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嗎?中國母親節到底是哪天?

今天是5月份第二個周日,很多人會說今天是母親節,就連日曆上都標註了,但是,這個母親節其實是源自於美國,和感恩節一樣,這個節日的背後也有一個血淋淋的故事。

1876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60多萬的青壯年死於了內戰,在教堂工作的查韋斯夫人提議,為戰爭中失去孩子的母親設立一個節日,來撫慰和紀念那些痛失愛子的母親,1906年5月9日查韋斯夫人去世了,她的女兒安娜賈維斯為了紀念她的母親,在教堂組織了一場活動,讚揚她母親的貢獻,同時表達對母親的思念,事後她再次向教會提出,應該設立一個母親節,來紀念和讚美母親的偉大,1914年美國國會確定了每年5月的第二個周日,定為母親節。

後來越來越多的國家也開始效仿,紛紛設立了母親節,但是各個國家設立的母親節的時間是不一樣的,所以說,我們現在提起的母親節,其實本來是人家美國一個姑娘紀念自己母親的日子,就算往大了說,這也只是美國設立的一個節日而已。

首先我先聲明啊,我不但不反對過母親節,而且相當的擁護這個紀念母親的行為,但是擁有5000年文化歷史底蘊的我們,不應該被外來的文化所影響,要過母親節,我們也要過我們自己的,過這個美國的母親節算什麼。本來我們東西方的文化就有很大的差異,就從孝道來說,我們和西方人的理解就完全不同。西方人過母親節,是祭奠已經過世的母親,祈禱她們可以進入天堂。而我們中國人講究的是生前盡孝,贍養父母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子欲養而親不待可以說是我們中國人最大的遺憾。

中國人的孝道很純粹,我們不求任何回報,我們是真心的希望父母好。而西方的母親節是帶有明顯的宗教色彩,是典型的利己主義思想。東西方對於母親節的定義和理解差異這麼大,我們為什麼要過這個西方的節日呢。這種文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由小到大的,是很可能由家影響到國的。

毒教材的事情不只是在我們國家有,被文化入侵坑的最慘的要數前蘇熊了,他們自己的教科書上竟然宣揚「蘇熊沒有歷史」的論調,蘇熊這個歷經風雨的超級大國,德國打到莫斯科時他沒倒、跟美國軍備競賽時他也沒倒,反倒是被文化入侵和經濟危機打倒了。諷刺的是,當蘇熊解體後,所有的百姓都是支持的,可見文化入侵的威力。

我們國家有着5000年的文化底蘊,為什麼要認同美國的文化,說句不客氣的,那傻局長連月球背後是黑還是白都分不清,美國有文化嗎?從古至今,我們的孩子從懂事的那天起,就知道等我長大了,我要讓我媽享福,這是刻在骨血里的基因,但是美國呢,不管是從書上還是電影電視上,你聽到過美國小孩有這種認知嗎?最可笑的是,我們現在的日曆上都標註了這個西方的母親節,再看看各大平台直播間,商場超市,打着歡度母親節的名頭,其實目的就一個,促銷。

我們為什麼沒有規定哪一天是母親節,是因為我們中國人認為的孝道不是紀念,而是陪伴,不信你問問你母親,是希望你買一束康乃馨讓她看着發獃,還是希望你有空了就多陪陪她,一年過一個母親節,送點東西那不是孝道,而是應付差事。

如果說我們中國人真的定了某個日子來作為母親節,那我個人認為,一定要有文化意義,要有大愛包容,比方說,2007年12月13日,山東鄒城發起了《創建中華母親節》的倡議書,提出用孟子的生日,也就是孟母的母難日農曆4月初二來作為中華母親節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的故事傳頌了兩千多年,孟母成為教育子女的母親典範,所以將孟母作為中華母親節的形象代表,不但可以彰顯母親的偉大,激勵一代代母親,而且可以激發作為人子的愛心和孝道。當然也有學者建議,將女媧娘娘的誕辰或者中華女祖嫘(lei)祖的誕辰,作為中華母親節的日期。

我們有那麼多偉大的母親,那麼為什麼要過美國的母親節。不同文化的母親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個性,承載着不同民族的民族精神,更重要的是,中國人的孝道不應該是在5月的第二個周日買點花,拍個照朋友圈打個卡就完事了,你媽希望看到的不是你送的花,你媽只希望你能過的好,希望能多看看你,多陪陪你,中國人的母愛是偉大的無私的利他的。最後,再做一個科普,我們中國也有自己的母愛之花,不是康乃馨而是萱草花,也就是忘憂草,寓意就是送給母親忘憂草,希望母親可以忘記所有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