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封建王朝火器發展史上到底是明朝先進還是清朝先進?

作為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它的發明可謂是改變了人類數千年的戰爭方式。由最初的肉身近戰逐漸轉換為遠程交戰。最主要的便是火槍取代了弓箭,火炮取代了拋石機。火槍火炮的出現摧毀了騎士的鋼甲,打擊了封建統治階級的基礎,加速了世界近代化進程。世界最早使用火器是在中國的唐朝,隨着戰爭科技的發展,用不同口徑管狀的金屬裏面加入火藥和實心金屬顆粒逐漸形成了火槍和火炮。中國自然是火器發展的領先者。蒙古大軍西征帶去了中國最先進的發明——火器。初見新式武器的歐洲人在火器面前變得不堪一擊。明朝初期我國的火器還是世界領先,隨着明帝國邊境安定,統治者安於現狀,火器逐漸落後歐洲。歐洲的火器發展逐漸走上了世界前列。

明朝中期,歐洲殖民者帶着他們的堅船利炮在全世界東征西討開拓殖民地,不可避免與明朝發生摩擦和交流,加上東南沿海倭寇橫行,使得明政府重視火器發展,積極引進西洋先進的火炮仿製改進。最著名的當屬佛朗機炮了。佛郎機炮由歐洲發明,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由葡萄牙傳入中國,按其國名稱為「佛朗機」,成為中國明代中期火炮。嘉靖三年(1524年),明廷仿製成功第一批32門佛朗機,每門重約300斤,母銃長2.85尺,配有4個子銃。之後,明廷又陸續仿製出大小型號不同的各式佛朗機,裝備北方及沿海軍隊。

明代青銅佛郎機炮即短管加農炮。佛郎機,本是明代對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的統稱。正德末年,白沙巡檢何儒在來華的西班牙船上看到了西洋火炮,其性能優於當時中國的火炮,於是便動員船上中國籍的槍炮匠上岸,為我國仿造了第一批西洋火炮,名之曰佛郎機。明叛王朱宸濠於正德十二年(1517年)三月開始私造佛郎機嘉靖二十四年造的佛郎機銅炮,這是中國最早仿製西洋炮的開端。嘉靖二年(1523年),明朝在南京進行仿製,稱「大將軍」。經過研製改造,製成大樣、中樣、小樣三種,有銅鑄,也有鐵鑄。大樣佛郎機身長2.85米,重300公斤。

明代佛郎機炮是歐洲早期後裝炮的發展型,但又不同於現代的後裝炮。它前有準星,後有照門,可從照門孔內進行瞄準,有炮架,可以上下左右轉動。腹部膨大,留有長口,炮身外面用木包住,並加以防炸裂的鐵箍,另有子銃5個,在子銃內裝填彈藥,輪流安入腹部的長口內發射。(註:子銃又稱提心炮,相當於火炮的葯室部分,它是一種比母銃身管稍細的又一炮管,與母銃身管一起構成雙重炮管。)因為採用子母銃分離方式,所以體重較輕,最輕者僅有150斤,重者達千斤。《明史》記載佛郎機炮:「銅為之、長五六尺,大者重干余斤。小者百五十斤,巨腹長頸,腹上修孔,以子銃五枚夕貯葯置腹中,發及百餘丈。」這種火炮的優點是以子銃預貯彈藥,不必臨時裝填,可加快發射速度。缺點是身管較短,和紅夷炮相比,不能有較遠的射程。(歐洲資料,短加農炮射程在340至2000米之間,在六七百米時命中率最高。)而中國因為罕遇歐洲那樣強大的海上對手,所以仿製的船用佛郎機炮彈重量比較輕,千斤巨炮在射程上可以與紅夷炮相比,達到兩三千米。(有史料記載紅夷炮射程可達十里,即五千米,估計是設置在高城上的緣故,野戰或海戰很難達到。)

