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成讖!林則徐流放伊犁時,為何直言中國將來的威脅,會是沙俄

林則徐是大名鼎鼎的虎門銷煙的民族英雄,也是後來收復新疆的民族英雄左宗棠的忘年交,同時也是興建清朝福建水師的沈葆楨的岳父。

甚至可以說,林則徐是第一個開眼看世界的中國人,他主持編譯的《四洲志》與魏源的《海國圖志》齊名,對後世洋務運動的啟發極大,因此他的視野是能夠看到很長遠的事情的。

問題是,那時候沙俄還沒有大肆入侵清朝,清朝當時最大的對手,應該是英國,他怎麼就斷定沙俄會成為中國最大的禍患呢?


流放新疆,讓林則徐意識到了邊境危機

林則徐一生中做過很多偉大的事情,其中最典型的便是虎門銷煙。這場轟轟烈烈的虎門硝煙,直接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史。

當時英國和清朝做買賣,完全做不過清朝。因為清朝的商品種類繁多,而且質量很好。茶葉、瓷器、絲綢以及一些手工藝品輸送到海外,讓那幫外國人愛不釋手。

反觀英國的那些機械設備,即便賣到中國,也掙不了多少錢。因此,英國對清朝一直處於貿易逆差的狀態。

掙不到錢反而搭進去那麼多,你說英國人能高興嗎?為此英國人開始想餿主意,販煙到清朝賣,很快佔據了市場,賺走了大量白銀。

林則徐立刻意識到了危機,他覺得,英國這麼搞下去,清朝的白銀將流失殆盡,到時候他們在經濟方面,將不再佔據主動權。而且這對清廷的統治,是有極大危害的。

為此,1839年道光帝封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南下處理硝煙的事情。林則徐夠狠啊,直接選擇在虎門銷煙,導致英國商人損失慘重。

緊接着就是一場大戰,清軍沒能抵擋英軍的進攻,尤其是英國人不按套路出牌,直接把軍艦往北開,讓道光帝意識到了危機感。

所以說這場大戰過後,林則徐被革了職,並且被發配伊犁,算是給英國人一個交代。豈不知,正是這次發配,讓林則徐有機會看到西域地區的遼闊山河。

與此同時,林則徐以驚人的視角發現,西域地區最大的威脅,不在其他列強,而在沙俄。為了避免日後過多的糾紛,林則徐建議伊犁當地官員,儘快繪製邊境卡倫地圖。林則徐認為,提前準備好邊境卡倫地圖,將來就算和沙俄有領土糾紛,也能佔據主動地位。那麼林則徐的願望能實現嗎?


西域在手,中原才能無憂

西域也就是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原王朝抵禦外敵的壁壘。同時也是中原地區的商品,從陸路運往中亞、西方的必經之地,是陸上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

所以說,每個大一統王朝,最大的心愿,都是將西域牢牢掌控在自己手裡。只有西域在手,那麼中原地區才能高枕無憂。

當然了,這是陸權時代的想法,畢竟古代的中原王朝,很少遭遇來自海上的大規模進攻,也很少遇見清朝後期的降維打擊。為此西域的地理位置就顯得特別重要了。

早在漢朝的時候,中原王朝便實控西域了,漢宣帝在這裡設立了西域都護府唐朝的時候,對西域的管轄範圍更大了。包括了如今的中亞大片地區以西伯利亞的大片地區,他們在這裡分別設立了安西都護府以及北亭都護府。

所以說,漢唐都是中國歷史上非常偉大的大一統王朝。到了清朝,西域一度落在了準噶爾汗國手裡,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君主花了近百年時間,才真正平定了準噶爾汗國,得到了西域的大片土地。

1757年,乾隆將西域取名新疆,意思是故土新歸,同時興建伊犁九城,將新疆的治所設立在伊犁,此後新疆便長期掌握在了清朝手裡。

林則徐到了新疆以後,幫助當地人興修水利,開墾荒地,推廣坎兒井紡車,極大促進了當地的生產發展。與此同時,林則徐走遍新疆,察覺到沙俄對新疆的潛在威脅,這才有了以上那番言論。


地理位置上,沙俄入侵清朝是最有優勢的

新疆當時周圍的鄰居中,除了中亞的汗國外,就是沙俄。中亞幾個汗國,實力遠不及清朝,林則徐認為,只要改屯兵為操防,實行兵農合一,對付中亞幾個汗國綽綽有餘。

唯一需要重點防備的就是沙俄,為啥呢?

