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擊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美國竟公然指責中國出口毒品原料?
打人就要打臉,中國駐美大使列出《中美禁毒事實清單》,細數美國毒品泛濫之亂象,足以致命的危險毒品,竟曾被列為神葯在醫院中公然售賣二十餘年!
神葯的誕生
2021年9月,經過漫長的訴訟,臭名昭著的成癮性鎮靜藥物奧施康定終於被美國立法禁止,美國政界稱之為「一次公共衛生安全的重大勝利」、「毒品管控的世紀性舉措」,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但凡探究一下奧施康定這種藥物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近三十年來,美國的毒品管控,根本就是一個笑話。
醫用鎮定劑中最知名的莫過於嗎啡、杜冷丁,此二者在上世紀的醫療現代化進程中扮演者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二戰中也挽救了無數的生命,但是這些以鴉片為提取原料的早期化合物有着較強的致幻性,極其容易上癮,因此醫學界與化學界,一直在攻關低成癮性鎮定劑的研發。
1996年,奧施康定在知名製藥公司普渡製藥的實驗室中終於誕生,但是這一產品沒有如他們所願,具備更低的致幻效果和成癮性。
但是為了利益,他們並沒有警惕這一事實,而是立刻將它投放市場,並投入超過藥物研發費用的宣傳費用來進行「全社會公關」。
除了大肆宣揚「效果好,副作用低」的海量廣告外,普渡公司還付出了大量的政治獻金,讓議員政客們為自己站台,為藥物上市的審核開綠燈,更是以各種商業手段和直接的金錢利誘,讓全美無數的醫生為奧施康定「代言」。
在現代醫學體系中,醫生們對於患者的病情和用藥有着極大的話語權,美國醫療體系的私有化程度又極高,家庭醫生與私人診所極為普遍,因此只要統一了一種藥物在醫生群體口中的口碑,就能讓這種藥物成為「暢銷品」。
在普渡公司的金錢攻勢下,奧施康定很快就成為了無數醫生們的新寵兒,泛濫在各地的醫院與藥房。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醫生在當時真的相信了奧施康定是「低副作用」新葯,因為普渡公司還掌握了大量新聞喉舌,操控了許多醫學期刊和重要論文,構建出了一個龐大的信息繭房。
甚至於,在中文互聯網,查詢早期奧施康定的相關新聞的話,會發現早年間它一度被宣傳為「癌症病人的最後希望」,普渡公司的宣傳攻勢並不只局限在美國本土而已。
從1996年到2018年間,奧施康定穩穩佔據着全美藥物市場至少28%的份額,僅在美國就創造了超過350億美元的利潤,它將普渡公司推上了生物製藥巨頭的行列,但靠的並不是療效,而是其作為「毒品代餐」的事實。
在美國,借口病情,求醫生為自己開具成癮性藥物,以「廉價」地解決毒品需求的情況無比泛濫,而這一情況的根源,依舊與普渡公司,與美國的政治脫不了干係。
醜惡的過去
長久以來,奧施康定一直被宣傳為,比它的前輩硫酸化嗎啡更穩定,效果更強,副作用更低,但事實並非如此,它不僅致幻和成癮性更強,甚至還存在致命副作用。
在2018年,NIDA出具的指控文件中顯示,奧施康定確信具備引發便秘、紊亂荷爾蒙水平、促人嗜睡等輕度副作用,以及影響心臟功能、損害神經、抑制呼吸道工作的致命副作用,至少已在美國引發了超50萬人死亡的醫療事故。
這個統計其實是不全面的,因為醫療事故致死只統計合規使用的情形,不會包含那些奧施康定成癮,過度嗑藥致死的案例,但是平均每年製造超過兩萬起醫療致死事故,就已經是一個相當可怕的數字了。
亞瑟·薩克勒
難道普渡公司不知道這一情況嗎?不,他們相當清楚,因為這並非他們第一次進行如此惡毒的商業操作。
掌控普渡的薩克勒家族最初便是依靠廣告營銷起家的,上世紀三十年代,家族立業之祖亞瑟在醫學院畢業後並沒有成為醫生,而是瞄準了當時還是一片藍海的醫療廣告市場,通過為老牌葯企瑞輝定製廣告而賺下了不少本錢。
1952年,亞瑟與兩個弟弟合資,收購了一家老藥廠,並開始正式從藥物的生產端開始創業,他在當時就意識到了輿論武器的力量,收買了大量報社,甚至自己創辦醫學期刊,收買知名醫生、教授、政客來為自己的公司站台宣傳。
1963年,再見到著名鎮定藥物「安定」取代傳統嗎啡,在市場上熱銷後,亞瑟立刻決定將經營重心放到同類藥物上,並於1980年發明了奧施康定的前輩美施康定。
和後來的奧施康定一樣,它也被宣傳為「神葯」,普渡公司宣稱此葯的上癮率不足1%,但它其實就是加了緩釋劑,降低藥力釋放速度的硫酸化嗎啡,大量使用依舊存在強烈致幻效果。
過去那些以安定為代表的嗎啡類藥物因成癮問題,在70年代初就被禁止濫用,最終被限定只能用於重大疾病和晚期癌症患者,但美施康定這種「安全藥物」卻被允許直接以常用處方葯的形式出現在市場上。
無需工具,不用注射,燃燒吸食的「便捷藥片」成批地進入市場,讓過去的癮君子們趨之若鶩,許多醫生也因為美施康定大賣可以賺到更多的錢,而逐漸放棄了職業道德,輕易地開具處方,售賣這些成癮性藥物。
在美施康定流行的那十餘年裡,薩克勒家族這樣一個六十年代才開始創業的年輕家族,一躍成為了醫藥巨頭,全美頂級富豪。
1996年,真正促使普渡公司開發新葯的並不是所謂的「醫療事業責任感」,而是美施康定的專利期限……
生怕在專利真空期被其他製藥公司逆向仿製搶佔市場的普渡,只是匆忙地將美施康定的原料進行了改換,將硫酸化嗎啡改為羥考酮,就以相同的方式再度投向市場,大肆宣傳。
兩代「神葯」共同促成了如今美國藥物泛濫的局面,有的人肯定會好奇,難道美國真的不管嗎?難道美國就沒有專門的部門負責追緝毒品問題嗎?
