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䴉,在中國和日本文化中都是吉祥鳥的象徵,尤其是日本,更是將朱䴉當作「神鳥」,被視為日本的象徵。
截止到2021年底的統計數據顯示,日本國內一共有650隻朱䴉,而這些朱䴉全部都是中國鳥,那麼問題就來了,被日本視為吉祥鳥的本土朱䴉去哪兒呢?
這事還要從上個世紀開始說起。
其實在上個世紀初期,朱䴉還非常常見,無論是在日本,還是在我國國內,在很多鄉村濕地,水庫,湖泊等地附近都能見到朱䴉的身影。
但是朱䴉對野外環境要求非常高,它們喜歡水質清澈,無化肥、無農藥的小水塘,濕地環境,以水中的魚蟹蛙螺為食,夜晚喜歡在高大的樹上休息。
在上個世紀時,無論是我國,還是日本,朱䴉的棲息地都在發生劇烈改變,導致朱䴉數量銳減,甚至我國朱䴉一度被認為全部滅絕,而日本朱䴉也不好過,種群數量一跌再跌。
1981年,日本為了搶救朱䴉,將佐渡僅存的5隻野生朱䴉全部抓獲,送到保護中心,希望能夠在人工環境下繁殖後代,擺脫滅絕危機。可後來這些朱䴉沒能延續下後代,2003年,日本最後一隻朱䴉「阿金」死亡之後,日本境內再無本土朱䴉。
而就是在1981年,我國發現了野生朱䴉。在前兩年,我國科學家組成考察隊,沿着朱䴉曾經分佈過的地區尋找野生朱䴉,就是在這一年,科學家在洋縣一個小山村附近發現了7隻野生朱䴉,其中4隻成鳥,3隻雛鳥。
我國和日本採取的保護策略不同,我國採取的是「就地保護」,直接在朱䴉築巢地建立了一個保護站,科學家就地辦公。其實相比於人工環境而言,就地保護更加辛苦,因為野外環境充滿了不確定性,朱䴉可能因為食物減少,天敵捕殺,人類驚擾等原因而死亡,造成無可挽回的後果,這些都需要科學家時時刻刻關注,不能鬆懈一分鐘,朱䴉發生任何動靜都要第一時間響應。
就地保護也有好處,那就是可以記錄下它們野生的數據,比如:父母餵養朱䴉的頻率,餵養的食物,以及食物尺寸等,野外天敵,面臨的威脅等,為後續保護朱䴉做了充足的準備。
為了保護這窩珍貴的朱䴉,我國科學家們可以說是日夜提心弔膽,在朱䴉築巢樹榦上鋪了塑料薄膜,蛇和野貓不能爬到樹上,保護巢內幼鳥;樹下安裝防墜網,一旦巢內幼鳥發生意外,不至於跌落樹下死亡。
曾經有一隻雛鳥掉下巢受傷,如果不及時施救有生命危險,為了救它,工作人員連夜開車送到北京,成功做手術挽救幼鳥的生命。
在科學家和工作人員,以及當地農民的保護之下,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朱䴉在姚家溝成功繁育10窩,產卵30枚,出殼20隻,出飛幼鳥19隻。
1995年,朱䴉的人工繁育成功,在野生和人工環境下,朱䴉數量不斷增多,到現如今我國境內已經有7000多隻朱䴉,其中有不少已經成功野化放歸,不少地方都能看到朱䴉絕美的身姿。
日本朱䴉人工繁育無望之後,突然聽說了中國找到野生朱䴉,並且還實現了人工繁育,所以特別希望能夠從我國引進朱䴉。
但是我國的朱䴉也是國寶,地位猶如大熊貓,並不是說給就給。直到1994年,咱們借給佐渡島一對朱䴉「龍龍」和「鳳鳳」,結果3個月後龍龍就在保護中心死亡,等到第二年龍龍的標本和鳳鳳就由日本專人送到我國洋縣。
1998年,當地借我故意訪日之機,找到中國有關人員,誠懇告知日本國民渴望獲得一對健康朱䴉,咱們又將「友友」和「洋洋」送到日本,並且還排了技術指導員隨從,以免再發生龍龍那樣的意外。
驚喜的是,友友和洋洋到了日本第二年就繁殖了後代,第二年又添了兩個孩子。
但是只有友友和洋洋,很難解決日本境內的朱䴉近親繁殖的問題,所以在2000年時,咱們又贈送了一隻雌性朱䴉「美美」,它們一共生育了37隻後代,生育的後代,按照約定其中一半要歸還給我國。
之後,咱們國家又兩次贈送朱䴉給日本,贈送總數達到了7隻,多年繁殖下來,日本境內的朱䴉數量也達到了650隻(截止到2021年底),其中圈養182隻,野外放飛153隻,野外出生325隻。
目前來說,日本境內的所有朱䴉,其實都是「中國鳥」,它們都是中國贈送給日本7隻朱䴉的後代,過去咱們是用7隻野生朱䴉,讓朱䴉數量從7隻變成7000隻,不知道日本能不能將這7隻朱䴉變成7000隻。
事實上,咱們國家和日本不惜餘力地保護朱䴉,除了保護朱䴉之外,也是在藉助朱䴉保護我們生活的家園。
朱䴉對生態環境要求較高,保護朱䴉就意味着要保護當地的水質,保護水中的魚蟹蛙螺,而這些也是其他生物賴以生存的關鍵,也就是說咱們在保護朱䴉的同時,也在間接保護其他的野生動物,朱䴉就像「傘」一樣,庇護着它所在的棲息地內的所有物種們。#頭條創作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