  • 第一,沙俄來自西方,清朝嘗試過西方國家英國的武器以後,天然地會認為,沙俄和清朝一樣,都有這麼厲害的武器裝備,對清軍幾乎就是降維打擊。
  • 第二,沙俄此前有過入侵中國的經歷。早在17世紀後期,沙俄就派人來到黑龍江流域,在這裡禍害了大量原住民,還和清朝打了一場雅克薩之戰最終以雙方簽訂《尼布楚條約》而告終。所以很難保證沙俄會不會再一次入侵中國,畢竟輕車熟路。
  • 第三,沙俄與清朝接壤範圍過大,尤其是1847年沙俄吞併哈薩克汗國以後,與新疆幾乎處於面對面的狀態了。

英國想要入侵清朝,還得派遣戰船勞師遠征,可沙俄在自己的家門口就可以對清朝下手。這種優勢是其他西方列強所不具備的。

或許這一代沙皇專註於開墾西方,不會對清朝下手,但誰能保證下一代沙皇不會這麼干呢?所以說沙俄侵略清朝,是具有先天優勢的。只要時機成熟,他們隨時都可以南下。

而新疆作為清朝的邊塞地區,防範力度肯定比不上中原地區,所以說這就給了沙俄可趁之機。林則徐認為,清朝和西方列強的武器代差是實打實存在的,而且短時間內無法一旦沙俄哪天心血來潮,要對東方做點什麼,那實在是太方便了。


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這是最現實的問題,清朝是一個泱泱大國,1840年以前,也是東亞的霸主,實力非常雄厚,周圍一圈,到處都是小弟。

但唯獨北方的沙俄,不僅不是清朝的小弟,而且還是一個綜合實力非常強勁的國家。這就讓清朝有點犯難了。

唯一的好處是,沙俄的核心一直在歐洲,亞洲地區始終只是他們的殖民地而已。所以長久以來,沙俄也沒有把工作重心放在亞洲部分。

但是1840年以後,清朝逐步衰敗,這個時候西方列強開始盯上清朝這塊肥肉了。本着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原則,沙俄肯定比其他列強更佔據先機。

新疆是一片非常美麗的沃土,伊犁河谷完全不輸江南水鄉,有塞上江南的美譽,是西域最美的地方。誰來了這裡都會被陶醉,林則徐顯然就是其中一個。

然而清朝在這裡的防守卻十分薄弱,這是林則徐最擔心的事情。卧榻之側有猛虎,新疆這塊肥肉,豈不是成了猛虎嘴邊的肉?

其實自古以來,一山都不容二虎,沙俄沒有看向東方的時候,一切都好說。一旦沙俄把精力放在了開發東方,那無疑就是兩虎相爭的局面了。而清朝當時很難在短時間內趕上西方的科技,自然是要吃大虧的。


一切正如林公所料

1840年以後,沙俄果然把目標看向了東方。他們看英國在清朝爭取到了那麼多貿易好處,自己當然也要,因此一直要求清朝多開放一些通商口岸。到了1851年沙俄索性逼迫清朝簽訂了《中俄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將喀什噶爾、伊犁、塔城開放與沙俄通商。

在東方嘗到甜頭的沙俄,變本加厲,從1858年開始,大肆入侵清朝的領土。後面的事情恐怕大家都知道了。

1858年通過《璦琿條約》,沙俄搶走了外東北4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1860年通過《中俄北京條約》,沙俄搶走了外東北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1864年沙俄又通過《勘分西北界約記》,從清朝割走了44萬平方公里的外西北的土地,1881年又通過《伊犁條約》從清朝割走了7萬多外西北的土地。

正如當年林則徐所擔心的那樣,沙俄最終還是對新疆下手了。美麗的伊犁河谷,有三分之二都被沙俄給搶佔了,我們只保住了其中的三分之一。

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有這麼一段話很經典: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林公以遠見卓識的眼光,早已為後人看清了前方的路,並且將道理講得很清楚了。可惜清朝這幫人還是沒有吸取教訓,不斷將大把土地拱手送給沙俄。也就左宗棠讀懂了林則徐的心聲,奈何憑他一己之力又怎能扭轉乾坤呢?

在1895年甲午戰爭過後,清朝居然出現了大片的親俄派,結果導致1900年沙俄直接吃掉了東北,差點釀成大禍。

很明顯,清朝那幫人是沒有真正讀懂林則徐的話,或者說他們就是視而不見,為了眼前的蠅頭小利,將大戰略上的布局棄如敝履,這麼做又怎麼能長久呢?

難怪有人說,人類從歷史中學習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從歷史中沒有吸取任何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