事實上,是有的,而且不止一個,但是「部門」只能治標,美國政界高層那些「本」,沒人治的了,此次美國指責中國出口芬太尼的行為就是其政治問題的一個縮影。
誰都知道根源在哪,誰都不敢將矛頭真正指向那些腐敗的美國政客……
多年來,正是他們為了利益,不斷給成癮性藥物開綠燈的行為,將美國一步步拖到深淵。
龐大的既得利益團體
雖然美國在官方層面,始終只將毒品問題描述為「藥物濫用」,但是誰都知道,那只是一層遮羞布而已。
多年來美國就是在用修改定義的方式,並不將許多吸毒者列為吸毒者,以「減少」吸毒者的數量,從而大作喜報,自稱禁毒工作卓有成效。
美施康定和奧施康定的泛濫固然有普渡公司的宣傳炒作誘因在內,但美國政界和監管部門一樣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如果這類口服鎮靜劑,也能像早期嗎啡一樣被嚴格管控,或是在上市後不久被列入禁藥名單甚至毒品名單,還會泛濫半個世紀嗎?
但事實卻是,普渡製藥現今供養着一批又一批議員,砸開了FDA這樣的藥物監管部門的門閂,讓藥物成功投放入市場,並長期沒有受到遏制。
2007年,普渡公司首次因為奧施康定的問題受到集體訴訟,全美大量受害家庭將其告上法庭,由於有海量的醫療事故案例擺在面前,薩克勒集團無法迴避,最終只是爭取到了賠償6.3億美元換和解的結果。
從這一年開始,其實奧施康定的神葯光環就已經算是被揭開了,成癮性和副作用問題擺在美國的監管機構和政客面前,但他們置之不理,讓奧施康定又在市場上肆虐了十年,直到2018年,在特朗普的影響下才推動了正式的禁藥訴訟,直到2021年末才被真正禁止。
一款強副作用的成癮性藥物,竟在市場上肆虐了整整25年,可想而知相關部門的不作為問題究竟有多麼嚴重,美國政界的腐敗問題到了怎樣的地步。
美國不是沒有禁毒部門,DEA很可能是全世界在禁毒一線與毒販實際交火次數最多的禁毒機構之一,但是他們的存在根本影響不到奧施康定,以及其他那些打着處方葯名號泛濫在全美各地的其他鎮定藥物的銷售,因為這些東西直接被法律認定是「合法」的。
近年來為了經濟利益,美國反而還在逐漸放開毒品管控,大麻合法化的州越來越多,過去的毒品如今成了可以合法售賣的「休閑商品」,何其諷刺。
但同時,越來越泛濫的因毒品引起的社會問題也越來越嚴重,社會輿論無法忽視,矛頭又不可能指向真正的問題源頭,那該怎麼辦呢?只能找替罪羊了。
2021年,普渡公司宣布破產,停止一切經營行為,但是與薩克勒家族關係密切的政客們呢?無人受到波及,甚至薩克勒家族在那一年依舊是富豪榜前20。
奧施康定被禁止了,可其他阿片類藥物呢?他們依舊泛濫在各個城市各個醫院,依然不在禁毒部門的監管範圍內。
多年來,美國譴責阿富汗、伊朗、越南等多國的毒品生產問題,本質上只是為了製造聲量,製造一種「國家在嚴厲打擊毒品」的表態效果,轉移矛盾到他國罷了。
今年年末,美國突然指責中國出口芬太尼也是一樣的道理,美國實際上根本沒有進口在墨西哥生產的阿片類藥物,倒是有不少美國自己的葯企為了更低用工成本去墨西哥設廠,卻指責中國出口給墨西哥芬太尼原料,導致了美國的藥物泛濫問題,屬實是把睜眼說瞎話的本事鍛煉到了極致。
本文由「雲史長安戰未央」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