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碧海瓷光構起古代東西文化交流的貿易鏈 外銷瓷的文明密碼

近日公布的2024年中國六大考古發現中,考古工作者對景德鎮14個從南宋晚期到近代的遺址點進行發掘的收穫,體現出了景德鎮的瓷器銷往國內各地甚至是海外的史實,揭示了外銷瓷背後複雜的文化交流故事。

在南海的碧波之下,沉睡着無數寶貴的瓷珍寶藏,它們如同文明的密碼,深邃而神秘,記錄著宋元明三代中國外銷瓷的輝煌史詩。從泉州港的萬國商船到里斯本的皇室櫥窗,這些精美的瓷器跨越重洋,構建起古代世界最長的貿易鏈,不僅為東西方帶來了豐厚的經濟利益,更在東西方文明之間編織出璀璨的文明網絡。

當龍泉青瓷與波斯鈷料在南海相遇,兩者在碰撞中交融,創造出獨具特色的瓷器藝術品。當景德鎮窯火照亮馬六甲海峽,那熊熊燃燒的火焰不僅照亮了夜空,更照亮了古代文明交流的道路。在這一部跨越千年的文明交響樂中,陶瓷造型紋飾蘊含著無數動人的故事和深刻的寓意。它們見證了古代中國與世界的友好交往,也見證了人類文明的輝煌與燦爛。

陶瓷之路的乘風起航

北宋元豐年間,政府設立市舶司制度,標誌着瓷器貿易正式納入國家管理體系。在1973年—1974年考古發掘的泉州後渚港南宋沉船殘骸遺址中,2.3萬件外銷瓷器被分裝在78個竹篾艙位,精確對應了宋代《諸蕃志》記載的「分佔貯貨」的貿易模式。

宋代龍泉窯工匠們首創厚釉技術和支釘燒造法,使青瓷成品率提升至70%,窯口產量突破萬件。景德鎮窯工在青白瓷燒造中創造的「二元配方」,將高嶺土引入瓷胎,使瓷器透光度達到75%以上,這種「饒玉」般的質感令伊斯蘭世界傾倒,波斯詩人薩迪在《薔薇園》中讚歎:「來自中國的瓷器,比少女的肌膚更溫潤。」

福建德化窯創燒的「馬可波羅罐」,通過雙層釉料技術實現釉下浮雕般的效果,威尼斯商人的賬簿中記錄著中國瓷器「每件價值三個銀幣」,可見宋代外銷瓷在海外市場的珍貴程度。

南宋青白釉菊瓣紋印花瓷粉盒。海南省博物館藏

近年來,南海西沙華光礁沉船發現的十萬件南宋瓷器,包含了專為東南亞市場設計的瓜棱罐、為阿拉伯商人燒制的仿金屬器瓷盤,體現出當時驚人的瓷器定製化生產能力。

器物為南宋時期(1127年—1279年)妝奩用具,出水於「華光礁i號」南宋沉船遺址,現藏於海南省博物館。其器型精巧,胎質潔白細膩,釉色瑩潤如玉,青白相間,呈現出景德鎮湖田窯青白瓷的典型特徵,粉盒通體施青白釉,釉面光潔透亮,蓋面以模印技法飾菊瓣紋,線條流暢細膩,花瓣層疊舒展,兼具寫實與裝飾之美,盒身與盒蓋以子母口扣合,設計考究,蓋沿與盒身外壁均作菊瓣棱狀起伏,呼應主題紋飾,整體造型典雅秀麗,兼具實用與審美價值。此粉盒為宋代女性盛放脂粉、香料的日常用品,其青白釉色仿玉質感,契合宋代文人「尚玉」的審美追求,菊瓣紋則象徵高潔清雅,體現了宋代社會對生活美學的重視,作為華光礁沉船出水文物,它不僅是南宋海外貿易的實證,更反映了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及福建、景德鎮等地瓷器外銷的盛況。

