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在人類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存在着很多不為人知的習俗。這些習俗經過歲月的沉澱有的已經退出歷史舞台,有的則被保留了下來。
比如說在封建社會甚至現在某些欠發達國家仍然保留着一夫多妻制,也有一妻多夫制,但是大家聽說過女人「娶妻」這種風俗嗎?女人「娶妻」並非是杜撰,而是確有其事。
在非洲國家蘇丹,有個努爾族人,有些部落至今依然保留着女人「娶妻」的風俗。
女人怎麼娶妻子,大多數人肯定有這樣的疑問。而且如果這個部落一直都保留着女人娶妻的風俗,到底是如何延續下來的呢?
其實應該這樣說,並不是部落所有的女人都有娶妻子的資格的,而且女人娶妻也正是為了延續家族的香火?看到這裡大家已經是滿腦袋的問號了,不過別急,我們會一一道來的。
努爾族人
蘇丹是非洲東部的一個國家,這裡位於阿拉伯與黑非洲的交界處,可以說這裡文化種族眾多。
蘇丹大約有600多個種族,而在這眾多的種族文化當中,有一支種族已經延續了四五千年了。
按理說文明只有兩種結果,不是進化就是消亡。但是有這樣一支種族的文明卻被一代代完整的保存了下來,並未得到改變——他們就是努爾族人。
早在古埃及的書上已經記載了努爾族人,可以說努爾人就是非洲人文的活化石,哪怕現如今人們也能真切的看到幾千年前努爾族人的生活方式。
要想知道為什麼會形成人娶妻的傳統,首先要從努爾人的文化說起。
努爾族人居住在蘇丹的東南部,這裡全年高溫,人們的生活結構單一。努爾人世代以畜牧業為主,簡單說來就是放牛,所以牛對於努爾人來說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
努爾人絕對不會隨便殺牛,更不會為了吃肉而殺了牛,這也是努爾人世代流傳下來的風俗之一。
要知道炎熱的環境也會影響人的性格,因此努爾人比較容易激動,喜歡載歌載舞,非常樂觀,思想簡單。
所以努爾人認定的事兒,一般很難改變,就像牛對於努爾人來說就是生活的全部。努爾人唯一感興趣的事兒就是和牛相關的事兒。
因此在努爾族有這樣的說法,就算精明的阿拉伯商人也很難賺到努爾人的錢,因為他們對任何商品都不敢興趣,唯一感興趣的就是牛。
努爾人的性格也決定了他們對於文化和風俗的傳承,幾千年來他們一直恪守着他們獨有的文化習俗。
努爾人的價值觀
努爾族價值觀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維持家族的完整性。努爾族人是按着父系一代一代留存下來的,所以這個家裡一定要有男丁來繼承家業,使家族的產業能夠世代相傳。看來不管是哪裡的人,傳宗接代都顯得尤為重要。
可是要知道蘇丹的自然環境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都很惡劣惡劣,人們缺衣少穿,所以人們獲得的食物和財物都是相當寶貴的,這也就決定了人們想要保護自己財產的決心。
努爾人也是這樣想的,他們想要自己掙下的家業能夠後繼有人。
努爾族人也是驍勇善戰的民族,他們靠着戰爭來擴大自己的地盤和氏族。
可是戰爭帶來的最大的壞處就是人員的傷亡,加上當時孩子的存活率不高,所以人就成為了核心。
人是每個家庭的核心,家庭又是氏族發展的基礎,所以為了氏族一定要延續香火。
綜合以上兩個方面的原因,連綿不斷的子嗣就成為努爾人最為看重的任務。努爾人也為此制定出了屬於他們獨有的婚姻觀念。
獨特的婚姻觀念
男孩子在15歲就可以結婚了而女孩子10歲就可以嫁人了。從年齡上就可以看出努爾人有多看重人口的繁衍生息了。
如果一個男子看上了一名女子,他會帶着一頭牛上門提親,如果女方的父母接受了這頭牛,這就意味着女兒和父母沒有了關係,從此她就是男方的人了。牛可以說見證了雙方的結合。
新婚夫婦的首要大事兒就是生孩子,當然也有妻子生不齣兒子的情況。這個時候男方會在經濟允許的情況下再娶一個妻子,直到生齣兒子為止。
所以在努爾人中也是盛行着一夫多妻制的婚姻制度的。
可以看出努爾族的婚姻制度一直是在為他們擴大氏族力量,延續家族香火來服務的,所以這就要求婚姻制度要滿足努爾人開枝散葉需求的。
就比如說新婚不久的丈夫在戰爭中死去,而他還沒有孩子來延續香火怎麼辦呢?
