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破圈了 ,作者孫鐵牛
破圈了.
縱覽寰宇風雲,漫談時政大事。
曾同情,也曾恨怨;是資產,也是負債;有「聖母」,也有民粹……
歐洲社會對移民的感受向來是複雜的,而當下,「關緊國門」似已成為歐盟多數成員國的訴求。
意大利將非法移民送至國外收容中心,波蘭決定暫時中止移民的庇護權,德國恢復陸地邊界管控措施,法國擬出台新的移民法,荷蘭和匈牙利要求獲得「選擇退出」歐盟移民難民政策的權利……
正如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指出的,歐盟各國在移民問題上「立場日益趨同」。
動作:「越來越大膽」
對於歐盟來說,非法移民問題雖然是一個已經存在多年的「老問題」,但在過去很少讓歐盟國家普遍陷入目前這樣的「集體憂慮」狀態。

2021年11月24日,移民乘船抵達英國鄧傑內斯角海岸。
2015年,包括敘利亞難民在內的大量移民因戰亂等原因湧入歐洲,引發了難民危機。當時以德國、奧地利為代表的國家出於彰顯歐洲價值觀、填補本國勞動力市場缺口、與二戰中「種族滅絕者」形象劃清界限等考量,接受了數量龐大的移民。
據統計,2015至2016年,德國接受了超過120萬外國移民;而奧地利在歐盟框架內接收的難民人數超過其人口的1%。時任德國總理默克爾還因此在2022年被聯合國難民署授予了南森獎,以表彰她在任期間保護尋求庇護者的決心。直至2019年,德國民調數據還顯示,該國對於外來移民的「歡迎文化」依舊有良好的民意基礎。
但今時不同往日,內外各種複雜因素的疊加,已導致歐盟移民問題進入一個全新的不確定時代。今年6月,歐盟通過了旨在加強移民管控、分擔移民「入境前線」國家壓力、加速移民篩選和強制遣返的《歐洲移民與難民庇護公約》,該《公約》預計將於2026年開始正式實施。
雖然歐盟內部對於如何落實《公約》存在分歧,但是各成員國都擔心在收緊移民政策上落於人後,紛紛採取更快、更多的行動。德國已於9月中旬恢復所有陸地邊界管控措施,限制非法移民入境。據悉,去年德國警方在邊境逮捕了近13萬名未經許可試圖進入德國的人員。
匈牙利更是表示,無論出台何種移民公約,都不會接收任何非法移民。今年6月,歐盟司法部門因匈牙利未能遵守庇護條約而向其開出了2億歐元的天價罰單。作為回應,匈牙利對外展示了數輛專門用於運送難民的黃色大巴車,車載顯示屏上寫着「勒斯凱(匈牙利南部邊境城市)——布魯塞爾」。匈牙利內務部官員表示,「歐盟想迫使我們允許在我國南部邊境攔截的非法移民入境。既然布魯塞爾想要他們,那它就會得到。」

2021年5月18日,人們從摩洛哥翻越邊界圍欄試圖進入西班牙飛地休達。
此外,法國、西班牙、比利時等長期受到移民、難民問題困擾的國家一致表示,希望儘快實施新的移民政策,以減少非法移民帶來的壓力。
歐盟各國遏制非法移民的動作「越來越大膽」,公開「測試」現存法規的極限。面對波蘭與白俄羅斯邊境線上越來越多的移民,波蘭總理圖斯克決定暫時中止移民的庇護權。此舉在過去會被認定違反歐盟法令和國際法,但在10月歐盟峰會上,卻出人意料地得到了支持。歐洲理事會明確表示支持波蘭,稱「特殊情況需要採取適當措施」。
有分析認為,此舉被歐盟認定為合法是史無前例的。
「創新」:遣返樞紐
在歐盟國家看來,遣返成功率低是加重歐盟移民問題的重要原因。據悉,去年有48.4萬名非歐盟國家公民被要求離開歐盟。「被勒令離開的第三國公民中,只有約20%的人真正被遣返」,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因此,在遣返移民方面的政策方法創新成為歐盟各方討論的焦點。