戚家軍裝備的火炮。為了便於射擊,把炮擺成一個固定的姿勢,很像猛虎蹲坐的樣子,故得名。虎蹲炮威力不大,類似今天的迫擊炮,是以曲射為主的火炮。戚繼光軍中最常用的火器,這種輕便的火炮炮管薄,射程不遠(500米),適用于山地作戰,機動靈活,由於前裝,可以大仰角發射和大量裝備基層部隊而與今天的迫擊炮有異曲同工的用處。適於在山嶽、森林和水田等有礙大炮機動性的戰鬥地域。虎蹲炮創製於明朝嘉靖年間,明中葉中國東南山區倭患猖獗,在與倭寇的鬥爭中,由於水田裡溝渠縱橫,地形複雜,兵器家們根據實際需要創製了虎蹲炮。此炮首尾2尺長,周身加了7道鐵箍,炮頭由兩隻鐵爪架起,另有鐵絆,全重36斤.看起來虎虎勢勢,煞是威風.發射之前,須用大鐵釘將炮身固定於地面,每次發射可裝填5錢重的小鉛子或小石子100枚,上面用一個重30兩的大鉛彈或大石彈壓頂,發射時大小子彈齊飛出去,轟聲如雷,殺傷力及輻射範圍都很大,特別適用於野戰,轟擊倭寇密集的作戰隊形,有效地抑制其瘋狂的攻勢.所以,在以後的抗倭戰爭中,戚繼光的軍隊里,每500人裝備3門虎蹲炮。

歐洲在1500年至1520年製造的一種火炮(原名小佛朗機),明代後期傳入中國,改進後稱紅夷大炮,也稱為紅衣大炮。天啟二年開始仿製。

其實當時明朝將所有從西方進口的前裝滑膛加農炮都稱為紅夷大炮,明朝官員往往在這些巨炮上蓋以紅布,所以訛為「紅衣」。據考證,當時明朝進口的紅夷大炮只有少量是從荷蘭東印度公司進口,後來因台灣問題與荷蘭人交惡,大多數是與澳門的葡萄牙人交易得來的,明朝當時的需求量巨大,葡萄牙人還做中間商將英國的艦載加農炮賣給中國。

紅夷大炮在設計上確實有優點,炮管長,管壁很厚,而且是從炮口到炮尾逐漸加粗,符合火藥燃燒時膛壓由高到低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處兩側有圓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為軸可以調節射角,配合火藥用量改變射程;設有準星和照門,依照拋物線來計算彈道,精度很高。多數的紅夷大炮長在3米左右,口徑110-130毫米,重量在2噸以上。

天啟六年(1626年)紅夷大炮在寧遠之戰中發揮極大威力。據史料記載,後金的攻城行動在明軍猛烈炮火的攻擊下,八旗官兵血肉橫飛,屍積如山,是努爾哈赤成軍以來的首次挫敗。1627年,在寧錦之戰中,紅夷大炮再次發揮巨大威力,明軍大勝。

崇禎四年(1631年)正月,後金在瀋陽利用俘虜過來的工匠劉漢,成功仿製了西洋大炮,定名為「天佑助威大將軍」,他們還創造了「失蠟法」,化鑄鐵為鑄鋼,以複雜的退火、淬火程序處理火炮的不同部位,使鑄炮工藝領先於明朝。由於夷字犯上滿洲人的忌諱,紅夷大炮便更名為「紅衣大炮」。皇太極在八旗軍設置新營「重軍」(ujenchooha,烏真超哈),後來佟養性任總兵官,曹振彥任教官,開始運用炮兵戰術。

