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紇與安史之亂:雪中送炭背後的趁火打劫

安史之亂這場決定唐朝命運的內戰中,回紇(後稱回鶻)的介入如同一把雙刃劍——其精銳騎兵為唐廷提供了關鍵戰力,但每一次「救援」背後都暗含高昂代價。

洛陽城的劫掠到「絹馬貿易」的壓榨,回紇的參與深刻暴露了唐王朝的虛弱,也埋下了中晚唐財政崩潰的伏筆。

一、軍事助力:扭轉戰局的關鍵力量

1. 朔方軍與回紇的軍事同盟

757年,唐肅宗採納郭子儀建議,以"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為條件,借回紇四千精騎。

這支鐵騎在香積寺之戰中突襲叛軍側翼,與唐軍合圍長安,迫使安守忠十萬叛軍潰退。次年收復洛陽時,回紇騎兵更以"三日不封刀"的承諾激勵士氣,率先攻破城門。

2. 史朝義決戰中的決定性作用

762年唐代宗再借回紇兵,僕固懷恩率唐回聯軍在昭覺寺大破史朝義主力。回紇騎兵利用機動性切斷叛軍糧道,迫使史朝義放棄鄴城北逃。此役後,河北叛軍士氣瓦解,李寶臣田承嗣等相繼降唐。

二、趁火打劫:以救援之名行掠奪之實

1. 洛陽大掠:被默許的暴力狂歡

757年收復洛陽後,回紇縱兵洗劫三日,《資治通鑒》記載"士女驚駭,奔走山谷"。唐太子李豫(即唐代宗)跪求回紇葉護可汗停止劫掠,最終以洛陽府庫所有財物和萬匹羅錦贖買,才保住百姓性命。這種"合法劫掠"模式成為回紇出兵的先決條件。

2. 經濟勒索:絹馬貿易的慢性放血

安史之亂後,回紇以"助唐平叛有功"為由,強迫唐朝以1匹馬換40匹絹的畸高比例開展貿易。實際回紇馬多病弱,而唐廷每年需支付百萬匹絹,僅773年就欠回紇馬價絹180萬匹,相當於國家年稅收的1/4。白居易曾痛批:"五十匹縑易一匹,縑去馬來無了日。"

3. 政治要挾:和親與特權強索

唐肅宗被迫將幼女寧國公主嫁回紇可汗,開創唐朝皇帝親女和親先例。回紇使者在長安橫行無忌,大曆年間多次發生回紇商隊當街殺人、劫掠女子事件,官府不敢過問。

三、歷史餘毒:飲鴆止渴的代價

1. 財政崩潰的導火索

為支付回紇的戰爭傭金和貿易逆差,唐廷加重江淮賦稅,引發袁晁起義(762年)。劉晏改革漕運後,江南漕糧"每歲至百餘萬斛",其中三成直接用於應付回紇。

2. 河朔藩鎮的借勢崛起

回紇在河北保持軍事存在至768年,田承嗣等藩鎮常以"聯絡回紇"為籌碼要挾朝廷。781年成德節度使李惟岳叛亂時,回紇甚至暗中售馬給叛軍。

3. 文化自信的瓦解

長安胡風大盛,貴族競相模仿回紇服飾,元稹詩云"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佛教寺院為躲避回紇勒索,將銅像熔鑄成器物,加速了宗教世俗化。

結語:救命繩索還是絞刑繩索?

回紇的介入客觀上縮短了安史之亂的持續時間,但其貪婪索取造成的創傷遠超戰亂本身。當763年史朝義頭顱被送入長安時,唐朝不僅失去了河北藩鎮的忠誠,更被套上了回紇經濟殖民的枷鎖。

這種以主權換和平的模式,成為中晚唐所有對外關係的縮影——正如李泌所言:"借兵於外夷以除內患,非計之得也。"回紇的"救援"恰似一劑猛葯,雖暫緩病症,卻徹底摧毀了盛唐的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