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的戰火尚未熄滅,戰壕里依舊埋着尚未冷卻的屍骨,但在大洋彼岸的白宮,一場「和平交易」的劇本已經悄然寫好。
2025年4月,美國總統特朗普頻頻在公開場合釋放「終結烏克蘭戰爭」的信號。他一邊宣稱要結束衝突,一邊卻話里話外暗示:烏克蘭不太可能拿回全部失地,「俄羅斯打下的地,死了那麼多人,不可能白打。」
聽上去像是調停,實則更像是一場為侵略者合法化佔領的外交推銷會。在特朗普眼中,領土可以折價處理,戰爭可以對沖收場,只要能換來「和平」這張牌,他願意忽略代價——哪怕那代價,是一個主權國家的完整與百萬人口的命運。
但烏克蘭人不這麼看。在那些被俄軍鐵靴踐踏的土地上,有無數人依舊堅守。他們拒絕流亡,拒絕屈服,只為守住一個信念:「這不是俄羅斯,從來不是,也永遠不會是。」
一紙「和平協議」,能賣掉600萬人?
此前,特朗普曾在多個場合明確表態:他希望俄烏戰爭儘快結束,但對烏克蘭是否能拿回全部失地,他顯得「相當悲觀」。他的原話是:「俄羅斯佔了很多地,也為之付出了很多代價,死了不少人。」這話聽上去像什麼?像是在為侵略者找借口,更像是在告訴烏克蘭人:「你們家的地,就當送人了吧。」
更諷刺的是,被特朗普「打包談判」的烏克蘭土地,並不是荒無人煙的地圖坐標,而是真實生活着600萬平民的家園,其中包括超過100萬名兒童。而在這些地方,有如zla mavka這樣堅持抵抗、堅守文化、堅信光明的烏克蘭人組織,正在用生命抗爭。
zla mavka,是一支全女性組成的非暴力抵抗組織,名字源自烏克蘭民間傳說中神秘而自由的森林精靈「mavka」,她們在地下分發烏克蘭詩歌、悄悄過傳統節日、暗中維護語言和文化的存在。在採訪中,該組織一位成員毫不含糊地表示:「人們沒有逃,是因為不相信邪惡可以贏。我們在等,我們相信佔領終會結束。」
但特朗普的「協議願景」卻是把這些信念一筆勾銷,用「他們打了,也死了人」的邏輯,把非法佔領包裝成「現實主義」。
這不是外交,這是投降的技術性重寫;這不是調停,這是屈辱的合法化。
活在俄佔區,是一種「日常極權的煉獄」
佔領區是什麼樣子?不是俄羅斯宣傳口徑里那種「秩序穩定、俄烏一家親」的幻影,而是一種赤裸裸的日常恐懼:你不能說真話、不能公開使用烏克蘭語、不能展示烏克蘭國旗,甚至手機里存了什麼、朋友圈發了什麼,都會成為你被逮捕、酷刑、甚至消失的理由。
記者採訪的那位zla mavka成員說,她每天出門前要先檢查手機,檢查家中有沒有「敏感物品」,甚至連收聽某首烏克蘭歌曲,都可能被舉報。她的話震撼直白:「你不能信任何人。」
22歲的烏克蘭青年斯捷潘,是這恐懼機器下的親歷者。2022年夏天,他和父母被俄軍無故逮捕,理由至今無人告知。他被電擊、毒打、單獨囚禁,他父母更是消失數月。沒有審判、沒有罪名、沒有解釋,有的只是赤裸裸的國家暴力。
直到2025年3月,在烏克蘭特種部隊「天使」小隊的秘密營救下,斯捷潘才逃離俄控區,得以與母親團聚。而他能講述這段經歷的前提,是媒體不能透露具體行動細節,不能曝光營救方式,不能暴露參與者身份——因為即使是回憶,也可能致人於死。
這不是「戰區」,這是極權的現場演示。
俄羅斯護照,不是身份證,是枷鎖
隨着佔領深入,莫斯科早已不滿足於軍事控制,而是要從身份上「消滅烏克蘭」。
2025年3月,普京簽署新法令,要求所有烏克蘭人必須在9月前「合法化身份」——換言之,要麼領俄羅斯護照,要麼變成「非法外國人」,被驅逐出「俄屬領土」。
