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左權將軍外孫沙峰與當地軍地領導、基幹民兵共同為左權母親張氏掃墓。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陳宗昊 通訊員 丁時偉 報道
春寒料峭的3月,一場跨越時空的祭奠在淥水之濱與太行山麓間深情演繹。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和左權將軍誕辰120周年之際,3月21日至24日,湖南省醴陵市與河北省邯鄲市軍地攜手,以傳統祭掃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創新形式,完成了一場震撼人心的「母子重逢」。
故土寄情:基幹民兵的紅色接力
3月21日,醴陵市左權鎮將軍村黃茅嶺左權將軍母親張氏的墓前,軍地工作人員和左權紅軍小學的學生們列隊肅立,一場簡樸卻莊重的取土儀式舉行。
醴陵市人武部政委周明和左權將軍外孫沙峰等軍地人員整齊站在隊伍前排,共同緬懷英雄的母親。
左權將軍外孫沙峰緩步上前,從黑色帆布背包中取出一個釉下五彩瓷壇——這是醴陵非遺傳承人手工繪製的祭器作品。他緩緩俯身掘起一抔濕潤的故土,篩去枯葉碎石,動作輕柔如捧珍寶。
「太姥姥,我回來看望您了,這次我將帶着您的念想去看望姥爺……」沙峰撫着墓碑,輕聲呢喃。
左權紅軍小學的學生們跟隨民兵隊伍將一束束黃菊擺在碑前,她們胸前的紅領巾顯得格外鮮艷。
聆聽沙峰誦讀左權寫給母親的感人家書後,學生代表易芷琪眼眶泛紅:「英雄走的時候,該有多想媽媽啊!老師說,我們今天的安寧,就是將軍的『成功的事業』。」
千里護送:山河作證的忠誠誓言
次日上午,載着故土的g6017次列車從醴陵東站啟程,途經長沙南站換乘一路北上。車廂內,白色陶瓷壇被紅綢包裹着,7名隨行軍地人員輪流值守。
1000多公里的路程,眾人小心護着陶瓷壇,彷彿守護着一段沉甸甸的歷史。途經武漢站時,列車長得知陶瓷壇的來歷後,特意幫助騰出空間,供故土存放。途經鄭州站時,幾名退役老兵得知後,也自發加入護送隊伍。
軍地代表在晉冀魯豫烈士陵園開展紀念活動。
3月23日,河北邯鄲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內,松柏蒼翠,玉蘭吐蕊。當醴陵故土護送隊伍出現在陵園門口時,等候多時的邯鄲軍分區官兵和邯鄲市第二十八中學的學生齊刷刷敬禮。
祭掃儀式上,醴陵基幹民兵代表捧出竹籃,醴陵本土艾葉粑粑的清香與醬板鴨的辛辣交織升騰。
「將軍,家鄉的米酒還是當年滋味,您嘗嘗!」醴陵民兵楊雲志的彙報聲震松柏:「如今,醴陵經開區年產值突破千億,滬昆高鐵穿城而過,您的母校醴陵一中(原醴陵縣立中學)去年又出了2名空軍飛行員……」
沙峰已跪倒在墓前,顫抖着將故土撒向青石縫隙和墓碑周圍。「姥爺,太姥姥來陪您了……」頃刻間,陵園內所有人員為之動容,啜泣聲此起彼伏。
薪火相傳:新時代的雙擁答卷
微風拂過,彷彿低沉的哀樂。陽光為左權將軍墓鍍上了金邊,那抔醴陵故土已與新生的春草融為一體。
從湖南醴陵到河北邯鄲參加祭掃活動的醴陵市實驗小學學生丁若曦說:「回到學校後,我要把今天的故事講給同學們聽,左權將軍不僅是課本里的名字,他更是活着的信仰!」
「這場特殊的『團聚』,不僅是對左權將軍的緬懷,更是對千千萬萬革命先烈的致敬。」醴陵市人武部領導說,「左權將軍是我們民族的英雄,他為了國家和人民,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今天這場特殊的『團聚』,讓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英雄與家人之間的深情,也讓我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沙峰把從左權母親墓地取得的故土撒向左權墓地周圍寄哀思,象徵將軍母子團聚。
80多年前,左權將軍血灑太行,用生命捍衛了民族的尊嚴;80多年後,一捧故鄉的泥土,讓英雄與母親「重逢」。
「左權將軍和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和平,我們唯有銘記歷史,砥礪前行,才是對他們最好的告慰。」一位前來瞻仰的老人說,在這片他們用鮮血守護的土地上,山河無恙,國泰民安。而他們的故事,也將永遠被銘記。
科技圓夢:跨越時空的精神共振
祭掃結束後,一場特別的「重逢」在沙峰見證下上演。
工作人員將左權將軍的戎裝照、女兒左太北和左權母親三人圖像輸入ai系統,母親、兒子、孫女三代人的影像在屏幕上漸次清晰——將軍的軍姿筆挺如松,左太北和左權母親的笑容溫潤如玉,背景中醴陵的淥江與邯鄲的太行山奇蹟般交融。
當夕陽的餘暉灑在烈士陵園,這場跨越千里的特殊「團聚」也接近尾聲。沙峰一行人帶着對英雄的敬意和對未來的希望,緩緩離開。
故事還在延續。
連日來,醴陵陶瓷雕塑藝術家們正在忙着揉捏一團特殊的陶土——混合了左權母子墓前泥土的坯料在掌心流轉。窯火升騰間,粗糙的陶土逐漸顯現出母親眺望的側影與將軍挺立的輪廓。
這件題為《團圓》的作品,製作完成後將永久安放在醴陵市烈士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