器物呈盤口、直頸、圓肩、鼓腹略成瓜棱狀,平底,曲柄寬扁,細長流(壺嘴),整體造型簡潔流暢,其胎質潔白細膩,施青白釉,釉色瑩潤如玉,白中泛青,體現了宋代景德鎮窯的高超制瓷技藝,肩部與腹部以數道凸弦紋為飾,線條工整素雅,既強化了器物的立體感,又凸顯了釉色的純凈溫潤。此執壺為南海「華光礁i號」沉船遺址出水文物,現藏海南省博物館。它見證了宋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貿易,因其長期沉沒于海底,壺口與流部因海水沖刷和珊瑚附着形成獨特的膠結物,表面附着些許珊瑚與沉積物,成為自然與歷史交融的印記,其簡約的弦紋裝飾受唐代波斯金銀器風格影響,反映了宋代瓷器對異域文化的吸收與轉化,此執壺不僅是宋代青白瓷工藝的縮影,更是海上絲綢之路瓷器外銷的重要實證。

青花藝術的文明共創

至元十五年(1278年),浮梁瓷局的設立開啟了元代官窯外銷瓷製度。景德鎮匠人將波斯鈷料的發色特性與中國水墨技法相結合,創燒出青花分水皴染技法。

菲律賓呂宋島發掘的元青花八棱執壺,器身的八個開光裝飾分別描繪了阿拉伯幾何紋與中國雲雷紋,其鈷料經檢測含有0.3%的錳元素,證實來自波斯卡尚礦區,這類跨越文明的物質轉換,使青花瓷成為蒙元世界體系的關鍵紐帶,它的獨特魅力跨越了民族和地域的界限,成為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龍泉窯在元代迎來技術突破,其燒造的粉青厚釉瓷器釉層厚度達1.2毫米,釉面玻化程度超過90%,龍泉窯工匠們也升級了龍窯結構,將窯室坡度增至23度,窯室燒成溫度提升至1310℃。

菲律賓聖安娜遺址出土的雙魚洗殘件,釉色呈現從梅子青到粉青的漸變效果,印證了《龍泉瓷工書》中「三晝夜火候漸變」的記載。這種技術突破使雙魚洗成為海上貿易的「硬通貨」。埃及福士塔特遺址發掘的龍泉窯雙魚洗與波斯銀幣,爪哇滿者伯夷王宮遺址出土的雙魚洗器底還保留着朱書阿拉伯數字「5」,專家推測可能為計價符號。雙魚洗的文化基因中鐫刻着跨文明的對話密碼:其外壁的仰蓮紋源自宋元佛教藝術,內壁躍動的雙魚隱喻了伊斯蘭教經典中「生命之水」的象徵。這種巧妙的紋飾融合,使其在波斯灣的霍爾木茲港與爪哇的滿剌加市場同樣暢銷。韓國新安沉船出水的1327件龍泉瓷器中,龍泉窯雙魚洗佔比達到15%,其渾圓的造型和12厘米的規整高度,恰好適應海船底艙的層疊捆紮。當雙魚洗的釉光映照在從泉州到忽魯謨斯的海路上,它們不僅是貿易往來的見證,更是歐亞文明在海洋上共同書寫的壯麗史詩。

元代青釉雙魚洗。海南省博物館藏

器物敞口折沿,淺弧腹,圈足規整,胎體堅實呈灰白色,通體施粉青釉,釉層肥厚瑩潤,呈現龍泉窯特有的「梅子青」玉質感,洗身採用模印貼花技法,內底雙魚浮雕立體生動,首尾追逐呈太極式構圖;外壁刻畫仰蓮瓣紋,瓣脊凸起如浮雕,每瓣間留白形成淺溝,展現元代蓮瓣紋的典型特徵。雙魚紋樣象徵「富貴有餘」「陰陽調和」,蓮瓣紋蘊含著佛教凈土的宗教寓意,反映出元代多元文化交融,該器型源自漢代銅洗,經龍泉窯改良為文房雅器,兼具實用與陳設功能。器物出水於西沙群島海域,現藏於海南省博物館,它佐證了元代龍泉窯瓷器經海上絲綢之路外銷的重要史實,其釉色純凈、紋飾精美,代表了元代龍泉窯制瓷工藝的巔峰水平。