為了解決這個實際的問題,努爾人就制定出了他們第二條婚姻準則。
如果男人在沒有後人的情況下去世了,其兄弟則要娶這個男人的遺孀,然後生出第一個男孩子歸到這個男人的名下。
如果男人沒有兄弟呢?那就要在這個男人家族裡挑選一名和他最近的一位親戚娶了男人的妻子,然後生下孩子歸到男人名下。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在夫妻二人還沒有孩子的時候,二人都去世了,也就是說沒有人能為這個男人誕下子嗣了。
這個時候就要由宗族裡的耆老從男人的親族中挑選一個男孩子過繼到這個男人的名下,繼承男人的遺產並和自己的親生父母永遠斷絕關係。
除了以上這兩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更為極端的情況。那就是一個家庭當中丈夫兒子親戚都沒有了,只剩下妻子一個人,這又該怎麼辦呢?
不要擔心,思想單純的努爾人還是有辦法的,一定會想辦法幫這個男人的家族留存香火的。
此時家中唯一的女性就可以「娶妻生子」,繼續為夫家延續香火了。
首先家族宗族裡的耆老會幫女子挑選一個妻子出來,二人要舉行正式的婚禮結為夫妻。為了不發生歧義,下面就會將娶妻的女子稱為「丈夫」,另一名女子稱為妻子。
在努爾族沒有人會用異樣的眼光來看待這對夫妻的,相反大家還會拿起手鼓,跳起熱情的舞蹈為這對新人祝福。
丈夫在努爾人的文化當中理所當然就是大家長,於是女子在成為「丈夫」之後,也擁有了同等的地位。妻子也要以「丈夫」來稱呼她,她同樣可以管束妻子。
權力與義務是並存的,女子成為丈夫之後,她就要承擔起賺錢養家,保護妻子兒女的責任。同樣街坊四鄰也會格外的尊重這位「丈夫」的決議。
但是這對新人雖然被稱為「夫妻」,可是實際上她們也是無法孕育生命的啊,那這樣的婚姻到底是怎麼來為前夫延續香火呢?
其實在婚禮的當場,宗族中的耆老會指定一個與妻子年齡相仿的男人和妻子一起同房,他們生下的男孩子就歸為「丈夫」的名下。
如果他們生的不是男孩也不算數,所以直到生出男孩兒的那一刻為止,妻子與指定男子的關係才宣告結束。
以後這個出生的男孩兒就要繼續延續這個家族,為了壯大氏族做出貢獻。當然男孩兒也會繼承家業,而家業當中最重要的還是他們的牛。
其實可以說這個出生的男孩兒和這個「丈夫」在血緣上是完全沒有關係的,可是努爾人並不是很在乎血緣這個東西。
相反他們認為家族的延續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讓家族開枝散葉才是他們最應該在乎的事。
我們現在看來,努爾族的婚姻理念實在和我們的三觀無法融合,但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和背景下這就是對於他們來說最合理的制度了。
其實上文中提到的兄弟娶過世兄弟遺孀的的風俗在世界很多地方也流行過。
在《聖經》當中就有提到過:
「弟兄同居,若死了一個,沒有兒子,死人的妻子不可出嫁外人,她丈夫的兄弟當盡兄弟的本分,娶她為妻,與她同房。婦人生的長子必歸死兄名下。」
所以可以看出在當時的社會下,家族的延續才是最重要的。而且如果在以色列家中,若有不願意為其兄弟盡本分的人,會受到整個家族的唾棄的。
可想而知,這一婚姻觀念在當時是有多麼重要的地位啊!
英國王室也有過類似的情況,英王亨利八世也娶了寡嫂為妻,而且後來想要離婚還被教皇給拒絕了。
當然英王可不是被生活所迫,但是也是因為利益的鏈條不得不這麼做的。
除了國外,在我國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也是有類似的婚姻制度的,稱為「收繼婚」。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王昭君了。
當時王昭君的丈夫死後,她就嫁給了庶子,當時王昭君寫信請求回朝,但是被成帝命令其隨胡俗。
王昭君可以說是嫁了父子二人,這在漢族的傳統當中是難以令人接受的,但是在胡人的風俗當中則是正常的。
而且我們還能看到,在後來的很多和親的公主中,如果其丈夫死了,她們也是相繼嫁丈夫的兄弟。
很有意思的是,收繼婚這個習俗也是發生在我國北方游牧民族的身上。這也和游牧民族的人性格有關,他們生性豪放不拘小節,更為在意家族內部的繼承和傳承。總之就是要保護住家族和財產。
不過現在這種習俗在我國肯定是沒有了,因為隨着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人類文明也在進步,社會資源也變得多樣化了。同樣人們也不會再局限於狹小的思維空間裏面了。
所以很多遺風陋俗已經消亡掉了。可是蘇丹努爾族的這一風俗還存在,而且被完整的保存了下來。這原因還是由於當地經濟文化水平的低下造成的。
蘇丹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當然他們的生活條件相較之前也沒有太大的變化。
雖然全世界都在發展,但是更多的時候當地人的生活水平還是在溫飽線以下。這個時候沒有人會在意倫理道德,他們更在乎是存活和延續。
存在即合理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還是有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