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再次撕毀停火協議,大規模空襲加沙地帶,造成大量巴勒斯坦平民死亡。美國特朗普政府完全不裝了,不僅承認他們事先知曉相關行動,還聲稱這是「代價」,這釋放了什麼信號?俄烏衝突還不見平息,中東局勢再次升級,國際格局又將走向何方?
當地時間3月17日,以色列借口哈馬斯不釋放被扣押人員,對加沙地帶實施了大規模空襲,目前已經造成超過400人死亡。曾多次標榜「和平」的美國總統特朗普,這次完全不裝了。在以色列實施空襲後,白宮就公開表示,這次行動徵求了美國的意見。面對慘烈的平民傷亡,白宮發言人萊維特聲稱這是「恐嚇」以色列的代價。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美軍空襲也門,大部分目標都在平民區,遇襲的軍事單位很少。顯然,在俄烏、巴以等問題上都無法破局後,特朗普撕下了「和平」的面具。
不過,以色列在實施空襲後,表示目前還不考慮進行地面進攻。從這個情況看,在經歷了一年多衝突後,哈馬斯依然有成建制的武裝,保留了在加沙地帶狙擊以色列國防軍(IDF)的能力。
而對特朗普政府來說,加沙地帶重燃戰火,宣告着他們的外交全面失敗。現在,俄烏衝突完全沒有停火的跡象,美軍又下場與胡塞武裝交火,敘利亞局勢也再次混亂,不穩定因素越來越多。這個局面,其實是特朗普不想看到的,因為從他第二任期的舉動看,解決國內問題才是重點。36萬億美元的債務,聯邦政府的巨額開支,以及美國持續下滑的製造業,都是特朗普急需解決的事。但巴以衝突再起,使得特朗普政府必須把更多精力放在中東。
而對以色列來說,空襲加沙地帶不會帶來什麼好處,但他們依然這麼做了,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以總理內塔尼亞胡。在2023年,內塔尼亞胡就試圖通過司法改革,讓自身陣營獨攬大權,遭到以色列中左翼、軍方和情報界的強烈反對。此後,內塔尼亞胡就不斷找機會,想要強化對IDF和情報界的控制。去年美國大選結果出爐前,內塔尼亞胡認定特朗普會獲勝,出手將以色列防長加蘭特撤職。此後,以色列國家安全總局(辛貝特)調查內塔尼亞胡的貪污案,後者聲稱要解僱辛貝特的局長。而在作出這番表態後,不到24小時,以軍就空襲了加沙。從這些情況看,內塔尼亞胡還想藉著「戰時狀態」,來維持他的執政地位。
不過,與之前的情況相比,這一次歐洲國家對以色列不再是「無底線支持」。就在加沙遇襲當天,英國外交大臣戴維·拉米指責以色列違反國際法,而且阻止人道主義救援物資進入加沙地帶。歐洲態度的改變,根源是美國與西方盟友的關係已經出現裂痕,本質是「美國軍事堡壘」的以色列自然受到影響。不過,鑒於歐洲內部還有很多人幻想恢復與美國的關係,他們大概率不會對以色列進行實質性制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