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攻打東吳,諸葛亮為什麼沉默,他的意見是什麼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前,史書有記載的蜀漢集團只有一個人明確提出反對攻打東吳,這個人就是趙雲,趙雲勸諫劉備說:

國賊是曹操,不是孫權,只要滅了曹魏,孫權自然會臣服,曹操雖然去世,但曹丕篡奪了漢室,引起公憤,應該先攻打曹魏,如果現在攻孫權,戰爭一開始就不容易停下了,伐吳並非上策。

劉備不聽趙雲的勸諫,執意北伐,除此之外,蜀漢集團沒有人明確反對伐吳,包括諸葛亮在內,諸葛亮對於劉備發動攻打孫權的戰爭選擇了沉默,只在《三國志 法正傳》中諸葛亮說了一句含糊不清的話:

如果法正還活着的話,一定能勸阻主上,使他不要進兵東吳,即使進兵東吳,也不會遭到如此慘敗!

這話雖然是諸葛亮說的,但並沒有明確表達諸葛亮對劉備伐吳的態度,這話的前半句是說:如果法正在的話,就能勸阻劉備不要伐吳,似乎說諸葛亮傾向於勸阻劉備伐吳,也就是反對發動對孫權的戰爭,這話的後半句是說:如果真要發兵攻打東吳,有法正在的話,也不會如此慘敗,似乎是說諸葛亮贊同劉備伐吳,這就是前後矛盾的話,所以無法說明諸葛亮的態度。

但是我們可以來分析一下,站在諸葛亮的立場上,他是支持伐吳,還是反對伐吳呢?

一、諸葛亮的整體戰略

談諸葛亮的戰略,一定繞不開隆中對,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已經明確提出了,佔據荊州和益州,待天下有變,再分別從荊州和益州兵分兩路北伐,這是隆中對的核心思想,一個政權的總體戰略即使會根據時勢作出調整,但核心思想是一定不會變的。

現在關羽被殺,荊州被東吳搶走,蜀漢集團永遠地失去了荊州了,沒有荊州的隆中對戰略那就是水中花、鏡中月,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也是諸葛亮無法接受的。

很明顯,東吳搶走了蜀漢集團的荊州三郡,是不可能歸還的,蜀漢集團想要奪回荊州只有一個辦法,就是發動戰爭,從東吳手中搶回荊州,所以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攻打孫權的戰爭,從政治上來說是完全正確的,趙雲勸諫劉備的話,是從道義的角度來說的,並不是從政治上來說的,所以趙雲不是個政治家,而劉備是,同時諸葛亮也是。

諸葛亮非常明白,唯有戰爭才能奪回荊州,所以從理論上講,諸葛亮應該是支持伐吳的

二、蜀漢集團的戰略

蜀漢集團的戰略並不完全等於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這從劉備下令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就能看出來,隆中對說的是天下有變,兩路北伐,現在天下沒有變,荊州卻發動北伐,而且益州還不配合,這等於關羽是一支孤軍在北伐,還押上了荊州三郡的所有資源。

諸葛亮在劉備時代自始至終是蕭何或者張良的角色,只有建議權,沒有決策權,蜀漢集團所有的決策權都在劉備手中,劉備發動入蜀之戰是聽龐統的,發動漢中之戰是聽法正的,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暫時被拋在一邊,再加上劉備集團從赤壁之戰後到公元219年8月前,一直處於上升的巔峰期,這讓劉備開始驕傲輕敵。

從劉備發動漢中之戰擊敗曹操,到劉備命令劉封、孟達攻打上庸三郡,再到關羽發動襄樊之戰,這一連串的軍事行動合起來就是劉備在公元219年的總體戰略:打通漢水,為下一步北伐作準備,這同樣不是隆中對戰略。

由此可見,從劉備入蜀之後,隆中對戰略的執行就已經被劉備所拋棄,劉備奉行的積極北伐,積極開拓的策略,在漢中擊敗曹操之後,開始了戰略進攻,很明顯,劉備有些操之過急了,漢中之戰的巨大損耗讓整個益州疲憊不堪,以至於整個襄樊之戰期間劉備來不及增援關羽,或者沒有能力增援關羽。

荊州丟失後,劉備再次作出決策攻打東吳,諸葛亮沒有勸阻劉備,也沒有表達同意,而是沉默,更多的可能就是諸葛亮覺得他勸諫了,也會和趙雲一樣,起不到什麼作用,還不如不要勸阻,從諸葛亮的內心來說,他是同意伐吳的,但顯然他不同意這麼著急伐吳,所以才會說出了那麼一句矛盾的話

三、荊州的戰略意義

這裡說的荊州戰略意義,並不單單指地理上的,而是特指荊州對蜀漢的重大戰略意義,如果你仔細觀察蜀漢集團高層領導的籍貫,就會發現一個問題,在中高層領導崗位上的,絕大多數都是荊州籍貫的人,這裡說的荊州籍貫是指東漢十三州之一的荊州,包括七個郡。

比如諸葛亮,荊州女婿,他是荊州名士黃承彥的女婿,算半個荊州人,而且他在荊州有一張龐大的關係,能跟劉表、蔡瑁、蒯褀扯上親戚關係,比如馬良、馬謖等馬氏五常,還有諸葛亮的接班人:蔣琬、費禕,還有蜀漢四相之一的董允與董和父子,還有霍峻與霍弋父子,還有向朗、向寵兄弟,還有魏延、龐統、劉封、劉巴、廖化、鄧芝、楊儀、馮習、胡濟、閻宇、傅彤、董厥、樊建、羅憲等等。

蜀漢之所以大量用荊州籍貫人,是因為蜀漢在益州是一個外來政權,外來政權想要政治穩定,就必須用外地人來管理本地人,所以蜀漢集團選擇高官首先看籍貫,因此蜀漢集團內部形成了一個早期以諸葛亮為領袖、後期以蔣琬和費禕為領袖的荊州集團。

現在蜀漢集團中佔據領導地位的荊州集團這些人的祖籍地被東吳搶走了,無論於公還是於私,荊州集團都希望劉備伐吳,奪回荊州,畢竟荊州是他們的故鄉,那裡有他們的關係網、祖廟、房屋和土地、親人和同鄉,可以說荊州有他們擁有的一切,不奪回來,劉備如何向荊州集團交待

諸葛亮作為荊州集團的領袖能不支持整個集團的意見嗎?況且諸葛亮本人也有大量的關係網和資產在荊州,再加諸葛亮隆中對戰略也是需要荊州的,於公於私,諸葛亮都會支持劉備伐吳,諸葛亮所不支持的是劉備伐吳過於急躁,應該等待合適的時機再伐吳,比如讓孫權與曹丕鬧翻再趁機伐吳,因為諸葛一生唯謹慎,但顯然劉備不想等了

劉備稱帝時已經61歲,自感時日無多,沒有時間再耗下去了,劉備在完成他人生最崇高的理想建立政權之後,就趁着生命的最後時光開啟了攻打東吳,劉備有劉備的理由,諸葛亮同樣有諸葛亮的想法,想讓人保持同樣的想法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此,諸葛亮的意見就是:支持伐吳,但不支持這麼著急伐吳,所以他才會說出這麼矛盾的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