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鍾南山的母親,被稱鼓浪嶼第一名媛,56歲跳海自盡,令人惋惜

2020年年初,一張照片感動全國。八十四歲的鐘南山乘坐高鐵,奔向疫情的最中心。

他再次義無反顧披甲上陣的老將,耄耋之年仍奔忙在抗疫一線,常常說:「我其實更像我的母親。」

提起母親,是鍾南山永遠不能忘記的痛處,她在特殊年代,不堪折辱跳海自盡。

鍾南山的母親廖月琴,出生於廈門鼓浪嶼有名的廖厝,之所以稱為廖厝,是因為廖家在當地頗有聲望,家庭成員個個都是響噹噹的人物。

1911年,廖家喜得千金,廖家從不重男輕女,廖月琴從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

她中學就讀於廈門的毓德女中,因為家裡有中藥生意,想讓她去讀醫科學校,沒想到畢業時她執意要讀護理專業。

當時的護理專業可不像現在這麼吃香,在大眾眼中,那就是「伺候」別人的活計。

家裡人的苦口婆心,沒能讓廖月琴放棄,她看到報紙上的報道,戰爭中那麼多人受傷,護士緊缺,唯一的想法就是要去學護理,去盡自己的一點力,最終廖月琴到北京協和醫科大學的護理專業就讀。

也正是在協和,廖月琴遇見了窮小子鍾世藩

鍾世藩是個孤兒,9歲便到上海給人家做工,幸運的是,他有一個五叔做藥材生意,一直資助他上學,他靠自己的勤奮努力考上協和。

鍾世藩比廖月琴大10歲,加上兩人身份差距很大,一直沒有接受廖月琴的好意,接受新思想的廖月琴,不會因為這些世俗定義放棄。

起初,廖家也不同意他們兩人在一起,甚至以不再給廖月琴生活費威脅。

最終兩人衝破一切阻礙,結為連理,畢業後他們到南京定居,1936年,第一個孩子出生,這個男孩就是鍾南山。

緊接着抗日戰爭爆發,南京淪陷,夫妻倆只得帶著兒子逃離南京,到貴州安定下來。

鍾世藩當時是兒科醫生,工作很忙,廖月琴就擔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鍾南山小時候很調皮,成績也不好,廖月琴並沒有像如今那些雞娃的家長一樣,跟孩子發脾氣,她特別善於找到孩子的優點,去鼓勵他。

一次,鍾南山好不容易做對一道題,廖月琴鼓勵道:「南山,你看,你可以做得好的。」

正是因為這樣的鼓勵,鍾南山找回自信,願意主動去學習。

從小養尊處優的廖月琴,從來沒有因為嫁人後,生活條件差而抱怨丈夫,她總是很平和,生活中的難處,好像都不能影響她,她仍舊有一顆善良敏感的心。

鍾南山考大學的那一年,他有一個同學考上北大,向他借20塊錢,鍾南山回家便告訴母親這件事。

廖月琴當時有點犯難,鍾南山上大學也需要錢,但她並沒有馬上拒絕。過了兩天,她把20塊錢給鍾南山,讓他帶給同學。

20塊錢在當時可是巨款,多年以後,鍾南山才知道,那是母親四處東拼西湊借來的,是他們家兩個月的伙食費。

這件事讓鍾南山更加了解母親的善良,後來在行醫治病的道路上,無數次用這件事提醒自己,善待他人。

解放後,廖月琴和丈夫來到廣州,廖月琴參與創建廣州腫瘤醫院,作為副院長,在近天命的年紀,仍然每天堅持學習苦學不輟。

就是這樣一位兢兢業業,全心為病人着想的醫生,在10年特殊時期,卻被紅衛兵批判遊街,貼大字報。

鍾世藩從一線被拉下來,優秀的兒科醫生卻只能天天在後面刷奶瓶。廖月琴也被拉去做繁重的農活。

辛苦的勞作雖然讓人辛苦,但精神上的折磨更讓人痛苦不堪,時不時的批鬥,隨處可見的大字報,紅衛兵的折辱,都讓人崩潰。

在這樣的雙重摺磨下,廖月琴不堪重負選擇跳海,終年56歲。

每次提起母親,鍾南山非常難受,母親走得太突然,太年輕,甚至都沒來得及好好在母親跟前盡孝。

廖月琴去世後,鍾世藩將妻子的骨灰放在自己卧室12年,叮囑鍾南山,等他死後,要把兩人的骨灰混合,撒入大海。

鍾南山,在優秀父母的引導下,成為醫學界的領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