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珍珠與刺激」網站10月7日文章,原題:學會仇恨中國——我們學得如何?
2019年年底,《珍珠與刺激》發表「如何恨中國的教訓」一文。這三年來,美國總統換人了,澳大利亞也有了新政府。拜登上台後,美國採取更加咄咄逼人的調子。阿爾巴內塞政府的反華言論同樣不加掩飾。
一年前,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的調查顯示,52%的澳大利亞人對我們與中國的關係有一定程度的信任。一年後,比例下降到32%。今天,只有12%的澳大利亞人相信中國會「負責任」地行事。這些數字是對媒體力量的「褒獎」,它們可以輕而易舉地扭轉輿論。
我們可能會問,為什麼經常被吹噓為自由和開放的(澳大利亞)媒體會如此狹隘,並且如此積極地助長不信任和恐懼情緒。答案很簡單。這些媒體雖然是「自由的」,但也是國家的一部分,而國家已決定不顧經濟成本或潛在的戰爭破壞,奉行反華、親美的立場。妖魔化中國是澳媒的一個永恆主題。這引出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是威脅嗎?如果是,威脅到誰了?我們該怕中國嗎?
一些西方人每次提到中國,似乎都必須在前面加上「共產主義」這個詞。這個「共產主義」政權的經濟已非常接近於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那些着手挑起「紅色」或「黃色」危險的人很清楚這點。然而,在製造恐懼的氣氛方面,標籤才是最重要的。
散布(對華)恐懼是有目的的。澳大利亞的主要盟友是美國,而後者不打算放棄世界霸主的地位。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已被其正式宣布為一個實際危險。這就是為什麼澳大利亞為了盟友美國而冒風險玩着如此危險的遊戲。這與意識形態無關。一切都是為了控制全球經濟,為了市場份額,為了資本主義權力。
在「如何恨中國的教訓」出版後的幾年裡,西方勢力的結盟加速。「四邊機制」、奧庫斯協議、北約進入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行動以及西方軍國主義的全球化,均有增無減。中國方面也一直在推進軍事現代化。但中國對美國及其盟國威脅性姿態的每一次反應,都被(西方)宣揚為「證明」中國的敵對意圖。
我們是否需要繼續學習如何「仇恨中國」的教訓?我們已沒什麼可以學習的教訓了,我們的「老師們」已很好地完成了他們的工作。如今戰爭的可能性已非常真實,我們必須與發動戰爭的力量進行鬥爭。
歸根結底,需要記住的是,發動戰爭是為控制世界市場,而中國的經濟將超過美國的經濟。2019年「如何恨中國的教訓」出版時,那是一個不確定時代,恐懼被散布。如今這些元素依然存在。唯一不同的是,來自美國及其盟友的威脅已變得更加強烈。我們已學會「仇恨中國」,並且很可能因此而受到傷害。(作者威廉·布里格斯是政治經濟學家,喬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