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是一句流傳已久的俗語,而這句話放在特朗普身上並不違和。在接連對華揮舞關稅大棒、遭中方對等反制後,美國經濟正面臨衰退的風險,堪稱經濟風向標的美股日前全線大跌。基於這一背景,特朗普已釋放些許對華善意,考慮主動訪華求合作。
然而中國不是他想來就能來的,中方沒有理由必須要與他見上一面。據觀察者網最新報道,外交部對特朗普訪華一事的態度很簡單,那就是暫且晾在一邊,先不搭理。發言人毛寧沒有對此事透露任何可能。
中方這樣做道理其實很簡單,訪華前特朗普總該有點實際行動,不說徹底取消這段時間加征的關稅,能放開一些出口管制也算他有誠心。可是特朗普什麼動作都沒有,就打算帶一張嘴來北京,那他來不來其實沒什麼區別。
與其和不改敵視中國本色的白宮浪費精力,不如將目光投向那些可以爭取的對象。據觀察者網3月12日報道,傅聰大使日前在安理會公開會上作了發言,以較大篇幅談及中國與歐盟的關係,強調今年是中國同歐盟建交50周年,中方對歐盟抱有信心,希望歐盟成為中方可以信任的合作夥伴。
歐盟有足足27個成員,是世界多極化中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但是特朗普上台以來,歐盟的地區影響力受到極大挑戰,美歐關係亦出現波動,它在俄烏衝突這件事上只能被動接受特朗普的肆意妄為,坐視美俄繞開自己私下媾和。
中方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自然不希望看到歐盟從此一蹶不振。這次傅聰大使藉助聯合國這一平台,公開發出了對中歐關係的期許,已經給足了歐盟誠意,但同時也話裡有話,歐盟需要聽明白。
其實重點就在「可以信任」這四個字上。目前中歐有不少的共同利益,如維護中歐貿易成果、反制美國發起的貿易戰、早日結束俄烏衝突等,但是上述問題歐盟並未自始至終地和中方站在同一條戰線上,有時候甚至還完全站到中方的對立面,其變臉速度着實驚人。
就拿中歐貿易來講,特朗普任期的最後一年,經歷三十多次談判才達成共識的《中歐雙邊投資協定》正式落地。結果拜登上台後不久,歐盟即凍結了該協定。中方為達成協定,整整與歐盟談了6年時間,可歐盟從簽字同意到凍結執行只用了不到半年,這讓中方怎麼信任歐盟的戰略定力?
現在美歐關係有裂痕,只是因為特朗普不願意花精力拉攏歐盟,如果特朗普改變戰略,或者四年後換一個民主黨總統上台,美歐關係大概率要和好如初,而中歐關係將不可避免地受此影響。
不難發現,27個成員既讓歐盟有了足夠的話語權,也讓歐盟內部陷入各自為戰的窘境,很難制定出具有長久效力的對華原則。而中方所尋求的恰恰就是穩定,總不能歐盟換一批領導人中歐就要重新再談一次。
當今國際局勢正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方迫切希望歐盟能夠真正成為世界多極化中的「一極」,而不是被美國牽着鼻子走,一個獨立自主的歐盟才是對中方有價值的歐盟。要是布魯塞爾的官員們連獨立自主都無法實現,仍在期待美國繼續垂青自己,那特朗普將會好好給他們上一課,讓他們明白什麼叫做「美國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