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永康13歲上大學,後卻被中科院勸退,母親:我恨不得死他了才好


「神童」兩個字,在我們中國家庭里,有時候像榮譽,更像詛咒。

湖南華容這個不算大的縣城裡,提起「魏永康」這三個字,沒人不搖頭。不是因為他失敗,而是因為他太早就「成功」了,然後又太快跌入谷底。

兩歲識千字,四歲學初中

魏永康出生於1983年,家裡條件並不好。他父親是抗美援朝的老兵,但戰爭帶來了傷病,常年卧病在床。母親則是縣城百貨公司的職工,一家人清貧,但母親的心裏有一股執念:「我這輩子沒本事,但我的兒子一定得出人頭地。」

也正是在這種「望子成龍」的思維下,她走上了一個極端的育兒道路。

別的孩子還在玩泥巴,魏永康已經在背《三字經》。

兩歲識字,三歲背詩,四歲就能做初中數學題。小時候的魏永康,確實聰明,這種天賦被母親牢牢抓住。別人家的孩子出去玩,他被關在家裡背書。別人看動畫片,他聽的是《史記》《資治通鑒》。

「我們家沒別的,就靠這腦子。」他母親常這麼說。

為了讓兒子專心學習,母親幾乎接管了魏永康的一切生活。穿衣、洗臉、吃飯、起床……全由她一手包辦。她甚至給老師講清楚,「作業多留點,他能吃得消,別讓他浪費時間玩。」

小學沒幾年他就跳級進了初中,八歲進入華容重點中學,成了街坊口中的「神童」。

全能母親,全控生活

魏永康的母親不是知識分子,但她絕對是「精緻管理型家長」的典範——只不過,這種管理,沒有界限。

孩子不能出去玩,不能和小朋友打遊戲,有同學打電話找他玩,她直接掛掉,說:「他不在家。」為此,魏永康幾乎沒什麼朋友,社交能力基本為零。

這不是教育,這是圈養。

他高中時,母親甚至每天早起為他擠好牙膏,喂飯,理由是:「他一邊吃飯還能一邊背書,多節省時間。」

很多人聽到這裡可能會笑,覺得「真誇張」,但對魏家來說,這就是日常。母親信奉的那套邏輯,是很多中國家長共有的信仰:「成績就是一切。」

也正是在這種極端壓抑的「愛」中,魏永康的成績一直高得嚇人。13歲,他考上湘潭大學,成了全國關注的「天才少年」。媒體報道,親戚登門,學校敲鑼打鼓。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在那個年紀,他從沒學會怎麼自己生活,怎麼與人交流。

他只是一個背負着全家希望、成績驚人的「小大人」。

2000年,17歲的魏永康以高分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本來是準備碩博連讀的天才培養路線。但這一次,他選擇了不讓母親陪讀。

這本應是他開始「獨立」的第一步。

結果,生活徹底崩盤了。

沒人叫他起床,他遲到;沒人洗衣做飯,他連外賣都不會點;沒人管他穿衣,他冬天穿單衣走在天安門廣場,冷得發抖卻不知所措。

導師多次找他溝通,但他幾乎不交流,連畢業論文都沒人指導。他的課程成績慘不忍睹,有一門課被打了零分

中科院最終決定勸退。

曾被譽為「少年愛因斯坦」的魏永康,從全國最頂尖的學術殿堂,被請了出去。

母親崩潰:跳樓去!

魏母聽到兒子被勸退,幾乎崩潰。她從湖南趕到北京,站在中科院門口,情緒失控地對魏永康吼道:

「你去死!這麼好的條件你都不爭氣,跳樓去!」

很多人批評這個母親過於狠毒,但從她的角度看,自己付出了全部,結果卻是一地雞毛,她接受不了。

她不明白的是,這些「問題」的根源,其實就是自己當年「全控式」的愛。她把兒子當成了工具,忽視了他作為「人」的部分。

那天,圍觀者很多。有人勸她冷靜,她反而更大聲地喊:「我恨不得他死了才好。」

這句話,成為魏永康一生的夢魘。

被勸退後,魏永康像斷了線的風箏。

他多次離家出走。最長的一次,帶着500塊錢,在全國流浪了39天。坐車、搭便車,穿越16個省份。最後錢花光了,被警察送了回來。

那時,他母親才真正開始反思。

她不再管他讀書,而是教他做飯、洗衣、買菜。魏永康也慢慢學會了照顧癱瘓的父親。

他的生活開始「遲來的成長」。

乾媽張錦平也開始介入,試圖幫助魏永康建立與社會的鏈接。她發現,這個孩子根本不會和人說話,尤其不會面對異性。

「他媽告訴他,女人是毒蛇,會毀了你。」張錦平回憶說,「有女生想和他做朋友,他媽都會罵他。」

乾媽安排他去看望一位教授,安排了一位女生陪同,結果魏永康全程一句話沒說,自己走了。

但轉變,總是從一點點開始。

愛情、工作、普通人的生活

一次偶然的機會,上海航天系統得知魏永康的情況,邀請他過去試用。那段時間,他結識了一個女孩,叫付碧

魏永康對她一見鍾情,但不知道怎麼表達。乾媽鼓勵他去追,他卻只是默默地做事、幫忙、陪伴。

兩年後,付碧回深圳工作,魏永康也追到深圳,找了一份技術類工作。經過長期的堅持和真誠,付碧最終被打動,兩人結婚,生下一個孩子。

結婚後的魏永康,像變了一個人。他開始主動做家務,會帶妻兒出去玩,去看海、去公園、拍照、吃飯……這些普通人的快樂,他終於擁有了。

很多人以為他就此歸於平凡,但魏永康沒有放棄當初的夢想。

2009年,他考上北京工業大學生物物理專業,重新開始研究生生活。讀書,對他來說,依舊是熱愛。

這一次,沒有人再逼他。他是自己選擇的。

魏永康曾說:「我喜歡讀書,這是我自己想要的。」

魏永康的故事,遠不只是一個「神童隕落」的悲劇。他更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教育的盲點,家庭的焦慮,以及我們這個社會對「成功」的誤解。

他的問題,不是因為不夠聰明,而是太早被推上神壇,太早被剝奪了做普通孩子的權利。

他的母親,不是壞人,她只是太愛、太怕失望、太想用「成績」證明自己的價值。

而這一切,何嘗不是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影子?

魏永康跌倒過,迷失過,也走丟過,但他最終走上了自己的路。他不再是那個「被製造」的天才,而是一個真正開始自己生活的人

有時候,「平凡」也需要巨大的勇氣。

參考資料:

新華網《「神童」魏永康:從天才到被勸退的反思》

中國青年報《魏永康背後的教育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