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朗普重回白宮、美俄關係急速解凍的大背景下,一句簡單卻擲地有聲的表態引發國際社會廣泛關註:"普京總統永遠不會背叛中國。"
這話出自被西方媒體稱為"普京大腦"的俄羅斯政治學家杜金之口。
當美俄關係出現180度大轉彎,國際社會猜測俄羅斯是否會為修復與美國關係而犧牲中俄友誼之際,杜金的表態傳遞出怎樣的信號?俄羅斯對華政策是否將迎來巨變?
世界格局劇變中的定心丸
2025年初,美俄就俄烏停火展開談判。然而,當利雅得的談判桌上只有美俄代表,歐洲與烏克蘭被排除在外,國際格局已悄然改變。
特朗普上台後,美俄關係驟然回暖,普京對美俄稀土合作的公開表態更是令外界驚訝。在這個關鍵節點,杜金選擇了發聲,他的話如同一枚投向國際輿論場的重磅炸彈。
"普京總統永遠不會背叛中國。"杜金的理由直截了當:中國是多極化國際格局的支柱,擁有強勁的經濟增長、獨立自主的外交以及真正的地緣政治主權。如果沒有中國,俄羅斯面對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時將顯得極為脆弱。
因此,從俄羅斯的國家利益出發,與中國保持最佳關係不僅必要,更是戰略選擇。
而在2025年2月24日的中俄領導人通話中,普京也明確表示,發展俄中關係是俄方放眼長遠的戰略選擇,絕非權宜之計,既不受一時一事的影響,也不受外部因素干擾。
緊隨其後,負責俄中友好工作的俄總統特別代表鮑里斯·季托夫立即開始對中國進行工作訪問。在中俄高層剛剛通話的背景下,季托夫此行無疑是落實普京對華表態的實際行動。
美俄關係改善背後的複雜博弈
杜金的觀點不僅反映了俄羅斯方面的立場,更揭示了當前國際格局中令人費解的政治現象——俄羅斯與美國似乎在某種意義上共同反對歐洲全球主義者。
在杜金眼中,俄烏衝突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解讀:俄方認為這是防禦性行動,西方則視之為俄羅斯的"入侵"和"挑釁"。
然而,現在西方陣營內部已經出現分裂。
特朗普政府開始接受俄羅斯的敘事,甚至將責任推給澤連斯基、拜登政府和歐洲全球主義者。
美國副總統萬斯在慕尼黑公開告訴歐洲領導人,不是俄羅斯和中國,歐洲最大的敵人是他們自己——全球主義精英。
特朗普政府的態度轉變令人驚訝:威脅退出北約、對歐洲徵收關稅,並在利雅得舉行的美俄會談中排除歐洲和烏克蘭代表。
這一系列行動表明,特朗普正試圖重塑美國的全球利益秩序,而俄烏衝突可能並非其首要議程。
面對這一局面,歐洲內部也出現了嚴重分化。
一方面是支持特朗普和普京的政治勢力,如歐爾班、菲佐、梅洛尼、勒龐等;另一方面則是堅持對抗俄羅斯的全球主義陣營。
這種分裂使歐洲在當前國際格局中的地位變得尷尬而複雜。
中俄戰略夥伴關係的堅實基礎
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中俄關係為何能保持穩定發展?
杜金的觀點提供了答案:兩國在戰略方向上擁有根本共識,都追求一個多極化的世界秩序。
從宏觀戰略視角看,中俄兩國都反對單極霸權,都在努力構建一個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關係新格局。
這一共同目標使兩國在眾多國際問題上能夠保持高度一致的立場和行動。
更為現實的考量則在於,即使美俄關係出現暫時改善,俄羅斯也不可能完全依賴美國。
特朗普的回歸固然給美俄關係帶來轉機,但誰能保證特朗普的對俄政策不會出現變化?
即使特朗普在任期內處理好美俄關係,四年後美國的對俄態度又將如何?
這種不確定性迫使俄羅斯必須保持戰略自主,而中國則是最重要的戰略支撐。
除此之外,俄烏衝突雖有望通過談判結束,但這並不意味着俄羅斯與西方的矛盾將迅速消解。如今,俄羅斯和烏克蘭已成血仇,歐洲對俄關係短期內難以根本改善。
在這種情況下,保持與中國的緊密合作對俄羅斯至關重要。
從地緣政治角度看,中俄作為接壤的大國,相互依靠遠比相互對抗有利。
正如杜金所言,有一個強大的朋友做鄰居,總比有一個強大的敵人做鄰居要好。
這一樸素邏輯正是中俄關係穩定發展的堅實基礎。
更具體地說,俄烏衝突讓俄羅斯徹底認清了與西方關係的本質。
從早期希望加入北約,到後來的明斯克協議,俄羅斯對西方曾抱有幻想。
但當戰火燒到莫斯科城下,俄羅斯才終於幡然醒悟:在大國博弈中,唯有實力和可靠的戰略夥伴才是安全保障。
參考信息:
觀察者網-觀學院直播廳| 中俄歐三學者對話:就算被特朗普拉攏,普京也「不會背叛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