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前言:
俄羅斯要自己造高鐵了。
根據俄媒報道:莫斯科高鐵建設廠已啟動,計劃2027年高鐵下線測試,2028年通車。
這條高鐵的路線是從莫斯科到聖彼得堡、全長600公里;高鐵的最高時速高達到400公里;總投資180億美元。
但這事最讓人驚訝的不是這些數字,而是他們拒絕了全球高鐵技術最成熟的中國,硬要搞"全俄製造"。
要知道,如今的俄羅斯就連靠譜的民航客機都很難造不出來,現在居然要挑戰高鐵?這到底是一次技術突圍的豪賭,還是註定翻車的面子工程?
說起俄羅斯人對高鐵的執念,得從十八年前說起。
2007年他們第一次提出高鐵計劃時,德國西門子和法國阿爾斯通還有中國的企業都帶着方案上門,結果被俄羅斯人開出的條件嚇退,不僅要全套技術轉讓,還得在本地建廠生產。
意思就是:技術留下,你們人走,這不拿着外國企業當「大冤種」玩,這些外國企業當然也不傻,紛紛退出了,沒有辦法俄羅斯只能將希望寄託於自己國內企業。
2022年俄烏衝突後,西方相繼對俄羅斯進行科技制裁,直接卡住了鐵路系統的脖子,德國西門子撤資導致機車零件斷供,俄羅斯三分之一的貨運列車直接趴窩。
這時候普京才意識到,別說高鐵了,連普通鐵路都不能依賴外國技術。
於是2024年3月,俄羅斯鐵路公司突然宣布:莫斯科到聖彼得堡的高鐵項目正式啟動,完全由本土企業錫納拉集團操盤,關鍵技術必須國產化,預計2027年上線。
但現實比理想骨感得多。
俄羅斯在鐵路領域確實有絕活,比如零下50度不結冰的耐寒鐵軌,載重2萬噸還能跑的重載列車,可這些跟高鐵完全是兩碼事。
高鐵需要的精密控制系統、牽引電機、信號設備,俄羅斯連實驗室樣品都沒拿出來過。
負責高鐵項目的工程師私下透露,光列車控制系統的研發就卡了八個月,最後是拿着法國阿爾斯通的舊圖紙反向破解,才勉強拼出個能用的版本。
軌道用的特種鋼材也是問題,原本計劃從德國進口的合金配方,現在全靠烏拉爾地區的鋼鐵廠自己試錯,報廢的鋼錠堆滿了三個倉庫。
其中最要命的是還得是資金壓力:修建的這條莫斯科到聖彼得堡的高鐵預計179億美元相當於俄羅斯全年GDP的1%,如今俄烏戰場鬥爭的比較激烈,這筆錢對於俄羅斯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這筆錢要是花在軍事上,夠造20艘核潛艇了。
可為什麼俄羅斯明明知道自己的短板也要冒險「豪賭」,就這樣也不找中國合作?
要知道中國的高鐵技術可以說是世界「一流」水平,我們有着豐富的經驗,也有着無數的人才,再加上中俄的關係一直都很好,按理來說,只要普京尋求中方,中國是不會拒絕的。
這裡頭其實藏着他們的小算盤。表面上說是為了技術安全,怕高鐵系統被植入"數字後門",實際上是想保住自家工業的命根子。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製造業像漏氣的皮球越縮越小,除了軍工和能源,能拿出手的產業屈指可數。
要是連高鐵都讓外國公司包圓了,本土的機械廠、電子廠估計全得關門。所以這次政府下了死命令:高鐵項目必須帶動150家本土企業,從螺絲釘到控制芯片全得國產。
說白了,俄羅斯既想要面子,又不敢相信任何人,還想為自己國家提供崗位,這「既要又要」,想法倒是不少。
不過中俄關係可沒因為高鐵鬧僵。就在莫斯科宣布自主造高鐵的同一個月,西伯利亞的天然氣管道正晝夜不停往中國輸氣。
按照協議,到2027年俄羅斯每年要給中國送48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這數字比整個法國的年用量還多。
兩國在遠東合建的鐵路橋已經通車,符拉迪沃斯托克港也在擴建,明擺着要打造避開美國封鎖的物流通道。
這種"你買我的能源,我搞我的技術"的模式,倒讓雙方都找到了舒服的相處方式。
但是俄羅斯的這次真的能「豪賭」成功嗎?
說起來在俄羅斯的自主創新史簡直就是部打臉合集。
2016年說要造大飛機取代波音空客,結果圖紙改了八遍,試飛日期從2020年拖到2028年。海軍2015年宣布要建六艘航母,現在連個模型都沒見着。
最離譜的是1995年立項的"安加拉"運載火箭,熬走了三任航天局長,發射成功率還不到50%。
這些前車之鑒讓人不得不懷疑:高鐵項目會不會又是下一個"國家PPT"?
但從這次來看俄羅斯似乎「信心滿滿」,好像真下了血本。
錫納拉集團把全國頂尖的機械專家都集中到葉卡捷琳堡,還從核潛艇研究所挖來團隊攻關控制系統。
他們在高鐵線路上搞了個"分段突擊"策略先集中力量攻克莫斯科到特維爾州的150公里示範段,等跑通了再全線鋪開。
這種摸着石頭過河的搞法,倒是和當年中國高鐵"引進消化吸收"的路子有幾分相似。
經濟效益賬也算得門清。按官方說法,高鐵開通後每年能多運3000萬噸貨物,客運量增加35%,還能在沿線帶火旅遊業。
可普通俄羅斯老百姓更關心實際問題:票價定多少?
從莫斯科到聖彼得堡2.5小時的車程,價格定了8905盧布,相當於人民幣750塊錢,這對於老百姓來說還是不便宜的。
如今,國際一些所謂的觀察家們都在等着看俄羅斯的笑話。
德國鐵路專家漢斯在行業論壇上吐槽:"俄羅斯人以為高鐵就是快點的火車,實際上整個系統比穿梭機還複雜。"
這話雖然刻薄,但點出了關鍵:高鐵不是單個技術的突破,而是精密製造、系統工程、運營管理的全面考驗。
中國能成功是因為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而俄羅斯現在連高鐵軸承都要從零開始研發,這就屬於看熱鬧不嫌事大的。
說到底,俄羅斯這波操作既是無奈之舉,也是戰略必須。
西方制裁把退路都堵死了,中國技術再好也不敢用,心裏藏着顧慮。
自己咬牙研發雖然痛苦,但至少能把命運攥在手心。
等到2027年首列原型車下線的時候,估計全球鐵路界都得搬小板凳圍觀。
要是真能順利跑起來,俄羅斯這場「豪賭」算是不虧;要是再放鴿子,普京的面子恐怕要摔在地上撿不起來。
至於最後的答案是什麼,誰也預知不了,只能交給時間。
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