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選前夕,基民盟總理候選人默茨的一席話,讓特朗普政府感到「夜不能寐」。默茨公開呼籲歐洲擺脫對美國的軍事依賴,轉而與英法構建「核共享」體系。
要知道,默茨當前的民調支持率大幅領先,如果他成為下一屆德國總理,美國在歐洲的影響力,將有很大可能會遭到削弱。
2月21日,默茨在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直言:「特朗普若重返白宮,北約集體防禦條款可能淪為廢紙。」為此,他提出與英法兩大擁核國討論「核共享」,甚至考慮接受法國核保護傘的庇護。
默茨的這一表態,被歐洲政策觀察家稱為「基民盟的意識形態地震」。所有人都知道,德國基民盟自冷戰以來,始終是所謂「跨大西洋安全的堅定擁護者」,簡單來講就是美國的「鐵杆粉絲」。
事實上,法國總統馬克龍早在2024年初,便向德國拋出「核戰略對話」橄欖枝,提議舉行聯合威懾演習,但彼時的朔爾茨政府態度曖昧。
如今默茨的積極回應,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歐洲自主防務從原先的口號,逐漸邁向實質操作。德國《明鏡》周刊指出,若德法核合作落地,北約內部將形成「雙核架構」:美國戰略核力量與歐洲戰術核力量並立。
這一轉變的現實推力,源自美國對歐政策的反覆無常。特朗普政府近期不僅暗示可能放棄對歐安全承諾,其副總統萬斯更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冷落」德國總理朔爾茨,轉而會見極右翼選擇黨領袖,此舉被德媒解讀為「蓄意分化歐洲」。
由此可見,默茨的「核獨立」倡議,實為美歐關係結構性矛盾的集中爆發。特朗普多次質疑北約存在的必要性,甚至要求成員國支付「保護費」。
德國民意調查顯示,此前一段時間,52%民眾支持在本土部署美國核武器,但這一數據在特朗普威脅「有條件防衛歐洲」後出現動搖。
德國除了對美國存在軍事依賴,還與美國有着經濟博弈。默茨雖聲稱「美國市場也十分重要」,但德國的工業規劃,與美國前總統拜登簽署的《通脹削減法案》存在直接競爭。
在特朗普準備對進口汽車加征高額關稅的背景下,德國汽車業在美中市場同時受挫,可以說,沒有戰略自主的防務,德國的經濟主權只是空中樓閣,這也是默茨主張歐洲自主防禦的重要原因。
除此以外,特朗普政府與德國選擇黨的曖昧互動,衝擊了西方同盟的意識形態基礎。當前,默茨等德國政客,正在重新評估所謂「跨大西洋關係」的實質。在默茨等人看來,美歐已不再是「價值觀共同體」,雙方無時無刻都在上演着赤裸裸的利益交易。
需要指出的是,默茨的構想是美好的,但這些構想落定還存在着非常大的阻力。根據公開消息,法國現役核彈頭僅290枚,不到美國5244枚的6%,在幫助德國一事上存在困難。
並且,德國國內的政治風雲,也變幻莫測。就算默茨想開始清掃美國的影響力,他也會遇到很大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