10月17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歐盟峰會期間參加新聞發佈會。
歐盟峰會前,馮德萊恩發表了一封公開信,表示應該參考意大利在阿爾巴尼亞設立遣返樞紐的方式,探索在歐盟以外的國家和地區也設立遣返樞紐的可行性。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支持這一方案。比利時首相德克羅就對遣返樞紐的有效性和成本提出了質疑。德國總理朔爾茨表示,對於像德國這樣的大國來說,歐盟以外的庇護處理中心只能處理一小部分請求。西班牙政府發言人皮拉爾·阿萊格里亞稱,西班牙政府反對在歐盟領土之外設立移民遣返樞紐的提案。「我們想要一個繁榮而開放的歐洲,還是一個貧窮而封閉的歐洲?」
雖然部分國家對此方案持懷疑態度,但這一方式似乎已經「從小眾變為主流」。意大利總理梅洛尼表示,很多國家都在關注意大利的模式,「人們希望找到務實的解決方案」。據報道,梅洛尼在10月17日組織了一次非正式會議,以推廣其包括建立遣返樞紐在內的「創新解決方案」,有約10個國家參會。
荷蘭已經開始探索這一方案的可行性。英國《衛報》刊文稱,荷蘭貿易和發展部長勒奈特·克萊弗近日在訪問烏干達期間透露,內閣正在研究將庇護申請被拒絕的非洲人送往烏干達。
據悉,歐盟內部還將強化移民遣返相關立法工作。歐洲議會內部正在針對如何改進現有規則進行討論,以提高對非法移民的遣返率,遣返樞紐也已被納入考慮範圍。
分析人士指出,歐盟轉變移民政策,包括設立遣返樞紐的嘗試,還旨在擺脫域外國家的影響,以便在更廣泛的地緣政治鬥爭中採取更加強硬的姿態。在俄烏衝突延宕的大背景下,常年因非法移民問題「受制於人」的歐盟,加大了儘快解決這一問題的決心,以確保外交政策上更大的自主權和靈活度。

2020年3月2日,在土耳其西北部的埃迪爾內省,非法移民等待通過邊境進入歐洲。
對歐盟移民潮影響最大的「域外國家」,正是一直尋求加入歐盟的土耳其。早在2016年,歐盟就曾與土耳其就難民問題達成協議,其中規定歐盟可以遣返經土耳其非法抵達希臘的移民。作為「回報」,歐盟將加速土耳其入盟談判。
但事與願違,土耳其加入歐盟的談判因種種原因被凍結。此後,土耳其多次警告,將「開閘」放難民湧入歐洲。此次歐盟峰會上,歐洲理事會就指責部分鄰國將難民作為武器對歐盟發起混合戰爭,破壞歐洲民主和價值觀,並表示將「致力於打擊將移民用於政治目的的行為」。
右轉:移民的「罪與罰」
歐盟國家政情大幅「右轉」,是移民政策收緊的最直接原因。今年6月舉行的歐洲議會選舉結果表明,德、法、荷等主要大國傳統執政黨支持率下滑嚴重,右翼和極右翼實力不斷增強。

