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這只是一頂普通的充氣帳篷嗎?
下面,給它澆點水,然後拿起一塊板磚,只聽啪的一聲,磚頭應聲碎裂!
其實,這種柔軟的帆布帳篷,是一種專用於震后救災的「口袋房子」,那為什麼給它洒洒水,它就會「秒」變混凝土牆呢?
平時,我們在一些水渠邊坡上,可能會看到這樣一幕,幾名工人正順着斜坡,不斷地往上面鋪毯子;
接着又在接縫處打上鋼釘,同樣的,他們也會給毯子澆水;
同樣的 毯子也會變成硬梆梆的,這就是水泥毯。
水泥中含有的硅酸鹽等與水接觸後,會與其中的氫氧離子反應生成水化硅酸鈣等膠凝狀物質,此時此刻,這些向外生長的纖維,正不斷填補水泥顆粒間的空隙,最終導致水泥漿硬化。
水化反應
而開頭的口袋房子利用的也是這個原理,但比較酷的是,它下方有一個充氣氣囊,並且側面還預留了一扇門。
所以,當外部的水泥粉體變硬後,你就得到了一個絕佳的避難場所,耐火耐擊打,且足夠堅固。
說到這,大家有沒有見過一種毯子,渾身上下都長滿了「包」。
模袋混凝土:由雙層高強度的化學纖維編織而成
裏面裝的其實是混凝土或水泥砂漿,但這種毯子是先鋪好後,再把「料」泵進去的,在此過程中,毯子表面會逐漸鼓起一個個的疙瘩,所以,它又被形象地叫作疙瘩毯~
除了用於河道護坡、沿海堤防外,疙瘩毯也能被建成排水渠,十分靈活。
說回水泥毯,變硬的原因懂了,但它又不像疙瘩毯那樣是後面才灌入水泥砂漿的,那沒澆水之前它為啥還會這麼柔軟呢?
其實,與結構密不可分!
20世紀初,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的兩名學生,發現一些戰區或災區,非常迫切需要快速搭建臨時住房。
於是,他們想了一個辦法,把水泥粉體填充在三維織物內部!
你能看到整個帆布由四層構成——
表面是可滲透棉層;
中間是有一定厚度的3D纖維複合結構;
在其內部又會填充上水泥粉體;
底下則是防水的PVC背襯;
最後再藉助間隔紗線將結構層連接在一起。
聚乙烯和聚丙烯長絲等編織網
這樣做不僅能讓水泥毯具有柔軟的質地,方便裝卸運輸,出色應對各種複雜的場地等,而且還能防止基體開裂,確保了毯子硬化後,具有較高的強度和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