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清華大學研究團隊2021年發佈的一份報告,宏觀模擬結果表明,福島核污染水在排放後240天就到達中國沿岸海域,1200天後將到達北美沿岸並覆蓋幾乎整個北太平洋。
2023年9月3日,距離8月24日13時,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啟動核污染水排海,已經過去11天,作為距離日本較近大省山東省,到底污染情況如何?根據國家輻射環境監測網監測數據統計,山東各地級市監測輻射相關數值-空氣吸收劑量率,對9月2日最新監測數據進行發佈!
空氣吸收劑量率參照標準:中國原野γ輻射劑量率範圍為2.4 nGy/h ~340.8nGy/h。
核泄漏可以導致空氣吸收劑量率大幅並持續升高,如日本福島核事故導致其附近空氣吸收劑量率長時間大幅度升高,截至2014年初,部分站點空氣吸收劑量率仍達到上萬nGy/h
從數據上來看,沿海城市的輻射值要略高於內陸城市,青島最高,威海居次。
從20號至今,山東各地級城市的輻射值最近波動較小,都處於穩定安全區間內。我們看一下部分城市近10天的核輻射值走勢情況,日本排放核污水後第11天有沒有明顯變化?
青島、煙台、威海,截止到9月2日,近10天核輻射值都沒有明顯的波動,從監測數據來說日本核污水排放對山東省目前影響較小。
據東電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當地時間1日零點,核污染水累計排放量已經達到了大約3810噸。
昨日評論區有網友反映核輻射監測沒有作用?我認為這是不正確的觀點。首先核輻射監測還可以評估放射性污染的程度。通過對空氣、水、土壤和食品等環境樣本的監測,可以確定放射性物質的種類和濃度,從而評估其對環境和人類的影響。
其次,核輻射監測可以確保人體和環境的安全。通過對核輻射的監測,可以及時發現異常情況,並採取必要的措施來保護人體和環境。
注意:
以上監測數據均來源於國家輻射環境監測網,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自動監測結果,如有誤差,以官網數據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