制了企業回遷建廠的動力;另一方面,缺乏足夠的勞動力以及相應配套的供應鏈,企業即使迴流也對就業拉動效果很小。
「任何一個龍頭企業,都需要配套幾十家、上百家上游供應商。這些公司更多是做原材料的,比如螺絲、鋼絲等,美國做這些沒有競爭力,只能從墨西哥、越南等地進口。沒有這些,迴流對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就業拉動很有限。」鄧子梁說。
熊亮對此深有體會,他說,就算是在越南、印度、墨西哥,也沒有可以和中國競爭的、既有廣度又有深度的供應鏈。「比如,現在美國海關要求提供原產地證明,進口自越南的貨物要提供證明說你的模具以及原材料都是在越南生產的,但這是不可能的,很多產品的供應鏈都在中國。」熊亮說。

5月12日,中美兩國在瑞士日內瓦達成經貿協議後,美方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征的平均關稅稅率暫時降至50%左右,這包括了今年以前美國對華商品徵收的20%的平均關稅、今年早些時候特朗普以芬太尼問題為借口對華加征的累計20%的懲罰性關稅、以及美國對所有貿易夥伴加征的10%的基礎對等關稅。
對於今年多出來的30%的關稅,熊亮的美國客戶表示願意全部承擔,畢竟美方可獲取的利潤遠超這些商品的生產成本。
《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發佈後,chester第一時間就在中美電商群里分享了這一消息,顯然他對此結果表示滿意。chester說,即便現在仍有不低的關稅,但總體上「可以忍受」。他已經聯繫了早前的中國團隊成員,讓他們重新採購中國產品。
在特朗普關稅政策高度不確定的背景下,chester也在試圖多元化採購來源。三個月前,他就開始研究其他國家產品替代中國商品的可能,但收穫不大。chester還說,他不是沒有想過採購美國本土製造的產品,但是在其主營的消費品領域,與中國製造相比,美國產品根本沒有競爭力。
「因為這裡的勞動力成本非常昂貴,而且中國在製造業方面的技能也比美國高得多。」chester說,人工智能技術未來可能會讓美國產品變得具有性價比,正是看中這一潛力,他最近成立了一家機械人公司。
沒有人知道三個月後會發生什麼,熊亮表示,未來美國市場會越來越難做,但他並不認為中美會完全「脫鉤斷鏈」,同時他也不想放棄美國這個讓他「又愛又恨」的市場。
「就消費能力來說,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可以與美國相比。在有些小國家,我們出個三五百台的投影儀可能都是不錯的訂單,但是美國那邊一次就是上萬台,現在有個美國客戶正在跟我們談一個6萬台的訂單。」
在這種情況下,熊亮的策略是「兵分兩路」,一是開發其他市場,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目前美國客戶在其公司的佔比約在20%-30%。「現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及中東的客戶特別多,其中很多是新客戶,有些人連英語都不會說,但也要來中國採購產品。」二是,在極端情況下,通過轉口貿易等形式,繼續和美國人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