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洛陽,300人雪夜大轉移,70多人慘遭土匪槍殺

1948年2月,熊耳山白雪皚皚,風依舊冷得刺骨。

山道上,一個300餘人的隊伍,正踩着將近一尺的積雪,艱難前行。

隊伍里,有穿灰布制服的幹部、扛步槍的民兵,更多的是抱着嬰孩的婦女和拄着樹棍的老人。

這是中共洛南縣政府轉移的隊伍,但是,他們沒有想到,前方,等待他們的一場殘酷的殺戮。

01

半個月前,國民黨胡宗南部佔領了洛南縣三個半區。

地主勾結土匪成立"還鄉團",各村都貼上了"殺幹部、燒農會"的告示。

副縣長張逢溪和副政委張思遇接到命令,要帶老弱婦孺和重要物資撤往嵩縣寺庄。隊伍里有產後虛弱的婦聯幹部,有背着藥箱的衛生員,還有十幾個沒痊癒的傷員。

夜裡啟程時,誰也沒料到會撞上暴風雪。

月光照着積雪,戰士們用刺刀劈開灌木叢開路。

隊伍中有人鞋底磨穿,腳趾凍得發紫,仍咬牙攙扶走不動的同伴。

每過一刻鐘就要清點人數,生怕有人滑進雪溝。天亮時才走了二十里地,後頭的槍聲卻越來越近。

02

蒙蒙亮,隊伍到了嵩縣陶村。

村口老槐樹上褪色的春聯在風裡飄,整個村子空蕩蕩的——土匪早把這裡搶光了。

大夥剛架鍋煮上紅薯,村東頭突然響起槍聲。

原來,與陶村緊鄰的三塗鄉匪首王咸鹿,閻庄鄉匪首馮進忠、萬清魁,德亭鄉匪首梁炳,聚集土匪400多人,在一嶺之隔的花庄村集結,當得知洛南干群在陶村休息時,立即決定攻打陶村。

「快!往村後高地撤!」 張逢溪的手槍剛響,村口的土牆就被機槍掃出一排彈孔。

民兵們趴在石碾旁還擊,隨軍家屬們在巷子里亂了陣腳:有的婦女抱着孩子躲進柴房,有的老人拽着騾子韁繩往巷尾跑,馱架上的公文散落一地。

戰鬥持續了一個時辰,戰士們邊打邊撤,好不容易退至村後的高地關坡,清點人數:15 名戰士倒在村口,60人被俘。

偵查發現,被俘的人們被繩子串成兩列,押往花庄村匪徒們的營地。

沒人知道,等待他們的是會是什麼。

03

花庄打穀場上,土匪們架起機槍,一排排子彈呼嘯而至,39人倒在地上,鮮血染紅了白雪,慘不忍睹。

土匪頭子孟福堂盯着被俘的李秀英,他記得這個姑娘在農會講話的模樣,嗓門亮得能穿透山谷。

孟福堂湊近李秀英:"跟了我,保你活命。"

陳秀英義正詞嚴,寧死不從,並瞅準時機,趁亂逃走。

孟福堂怒了,又槍殺了19名被俘同志。

這就是當時震驚豫西的「陶花事件」,也叫「陶村事件」。

04

血債必須血償!

半個月後,按照豫陝鄂三地委的統一安排,嵩縣洛寧宜陽伊川各縣的地方武裝配合部隊,在熊耳山一帶開展拉網式剿匪。

這一仗下來,嵩縣北部的土匪大多被殲滅,手上沾着血債的王咸鹿、孟福堂等人被活捉,後來經過公審被處決了。

解放軍沒給敵人喘息的機會,接着追擊殘餘匪徒,把 400 多人逼到了洛寧澗口。這些殘匪逃到澗口寨,憑藉這裡三面臨崖、易守難攻的地勢,打算死守到底。

凌晨3點,解放軍把寨子圍了個水泄不通。4點整,總攻開始,槍炮聲響成一片。

戰士們架起雲梯,往寨子里沖。不到一個小時,戰鬥就結束了,打死打傷敵人 30 多個,俘虜 200 多人,在「陶花事件」里欠下血債的匪徒,幾乎全被抓獲。

也就在這一天,洛陽解放了。消息傳來,部隊和老百姓都高興壞了,大家心裏的那口氣,總算順了。

熊耳山的松濤年復一年響着,洛河水日夜東流。那些埋在雪裡的故事,化成了春日的連翹花,年年開滿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