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當數智化技術深度滲透家居產業,一場關於效率、體驗與價值的革命正席捲而來。三維家《家居數智行》行業欄目應運而生,聚焦家居企業數智化轉型實踐,記錄行業探索者的創新突破。本期,我們將走進中小型工廠數智化建設的標杆——煜隆製造,這家以「輕高定門牆櫃前後端一體化」顛覆傳統生產模式的企業,在4000平方米的廠房內,憑藉一條11人操作的柔性自動線,實現月均3萬㎡投影面積的產能和7天極速交付。其創新實踐揭示了非標定製工業化轉型的底層邏輯,為中小定製工廠開闢出"輕投入、高產出"的突圍路徑。
輕高定興起
行業轉型的必然選擇
在家居消費升級的浪潮下,家居行業正經歷從「功能消費」向「審美消費」的躍遷。消費者對個性化、高品質定製的需求日益增長,他們不再滿足於千篇一律的成品傢具,而是追求兼具設計感與性價比的定製方案。門牆櫃一體化、嵌入式燈光、異形曲面等高端工藝,如今已成為中產家庭的標配需求。
近幾年來,輕高定已然成為行業增長的新引擎,為家居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對於中小型工廠而言,轉型輕高定市場不僅是順應市場變化的必然選擇,更是提升企業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一步。
轉型困局
輕高定的「不可能三角」
然而,這場看似繁榮的行業變革背後,卻是中小型工廠的生死掙扎,消費者既要「高定質感」,又要「快交付」、還要「高性價比」,這直接暴露了傳統生產模式的致命困局。
訂單銳減與交付內卷的雙重絞殺
行業收縮期,活下來的工廠被迫捲入更慘烈的競爭。卷材料、卷價格、卷工藝、卷交期,當頭部企業通過自動化產線將交付周期壓到12天,仍依賴「手搓模式」的中小工廠連入場券都難以獲取。
傳統定製思維與輕高定邏輯的體系衝突
「老師傅拆單畫圖3天,車間做錯再改5天,安裝時發現尺寸偏差又返廠重做。」這種傳統定製思維的試錯邏輯,在輕高定領域等同於自殺。更嚴峻的是,在A工廠的優秀設計師,到B工廠因工藝標準不同需要重新培養,行業標準化缺失讓跨界協作寸步難行。
成本黑洞與技術斷層的惡性循環
轉型輕高定市場需要企業在設備、技術、人才等方面進行大量投入,這使得許多中小型工廠望而卻步。輕高定要求將老師傅的工藝經驗轉化為數據參數,而多數工廠仍停留在「老師傅帶徒弟」的手工傳承階段。設計與生產的脫節導致溝通成本增加、錯誤率上升,多重困境讓眾多中小型製造企業進退兩難。
煜隆實踐
用標準化駕馭非標定製的「數據革命」
在這場突圍戰中,煜隆製造用標準化思維重構非標定製的邏輯撕開了一道突破口。以一條「輕高定門牆櫃一體化」柔性自動化產線,為中小型工廠探索出一條務實可行的轉型路徑。
煜隆製造總經理郭煜指出,「定製看似千人千面,但底層必須建立標準化體系」只有做好設計規範與工藝標準化,才能通過設計參數化和全局建模,確保工藝一次通過率。當設計數據與生產設備數據精準匹配時,才能夠有效降低設計、拆單、生產環節的容錯成本,最終轉化為顯著的成本優勢與效率優勢。而這種"標準化思維"的落地,需要打破傳統組織慣性。他特彆強調:「轉型不是買幾台設備,而是要構建1+1+1+1>N的團隊協作體系——設計師懂工藝、設備員懂數據、老師傅會調參,才能發揮柔性生產的真正價值。」
「所謂輕高定,就是在門牆櫃一體化的框架內,疊加20多項特色工藝。」煜隆生產負責人謝江揭開產線的奧秘。煜隆製造的創新之處在於將老師傅的工藝經驗轉化為數據模型。目前產線已實現90%-99%工序的自動化生產,僅保留1%-10%的核心調試環節由經驗豐富的師傅完成。在這條產線上,通過藍光掃描視覺校正技術,系統可自動識別異型件並分流處理,實現標準件與非標件的混流生產。這一流程優化使得煜隆製造能夠實現7天交付周期,相比行業平均的10-12天,效率大幅提升。在4000平方米的廠房內,這條僅用三個月落地打通,僅由11個人操作的柔性自動化產線,實現了月產3萬㎡的投影面積,在人效和平效方面達到了行業前沿水平。