但換證,根本不是自願行為,而是「要命還是要身份」的殘酷選擇。
沒有俄國護照的人,無法就醫,無法工作,無法領取養老金,不能擁有房產,連叫救護車都不行。zla mavka成員就說過:「你叫救護車,對方會問你有沒有俄國護照;沒有,對不起,不來。」
更可怕的是,拿了護照也未必意味着安全。那些不幸被迫「入籍」的(原)烏克蘭男人,接下來就會收到俄軍徵召令——讓你穿上俄軍制服,去打你自己國家的親人。
從文化清洗,到身份剝奪:俄羅斯的「雙重佔領」
如今的俄佔區,已經不是烏克蘭人的城市,而是蘇聯時代的幽靈展覽館。街頭重新掛起列寧銅像,學校教授俄羅斯歷史,節日也從聖安德魯節變成「祖國捍衛者日」,商店只剩一些不知名品牌與來源可疑的中國商品。
zla mavka成員說:「就像坐上時光機,穿回了1970年代的蘇聯。」
這場「文化重置」不只是象徵性舉動,而是徹底拔除烏克蘭身份的嘗試:語言、教育、文藝、宗教,都被系統打壓。連兒童也不放過——2024年9月,在俄控頓涅茨克地區,舉行了大規模「青年軍入伍儀式」,烏克蘭的孩子被迫換上俄軍制服,高呼效忠。
這不是治理,這是殖民。
特朗普的「中立」,實為傾斜
面對如此人道災難,特朗普卻選擇了視而不見。他不僅公開表示不認為烏克蘭能「拿回全部領土」,還在幕後派遣特使,與俄羅斯代表在沙特接洽「終戰方案」。
媒體披露,這些談判意圖明顯:為俄方在頓巴斯地區的非法「主權」尋找合法性,換取「戰爭停火」這一短期成果。
這番政治交換的成本,是上百萬烏克蘭人的人格、尊嚴與家園。
而特朗普面對質疑時的回答,更是冷血得令人髮指:「戰爭要結束,總有人要讓步。」
問題是:為什麼總是讓受害者讓步?誰給了他把別國領土當籌碼的資格?
「你要談判可以,但別拿我們的家園去討價還價」
根據sos頓巴斯熱線數據顯示,僅2024年就接到超過57,000通來自俄佔區的求助電話,問題集中在三個核心問題上:如何離開、如何活下來、如何避免被強迫入俄籍。
烏克蘭外交部明確表態:保命為上,實在要辦俄國文件就辦,但「身份依舊是烏克蘭人」。然而,對多數人來說,「離開」壓根不是現實選項。
因為要離開俄控區,你得先通過「過濾點」——俄軍設立的安全檢查站。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海關,而是一種「社交媒體法庭」:你手機里有點贊烏軍的帖子?有發表不滿言論?有親屬曾服役?都可以讓你當場被攔、被打、被抓。
而就算你通過這一關,接下來得繞道俄羅斯境內出境,再穿越第三國回到烏政府控制區。在這過程中,你不能帶錢,不能帶貴重物品,不能賣房,不能帶太多行李。你可以逃,但代價是:把你的一生留在後頭。
所以許多人選擇留下——不是出於妥協,而是出於無奈。他們知道這不是結束,他們還在等待。
特朗普賣的是和平,丟的是道德底線
特朗普可能想靠一紙「停戰協議」博得政治籌碼,拿下2028年政治版圖上的高地。但現實是:他拿烏克蘭人的土地做賭資,拿俄羅斯的霸權做妥協,拿自己的權力換別人的家園。
但那些生活在俄軍槍口下、在佔領下苦苦支撐的烏克蘭人已經說得夠清楚——
「這不是俄羅斯,從來不是,也永遠不會是。」
你可以簽協議,但我們不會忘記。
你可以談領土,但我們不會退讓。
你可以讓歷史翻頁,但烏克蘭人會用血和信仰,寫下屬於他們的章節。特朗普願意談判是他的事,但請別把別人家的祖墳拿去做籌碼,這個世界,還沒愚蠢到連正義與恥辱都分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