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晚來得子,寫詩寄予厚望,語重心長,感人至深

品經典詩詞,講歷史故事,玲子歡迎您的光臨。

前言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蘇軾仕途坎坷,所以他希望兒子大智若愚,人生順遂。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父愛如山,陸遊勉勵兒子刻苦攻讀,將來能有所成就。

熟精文選理,休覓綵衣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杜甫告誡兒子,要趁青春年少及早努力。

荒煙涼雨助人悲,淚染衣巾不自知」,男兒有淚不輕彈,王安石因不舍女兒遠嫁,淚沾衣襟。

這就是父親,給予愛的關照,寄予美好的希望,理學家邵雍晚來得子,寫詩以抒懷,感人至深。


我本行年四十五,生男方始為人父。

鞠育教誨誠在我,壽夭賢愚繫於汝。

我若壽命七十歲,眼前見汝二十五。

我欲願汝成大賢,未知天意肯從否。——宋 邵雍《生男吟》

簡譯

我到了四十五歲的年紀,你的母親才生了你,我也才開始成為人父。

撫養教導你,這都是我分內的事,但命運和德行卻掌握在你的手裡。

我如果身體康健,能夠活到七十歲,就能看到你二十五歲時的成績。

我當然希望你成為非常有道德才能的人,不知道你後天的修養如何。

賞析

據《宋史 邵雍傳》記載,邵雍家貧,43歲那年,經人介紹與同縣一位寡婦結為夫妻,45歲有了兒子邵伯溫

人到中年才得一子,初為人父的邵雍自是滿心歡喜,和大多數對孩子給予厚望的父母一樣,他也心懷期盼。

我本行年四十五,生男方始為人父」,首聯寫自己年過四十才有了兒子,自然對其十分疼愛且有話要說。

行年」指經歷的年歲,即當時的年齡,四十五歲才有了兒子成為父親,這是命運的眷顧,自是心懷感激。

鞠育教誨誠在我,壽夭賢愚繫於汝」,頷聯首句寫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次句寫兒子的後天的努力和學習。

鞠育」源自《詩·小雅·蓼莪》中的「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就是撫養和養育之意。

教誨」是教導之意,父母的責任不僅是讓孩子吃飽穿暖,還要教導他學會為人處世,養成優良的品行。

但後天的努力和學習才是最重要的,保養好身體才能長壽,熟讀聖賢書,修身養性,才能夠成為有用的人。

父母有教養的責任和義務,孩子自己也要有積極上進的決心和毅力,只有這樣才能成為有德行和能力的人。


我若壽命七十歲,眼前見汝二十五」,頸聯寫期望,希望自己健康長壽,那樣就能看到兒子成家立業了。

此聯有點傷感,令人淚目,可憐天下父母心,詩人多希望長長久久地陪伴著兒子,看他長大成人娶妻生子。

邵雍去世時66歲,遺憾的是沒能看到25歲的兒子,但是,令他欣慰的是,彼時他的兒子邵伯溫亦滿腹才學。

我欲願汝成大賢,未知天意肯從否」,尾聯寫期望,畢竟,天下哪一家的父母不希望之女成為有用的人?

但是,願望歸願望,父母並不能永遠陪伴,扶上馬,送一程,長長的路,還是要靠孩子們自己去走,去拼。

大賢」是指非常有道德和才能的人,此詩中的「天意」是指其子後天的造化,畢竟努力了才會有所收穫。

首聯寫晚來得子,頷聯寫彼此的義務和責任,我負責養育,你負責長大,頸聯和尾聯則是寫期盼以及展望。

全詩語言樸實,句句都是大白話,但卻句句都是真情流露,愛在無聲處,只願孩子平安順遂成為有用之人。


後記

邵雍,字堯夫,自號伊川翁,博學多才,精通理學,與周敦頤張載程頤程顥並稱為「北宋五子

昔人尚友於古,而吾獨未及四方」,少年郡雍不僅學習古人經典與古人為友,還遊歷四方增長知識。

38歲時,邵雍遷居洛陽,司馬光仰慕他博學多才品德高尚,呼其為兄,王拱辰富弼也與其往來密切。

嘉祐七年(1062年),三人還出資為邵雍置下一座宅院,邵雍稱為「安樂窩」,並自號為「安樂先生」。

耕讀,著書,交友,教子,侍奉雙親,拒絕出仕,邵雍的後半生日子很是悠閑,其子也深得父親教誨。

而且,邵伯溫不僅得父親教導,司馬光、王拱辰等一眾大儒也是對其傾囊相授,邵伯溫的學識極豐富。

元祐五年,邵伯溫被舉薦為大名府助教,後來又出任潞州長子縣尉,宣和末年出任果州知府舉家入蜀。

邵伯溫品行高潔,章惇曾和邵雍學習,為相時有意提拔邵伯溫,邵伯溫不屑與其為伍,故極力迴避。

邵伯溫踐行儒家思想,一生著述頗豐,有《河南集》、《邵氏聞見錄》、《觀物內外篇解》等著作傳世。

我若壽命七十歲,眼前見汝二十五」,邵雍雖然沒能陪伴兒子到25歲,但若泉下有知,兒子的人品才學也足以令其感到心慰

參考文獻

《宋史 邵雍傳》

《宋史 邵伯溫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