崇禎十二年(1639年),清軍擁有六十門自製的紅衣大炮,在松錦之戰發揮極大戰力,連破明軍據守的塔山、杏山二城。順治元年(1645年)十二月,在入關戰爭中出擊潼關,李自成的大順軍列陣迎戰,清軍因主力及大炮尚未到達,堅守不戰,次年正月,又以紅衣大炮重創李自成的大順軍,李自成流竄至湖北通山縣被害。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二十四日,清軍調集紅衣大炮轟擊揚州城,史可法血書告急,南明政權卻置若罔聞。二十五日揚州城破,史可法壯烈成仁。清康熙八年(1669年)清政府任用德國人南懷仁設計多種大炮,有三種型號分別是:輕型大炮「神威將軍」型,中型大炮「神功將軍」型,重型大炮「武成永固大將軍」型。既是明朝末年明軍倚重的重火力,卻又被後金大規模使用,兩個王朝的救命稻草。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虎門要塞的大炮重八千斤,射程卻不及英艦艦炮,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江陰要塞竟然裝備了萬斤鐵炮「耀威大將軍」。這些炮看似威武,射程依然不及英艦的阿姆斯特朗炮,加之多年武備廢弛造成與英軍對抗時吃虧不小。

崛起於公元十四世紀的明代,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是使用刀、槍、劍、戟等冷兵器的時代(當代大多數影視作品及小說戲劇,涉及明代的戰爭場面時,都是這樣描述)。然而,事實的真相卻是,明代是火器獲得較大發展的時期,例如明太祖開國時期,軍隊就裝備了大量火器,在掃平群雄、北伐殘元的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洪武十三年規定,「凡軍一百戶」,要有銃手十名,刀牌手二十名,弓箭手三十名、槍手四十名。其中,裝備火器的銃手佔了編製的百分之十。到了明成祖執政時期,更組建了世界最早的,專門裝備火器的新兵種——神機營。這比歐洲在16世紀初西班牙創建的火槍兵,要早一個世紀左右。神機營剛組建,就與游牧在蒙古草原的韃靼、瓦剌騎兵進行生死博斗,憑着火力優勢,再次立下赫赫戰功。明代統治者重視火器,不斷在軍隊中推廣各種火器。在明成化年間,使用火器的軍人,在軍隊編製中的比例,從明初的百分之十發展到三分之一左右。而到了明代嘉靖年間,明軍中有的步兵營,使用火器的軍人竟佔了編製的百分之五十。這類步兵營就駐紮在薊北長城一帶,領導者是中國歷史上的名將戚繼光。

很大程度上,明朝是自己將自己玩死的。清政府一直強調清朝是馬背上打出的江山,所以後人還真以為這樣。在乾隆皇帝及前任皇帝統治下,火炮有一定的發展,康熙時期,火器的規模、質量、工藝都達到了中國古代火器發展的頂峰,有些火器在世界上也處於先進水平。為平定三藩之亂,康熙特命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製造適應南方地形特點和便於戰場上機動使用的火炮。南懷仁「依洋式鑄造新炮」,並進呈《神威圖說》一書,介紹西方的制炮理論和方法。在康熙十四年(1675)至康熙末年四十餘年間,僅中央政府就督造或改制神威無敵大將軍、金龍炮、制勝將軍、威遠將軍等各型火炮近千尊。不但數量多,而且種類也不少,乾隆二十一年(1756)頒行的《欽定工部則例造火器式》載有各種火炮共85種,同年的《皇朝禮器圖式》中鳥槍,紅衣大炮,子母炮這三樣火器成為制式武器。其他的著作分別有薛熙撰的《練閱火器陣紀》,沈善蒸撰的《火器真訣解證》,王達權、王韜同撰的《火器略說》,薛鳳祚撰的《中西火法》,陳暘撰的炮規圖說以及董祖修撰的《炮法撮要》等。清代中期之後,由於國家承平日久,統治者越發不重視武備,火器的發展漸趨停頓,以致鴉片戰爭時,清軍仍然使用舊制火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清朝又開始大量製造火器,並積極從西方引進先進武器。到洋務運動時,火器的製造和引進達到最高峰。這期間,清朝建立了大量近代槍炮製造廠,如安慶內軍械所、湖北槍炮廠、天津機器製造局等等,清朝軍隊的裝備基本完成近代化,但是還是在甲午戰爭中一敗塗地。同為末期的明朝卻能把日本人按在地上摩擦。明朝無論是對荷蘭還是英國葡萄牙全部勝利。大明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