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餘暉 董鑫
據生態環境部消息,5月10日至11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赴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百色市、崇左市調研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在南寧市主持召開座談會並講話。
近來,廣西持續開展涉重金屬環境安全隱患排查整治,自治區省級黨政「一把手」多次赴地方調研,督導檢查整改工作。
黃潤秋在座談會上,要全面查清底數,加強風險評估,守住生態環境安全底線。
幾個信息值得關注。
第一,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要求。
「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要求,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認識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黃潤秋在廣西召開的座談會上表示。
重金屬污染問題是關係群眾身體健康和民生福祉的生態環境短板。
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的《關於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提到,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控,到2025年,全國重點行業重點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比2020年下降5%。
2022年,生態環境部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控的意見》,明確重點防控的重金屬污染物是鉛、汞、鎘、鉻、砷、鉈和銻,並對鉛、汞、鎘、鉻和砷五種重點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實施總量控制。
廣西有色金屬資源比較豐富,是我國有色金屬重要產地,但過去粗放的發展模式導致涉重金屬行業企業「三廢」無序排放,造成歷史遺留涉重金屬廢渣量大面廣。
近期,廣西正在開展涉重金屬環境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工作,並成立了「自治區涉重金屬環境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工作領導小組」,由廣西省級黨政「一把手」共同擔任小組組長。
「五一」假期期間,自治區涉重金屬環境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工作專班已開始深入調研。
第二,一個重點領域。
此次赴廣西,黃潤秋去往了多個尾礦庫調研,這是重金屬污染防治的重點領域。
尾礦庫是貯存金屬、非金屬礦山礦石選別後排出尾礦的場所。廣西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採礦、選礦、冶煉歷史悠久,在開發過程中積累了一些歷史遺留礦區和堆存。2020年的數據顯示,與2016年相比,廣西全區尾礦庫數量從597座降至202座,減少了65%以上。
當前,廣西已全面入汛,尾礦庫在汛期內風險隱患增大。
此次在河池市南丹縣拉么綜合選礦廠馬鞍山分廠尾礦庫,黃潤秋現場查看收集池等污染防治設施建設運行及周邊水體水質情況,並了解地下水環境監測數據。
在崇左市南方錳業大新錳礦分公司尾礦庫,他調研涌水治理、錳渣處置進展,實地查看尾礦庫下遊河流水體治理情況。
德保銅礦尾礦庫是目前廣西唯一一座一級環境監管尾礦庫。
黃潤秋指出,要組織開展尾礦庫廢水對地下水污染風險評估,摸清尾礦庫地質條件和地下水流向,科學合理布設地下水監測井,加密地下水環境監測,確保能及時發現污染,有效阻止污染遷移。
此外,在百色市田東縣那龍金礦調研歷史遺留礦區調研時,黃潤秋還現場查看了礦山修復及礦區周邊環境情況,要求從源頭減少污染物泄漏及其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發現異常情況第一時間進行預警。
第三,6個關鍵環節。
據報道,此次調研期間,黃潤秋會見了廣西省級黨政「一把手」,就廣西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行交流。
此前廣西表示,要在國家有關部委的指導下制定短、中、長期管控方案,開展全面、綜合、系統治理,分階段管住風險、科學施治、解決問題,全力打好生態環境保護攻堅仗。
5月11日,在廣西涉重金屬排查整治工作座談會上,黃潤秋指出,要圍繞「查、評、改、防、治、測」6個關鍵環節,認真抓好涉重金屬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工作,全面查清底數,加強風險評估,堅持立行立改,突出源頭預防,實施分類整治,做好兜底監測,守住生態環境安全底線,積極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更好促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5月12日,陳剛主持召開自治區黨委常委會會議。會議強調,要堅決扛起涉重金屬環境問題整治重大政治責任,知恥後勇、知錯立改、知難而進,縱深推進排查整治、案件辦理、追責問責等工作。
「切實把涉重金屬環境問題整改到位,堅決守牢生態安全底線,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更好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陳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