海洋帝國的瓷藝巔峰

明代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鄭和船隊攜帶40萬件瓷器首航西洋,其中包含專為暹羅定製的軍持、為天方使團燒制的阿文瓷盤等器物。南京寶船廠遺址出土的明代瓷片中,檢測出含有非洲鈷料的青花瓷標本,印證了明代海外聞見錄《瀛涯勝覽》中「往忽魯謨斯採買回青」的記載。明代景德鎮御器廠創造的「火照」測溫技術,將窯溫控制精度提升至±10℃,使永宣青花達到「蘇麻離青」的最佳發色效果。

萬曆年間,葡萄牙商船年運瓷器數量達到30萬件,荷蘭東印度公司在1610年的訂單中明確要求「克拉克瓷需有開光圖案」。景德鎮匠人為此創造性地使用陶模印花技術,使紋飾複製效率提升20倍。德國德累斯頓茨溫格宮收藏的「明代青花雙雀圖瓷盤」,邊緣36個開光內填繪歐洲紋章紋飾,證明中國工匠們已經掌握了西洋透視畫法,這種技術革新使景德鎮瓷業從業者突破了10萬人,瓷器年產量達到了3600萬件。

明代漳州窯紅綠彩羅經文盤。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藏

器物出水自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是明代海上絲綢之路瓷器外銷的重要實證,其器型規整,唇口短頸,豐肩漸收,平砂底,胎質潔白細膩,採用景德鎮高嶺土燒制,釉質肥厚瑩潤,局部可見縮釉現象,符合明代空白期至嘉靖時期的工藝特徵。此罐以青花人物故事紋為主題裝飾,採用雙線勾勒技法繪製紋飾輪廓,並輔以小筆點觸與一筆揮灑相結合的筆法,人物形象生動,衣紋流暢飄逸,兼具元代遺風與明代繪畫的細膩。腹部主紋飾為雙典故場景,可能融合歷史故事或戲曲題材,人物布局疏密有致,背景點綴山石、草木等細節,畫面敘事性強,展現了明代青花瓷繪畫的高超技藝。釉下青花料以平等青為主,發色淡雅清麗,墨分五色,層次分明,水墨韻味濃厚。此罐作為南海沉船考古的出水文物,不僅印證了明代中晚期景德鎮窯青花瓷的對外貿易盛況,其紋飾題材與工藝特徵也反映了當時社會文化、藝術審美的交融與創新。它的發現為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瓷器貿易路線、明代青花工藝演變及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貴實物資料。

器物為海南省博物館「譬若天工——中國古代文物中的科技奧秘」展覽中的一件外銷瓷展品,收藏於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該盤為明代民間窯口外銷瓷的傑出代表。盤口沿精心繪製了一周紅彩籬格紋,內壁則巧妙間隔分佈了五組紅彩卷枝花紋與五組綠彩浪花鯉魚跳躍圖案,寓意深遠,生動活潑。盤心之處,以紅彩描繪出一對圓圈,內環嵌有「天下一」三字,彰顯中國羅經天下無雙之地位。盤心外圍,則布局了羅經文,共計二十五個字,融合了天干、地支與八卦的智慧,體現了古人對天象的深刻洞察。此盤不僅展示了明代航海羅盤的大致輪廓,更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見證了明代我國瓷器外銷的繁榮景象,以及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歷史。

明代青花人物故事紋大罐。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藏

從宋代陶瓷之路的乘風啟航到明代青花帝國的瓷藝巔峰,南海絲路上的中國外銷瓷完成了從商品到文化符號的蛻變。它們不僅見證了中國制瓷技術的五次革命性突破,更在伊斯蘭金銀器造型、歐洲巴洛克藝術、東南亞原始信仰之間建立起美學對話,當大航海時代的歐洲貴族用中國瓷器裝飾宮殿時,他們觸摸的不僅是東方文明的質感,更是一個全球化的雛形樣本——在這個由瓷器構建的世界文明共同體中,南海的浪花永遠閃耀着文明交流的光芒,見證了世界各國人民友好往來的悠久歷史。

(作者系海南省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來源:學習強國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