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動物世界時,很多人會看到獅子在交配時,雄獅會咬住雌性的脖子,直到完成交配。那雄獅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獅子的交配
在自然界中,許多動物都有發情季節,但獅子是個例外,如果獅群中沒有6個月以下的小獅子,母獅會集體發情。目前科學家們還不知道為什麼母獅會演化出這樣的機制,據推測可能是因為母獅集體發情有助於後代的年齡都保持統一,這樣就可以有一隻母獅照顧後代,另外的獅子外出覓食。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機制,所以當別的雄獅挑戰獅王成功後,不僅會把原來的獅王趕跑,還會將種群中6個月以內的幼獅咬死,迫使母獅發情。
一般情況下,母獅每隔2年才會發情一次,但如果種群中沒有6個月以內的小獅子,那麼母獅也會集體發情。母獅的發情期大約只有1個月,此時雄獅就會接收到母獅的發情信號,形影不離地陪伴着母獅,並且在1天之內多次與母獅交配,有時甚至多達100多次。
和很多生物不同的是,雄獅的生殖器官上生長着角蛋白,這些角蛋白組成了倒勾一般的倒刺,在交配時會強烈刺激母獅的身體,導致母獅感到疼痛異常。
有研究認為,母獅必須要感覺到疼痛才能排卵,而且要多次地疼痛刺激才更容易排卵。還有的研究認為雄獅的角蛋白的倒勾不僅可以刺激母獅排卵,還能順帶着將前任留下的生殖細胞刮出來,以保證後代都是自己親生的。
所以交配對於母獅而言沒有愉悅可言,而是痛苦不堪。當母獅感到疼痛時,會反擊雄獅,雄獅為了讓母獅安靜下來,會咬住對方的脖子,以防被母獅傷害。
這一點,貓科其他動物也會如此,比如:家貓,家貓在繁殖後代時,公貓也會咬住母貓的脖子,然而等到交配結束後,公貓要迅速躲開,否則就要遭受母貓無情連環腿。
獅王的勝利
對於一夫多妻制的生物而言,大多數雄性都能有交配機會,但是獅子的世界是王者通吃。我們知道獅子有發情期,而在發情期間,雄獅能夠通過外部特徵很容易辨別哪只雌獅發情,然後會形影不離地跟隨在它周圍,並與它交配,即使是母獅在打獵期間,雄獅也會干擾它們,一心只想着交配。正因為如此,所以母獅所生育的後代絕大部分都是獅王的後代,還有一小部分是種群中其他雄獅的後代。
很多人認為一個獅群只有一個獅王,其實並非如此,有些獅群是由2-3頭雄獅組成,這些雄獅都具有血緣關係,但只有獅王才有絕對的交配權,其他的雄獅只能撿漏,能夠留下後代的幾率比較小。
這一點家貓就不同,家貓大多數是獨居狀態,所以交配時更傾向於多夫多妻制,曾經有人觀察過,同一隻母貓生育的後代中,有4種不同的品種,這意味着這些貓咪至少有4個不同的父親,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保證後代基因多樣性,提高後代的存活率。
雖然獅王體型更大、更強壯,但是獅王並不參與捕獵,甚至在母獅辛辛苦苦搶奪獵物後,它們還會優先享用獵物。所以捕獵以及養育後代的工作都是由母獅承擔。
幼獅的死亡率
由於母獅獨特的發情機制,再加上獅子屬於頂級掠食動物,對環境變化比較敏感,一旦當地能量減少,幼獅的死亡率就會顯著上升。
幼獅在6-7個月左右斷奶,此時它們身上的斑點也會逐漸消失。雌獅在2歲左右性成熟,一般它們會永遠留在同一個種群。而雄獅要長到5-6歲才能性成熟,但在2-3歲左右,雄獅就要離開自己原本的部落,通過戰鬥的方式加入到別的獅群團體。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避免近親繁殖,但由於雄獅離開家園時還未成熟,無法捕食足夠的獵物,所以雄獅的死亡率非常高,甚至達到了90%。
倖存下來的雄獅如果足夠強壯,它們會去挑戰獅王的位置。當然有時它們也會聯合自己其他兄弟,一起挑戰獅王的位置,一旦成功,它們又將會重複新獅王上任後咬死6個月以內幼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