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發展從保基本轉向保品質,折射出的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邏輯
3月9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民生主題記者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就一系列住房熱點問題回應民生關切。倪虹表示,近期正在組織編製「好房子」建設指南,也在修訂住宅項目規範,其中一項是要把住宅的層高提高到不低於3米。
據報道,過去關於層高的要求來自2011年版的《住宅設計規範》,其中規定「住宅層高宜為2.80m」。所謂層高,是指從本層地板到上層地板的距離,即層高=樓板厚度+凈高,平時買房時候說的,多數情況是凈高。
此番調整房子的「身高」標準,「長個」20厘米,意味着施行多年的層高國家標準將迎來改變,房子的居住舒適度將進一步提高。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黨組書記、部長倪虹。圖據新華社
過去幾十年,由於城鎮化進程加快,各地普遍「缺房子」,在此背景下,住房發展的主要任務是建房子,特別是單位空間建設更多房子,解決的是「有沒有」的問題,而現在,房地產市場供求關係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已經開始從「有沒有」轉向了「好不好」。
當整個社會的新增供地、新增住房建設的壓力沒那麼大時,高質量發展成為主旋律,新進入市場的消費者對產品品質和體驗的關注度都有提高——這也是為什麼配套好、功能全、設計好、智能化的房子更受市場歡迎的一個原因。
倪虹強調,通過調研了解到,「好房子」有幾個「度」,大家特別關注,其中就包括高度。當層高提高了,不僅空間大了,視線、採光、通風更好了,調整樓板厚度的空間也變大了,隔音、保溫等方面更加靈活了。而且,房子層高提高了,中央空調、新風系統、全屋智能等新型家用電器布局、新型戶型設計等也將更加遊刃有餘。
除了提高層高以外,「好房子」還離不開新科技,倪虹表示,未來將大力推廣惠民實用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產品。過去,很多房子存在隔音不好、滲漏、開裂、反味等問題,很大程度上在於為了降成本、降房價或當時的技術無法突破。隨着近年來建築技術、工藝、材料、設計等細分領域發展迅速,人們關注的這些問題都有望被攻克。
房子具有社會屬性,「好房子」是民生產品,不管是層高的提高,還是新技術的投入,均以多數人可支付為前提,而不能讓好房子成為「貴房子」的小眾產品。此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好房子」標準——「安全、舒適、綠色、智慧」,也為各地開展「好房子」相關實踐探索提供了底線指標。
此外,倪虹還表示,各地首先要把保障性住房建成「好房子」,政府的民心工程一定要帶頭;不僅要把新房子建成「好房子」,也要結合城市更新,採取多種方式,把老房子想辦法改造成「好房子」。說到底,住房發展從保基本轉向保品質,折射出的正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邏輯。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李宇嘉(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