6月10日,在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歐洲議會拍攝的選舉臨時結果。
強化移民管控正是右翼政黨最主要的政治主張之一。法國右翼總理巴尼耶上任伊始就提出,法國需要調整移民政策,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裏,法國將效仿德國,在歐盟規則允許的範圍內加強對本國邊境的管控。
比利時歐盟政策中心分析師埃里克·莫里斯表示,在極右翼取得一系列選舉勝利後,「移民話題又回來了」。2018年,歐盟曾試圖修改《遣返指令》,以加強打擊非法移民,加速對相關人員的遣返,但未獲通過。彼時,右翼政策並未成為歐洲政壇的主流。而當下,關於遣返問題的辯論「比幾年前容易得多」。
在歐洲,越來越多的人將治安環境不斷惡化歸咎於非法移民的增加。2022年,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曾表示,「如果我們看看今天巴黎的犯罪情況,我們就會發現至少有一半的犯罪來自外國人。」丹麥首相梅特·弗雷澤里克森表示,「很多歐洲人厭倦了我們幫助外來犯罪者。有些人變得激進了。」德國議員安德里亞·林德霍爾茲在議會辯論中曾表示:「過去兩年來,德國的安全狀況有所下降,這是因為外國人犯罪率上升。」
今年8月,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索林根市發生了一起持刀襲擊事件,造成3人死亡、8人受傷,襲擊者為來自敘利亞的難民。

在德國西部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索林根市,人們在案發現場附近悼念遇難者。
此外,歐洲經濟愈發不景氣也促使歐盟欲儘快甩掉移民包袱。德國聯邦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德國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實際下降0.3%,該局認為2023年德國經濟受多重危機影響,整體發展乏力。與此相對,受到俄烏衝突等因素的影響,去年有大量難民湧入德國,其中約有100萬來自烏克蘭的難民。有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德國聯邦政府在移民登記、安置、補貼、福利等方面就花費了約300億歐元。民調機構尤戈夫在2023年底進行的一項調查表明,66%的德國城市居民要求減少接收難民。
前瞻:憂從中來
儘管收緊移民政策已經成為歐盟內部的共識,而且各國在探索有效方案,但歐盟能否通過政策調整達到有效控制非法移民的目的,還有待觀察。
首先,歐盟內部仍然存在矛盾。目前,以德國、荷蘭為代表的移民目的地國譴責南歐的移民「前線」國家在未對難民庇護申請做出處理的情況下,任由相關人員在歐盟內部自由流動,致使他國承受巨大移民壓力。荷蘭政府就曾欲退出《歐洲移民與難民庇護公約》,來表明本屆政府不願接收歐盟攤派難民的立場。「前線」國家則抱怨歐盟內部不夠團結,指責部分成員國不願承擔應有的責任,為「前線」國家分擔處理、管控移民的壓力。
其次,遣返樞紐開銷巨大。一位消息人士表示,這不僅需要時間,而且「成本極高」。以意大利在阿爾巴尼亞的遣返樞紐為例,僅是將16名非法移民運往遣返樞紐就花費了約25萬歐元。而該樞紐的運營費用更是令人咋舌,據歐洲新聞電視台透露,意大利在海外移民中心上的開銷預計5年內將達到6.7億歐元。

2021年11月24日,移民在抵達英國多佛後坐在車中等待離開。
事實上,關於移民遣返,作為歐盟前成員國的英國已經進行了「失敗的嘗試」。英國內政大臣伊薇特·庫珀日前表示,上一屆保守黨政府為推行旨在遣送非法移民的「盧旺達計劃」耗資7億英鎊,但實際只遣送了4名非法移民前往盧旺達。目前,英國首相斯塔默已宣布廢除與歐盟遣返樞紐高度類似的「盧旺達計劃」。
最後,相關人道主義問題引發擔憂。馮德萊恩曾表示,歐盟委員會將提出一項新的立法提案,有效簡化遣返程序。針對歐盟移民政策的收緊,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表示,對拘留的正常化和驅逐程序的加快感到擔憂,並警告稱,倉促的決定可能會讓本應獲得庇護的人被錯誤遣返。
曾幾何時,歐洲對移民張開雙臂。時移勢易,在未來不可預知的一個時期,那些為夢想奔走的移民難民,恐怕少不得一番他鄉苦旅。
文/孫鐵牛
原標題:《移民苦旅:歐陸若只如初見》
閱讀原文
來源:光明日報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