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孩子偷拿家裡零錢的時候,感覺天都塌了。
在這之前,只要是兒子提出來的購物需求,基本都會滿足,所以想不明白為何他會從家裡拿錢。

雖然特別生氣,但還是忍不住了暴脾氣,臨睡前跟兒子聊起了這件事。
可能是態度比較好,兒子說了實話:看到班級里其他同學偷拿零錢買卡片,自己也忍不住想要。
聽完原因之後,只是說了一句「偷拿零錢」的行為不好,不過念在你實話實說,這次就暫時不責罰你,再有下一次一定會狠狠責罰。

養娃路上,最怕的就是孩子養成不好的習慣,而「偷拿」這種行為,無疑是最難讓父母接受的事情。
和所有的父母一樣,知道兒子偷拿零錢的時候特別生氣,但是生氣解決不了問題,說不定還會弄巧成拙。

很多時候父母要明白:孩子偷拿東西,並不意味着他們就是「壞孩子」,凡事都有原因,不要急着給他們貼「小偷」的標籤。
所以說,要先清楚自家孩子偷拿東西的原因是什麼,再根據原因逐個擊破,才能徹底幫助他們改正「偷拿」行為。

孩子偷拿東西,無非是這些原因
第一個:物質需求
孩子慢慢長大,他們對周圍的好奇心也在不斷增強,就連「物質慾望」也在慢慢增長,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想着帶回家。
這個時候,如果孩子的物質需求沒有得到合理滿足,那他們就會想辦法滿足。偷拿,成了他們唯一能滿足物質需求的方法。
第二個:缺乏規則意識
年齡越小的孩子,對規則的理解和認知越不夠。他們可能還不知道,偷拿東西是一種錯誤的行為,更不知道還需要為此承擔嚴重後果。
之所以會缺乏規則意識,主要還是父母日常教育不到位。要麼是沒有認真普及過「偷拿」這種行為,要麼是對孩子寵溺無度。

第三個:尋求關注度
有些父母平時忙着工作,很少有時間關注孩子,更別說日常生活中陪着他們。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孩子只能通過「偷拿」的行為。
因為他們知道,「偷拿」是父母堅決不允許的行為。如果自己做了,那父母肯定會特別生氣,這樣就會抽時間教育自己。

第四個:模仿學習
孩子生來就有很強的模仿能力,他們會在生活中觀察身邊人的行為。倘若孩子周圍有偷拿東西的同伴,那他們大概率也會學到精髓。
再或者,現在的網絡媒體發達,孩子有可能在視頻中看到。出於好奇,他們可能會學着視頻中的行為,覺得這樣很有趣。

別著急,正確引導勝過打罵責罰
1、控制好情緒
發現孩子偷拿東西後,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保持冷靜,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千萬不要在憤怒和衝動的情緒下教育。
深呼吸幾次,先讓自己平靜下來,等到情緒穩定之後,再用平和的心態和孩子交流。這個時候,才能減少親子間的「戰爭」。
主要是孩子被發現偷拿東西後本身就很緊張、害怕,若父母再有過激的行為,會讓他們更加恐懼,不利於接下來的引導教育。

2、了解原因再引導
找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這樣容易讓孩子放鬆警惕。接下來,就耐心地詢問,傾聽孩子講述偷拿東西的原因。
在傾聽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牢記:不要生氣、不要打斷,一定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讓他們表達自己,便於了解他們的內心。
等孩子表達完之後,父母再鄭重的告訴他們:偷拿東西是錯誤的,再順便普及一下可能會出現的後果,加深他們的印象。

3、制定獎懲規則
想讓孩子徹底改掉偷拿的行為,最好的辦法就是設定相應的懲罰措施,讓他們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這比父母苦口婆心的教育更有效。
當然,要制定怎樣的獎懲規則,還需要孩子參與其中。目的,就是讓他們提前知道會有哪些懲罰,若是真有被懲罰的那天,也不會產生怨恨心理。
規則一旦制定,父母和孩子都要認真遵守。尤其是父母,一定要給孩子做好榜樣,不然以他們的好奇心,真的很難改掉身上的壞習慣。

寫在最後:發現孩子偷拿東西不必太驚慌,更不要隨口而出給孩子冠上「小偷」這個標籤。趁着他們還小,這些壞習慣還有改正的空間,一切以引導為主,重點是讓孩子認識到「偷拿」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