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二十九年六月十五日(1903年8月7日),紫禁城飄着細雨。軍機大臣瞿鴻禨捧着一疊奏摺疾步穿過宮門,卻在養心殿前聽見瓷器碎裂的脆響。殿內,慈禧太后正凝視着刑部呈報的"杖斃逆犯沈藎事畢"奏本,指尖深深掐進黃綾錦墊。
這個令帝國最高統治者震怒的"逆犯",不過是個三十齣頭的報人。沈藎創辦的《天津日日新聞》常刊載各國時評,更因揭露慶親王奕劻與俄國公使私訂密約之事觸怒權貴。當密探將泛着油墨清樣的報紙呈至御前時,老佛爺盛怒之下硃筆疾書:"立斃杖下"。
刑部大牢的杖刑持續四個時辰。竹杖擊打皮肉的悶響在幽暗牢房回蕩,受刑者始終未發一聲。據當值獄卒回憶,沈藎臨刑前將貼身懷錶交給獄卒:"煩請轉交家母,只說兒子遠遊未歸。"這份遺物最終輾轉落入外國記者手中,《泰晤士報》以《暴政下的殉道者》為題刊髮長篇報道,引發國際嘩然。
當各國公使聯合照會要求解釋時,慈禧方知處決的竟是個手無寸鐵的文人。史料記載,太后曾向貼身宮女慨嘆:"若知是報館先生,當留三分餘地。"這份遲來的懊悔,終究換不回浸透在詔獄青磚里的熱血。沈藎之死如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起的漣漪漫過維新變法的餘波,最終匯入辛亥革命的滔天巨浪。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歷史分類視頻推薦
-
3:01:59
-
2:11:01
-
2:28:45
-
22:59
-
2:26:07
-
2:2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