煜隆製造的實踐驗證了一個關鍵邏輯:輕高定的本質不是推翻工業化,而是用標準化思維重構非標定製。例如,免拉手工藝在自動化設備中通過參數化建模實現一秒成型,替代了傳統封邊、洗型、手工粘貼的複雜流程;設計師的個性化方案通過全局參數庫自動適配工藝標準,前後端一體化實現「設計即生產」。這種「柔性能力」的構建,正在重塑中小工廠的競爭力。未來的市場競爭將更加依賴技術與軟件的結合,誰能從設計上完成輕高定的門牆櫃一體化,誰就將擁有設計製造的話語權。在煜隆的規劃中,未來將通過技術輸出和產業聯盟,將這套涵蓋"軟件+硬件+實施"的柔性智造解決方案複製到更多中小型定製工廠,賦能產業協同發展。
三維家
輕高定時代的「數字合伙人」
煜隆製造通過與三維家的合作,實現了從傳統生產模式到柔性自動化的跨越,成為中小型工廠的數字化建設標杆。對於為何選擇三維家,郭總和謝總總結了三大關鍵原因:
技術共生:破解「非標工業化」難題
總經理郭總坦言:「輕高定門牆櫃一體化產線是混合型柔性生產,業界沒有先例,我們算是摸着石頭過河。選擇三維家,完全是基於熟悉和信任。」針對煜隆的需求,三維家對軟硬件設備進行了全方位的柔性改造,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技術生態」,讓這場冒險變得可控。
「表面看是硬件設備在運轉,實質是數據系統在驅動。」謝總解釋說,定製屬於非標領域,要在自動化生產線上實現非標生產,就需要柔性自動化。這看似矛盾,但通過三維家前後端一體化系統與南興智能設備的深度互聯,煜隆製造成功將29種高定工藝轉化為數據模型,實現了門牆櫃一體化與輕高定工藝組件的非標工業化生產。
前後端一體化:數據同源的價值閉環
「市面上設計軟件眾多,但真正全面打通設計、審拆單、製造、安裝全流程閉環的,只有三維家。」煜隆生產負責人謝總一語道破關鍵。輕高定對中小工廠最殘酷的考驗,不是工藝複雜度,而是如何讓設計圖紙的每一道曲線、每一個孔位,都精準轉化為設備能理解的加工指令。三維家前後端一體化系統能夠實現從設計到生產的無縫銜接,確保數據同源,從而大幅減少溝通成本和錯誤率。這種技術成熟度不僅體現在軟件的穩定性上,還體現在其對家居生產全流程的深度理解和優化能力上。
硬核實力:軟硬設備的深度互聯與生態協同
在生產車間,開料機正以不同速度切割顆粒板、歐松板等多元基材,六面鑽根據實時數據調整鑽孔路徑。這種"智能響應"源自三維家CAM系統與南興設備的協議級互聯。謝總感嘆道:「軟件不是萬能的,但離開軟件是萬萬不能的。從數據打通到信息化跑通僅用三個月,三維家的全流程兜底能力是關鍵。」三維家與南興、聯思高效的生態協同使得煜隆製造能夠快速實現從製造數據輸出到管理匯總的信息化全面跑通,打造出全流程智能化的生產體系。
行業未來
數據閉環決定未來生存權
煜隆製造的數智化建設路徑給行業帶來深刻啟示:輕高定戰役的勝負手,在於能否打通設計、生產、交付的數據閉環。三維家與南興裝備的「軟硬件聯盟」,正在推動行業從單機智能化向全鏈路協同進化。而煜隆的7天交付、混流生產等硬指標,則證明中小工廠完全可以通過精準改造,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躋身高品質定製賽道。用數據與算法取代人海戰術,用標準化思維駕馭非標定製,這場悄無聲息的效率革命,或許才是輕高定時代真正的生存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