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羅的海沿岸,立陶宛的西邊,波蘭的北邊,有一個叫加里寧格勒的地方。
這塊地方被稱為德國的龍興之地,但是如今的加里寧格勒,早已經不再屬於德國,而是隸屬於俄羅斯聯邦的一塊飛地。
那麼遠離俄羅斯聯邦本土的加里寧格勒,又是如何脫離德國的統治,成為俄羅斯領土的呢?
在加里寧格勒地區,以前生活着由許多部落組成的古普魯士人,然後波蘭王國從10世紀開始,就想要征服普魯士地區,但是直到13世紀,都沒有達成目的。
後來小波蘭的一個公爵邀請了條頓騎士團進入普魯士地區。條頓騎士團早期的成員都是德意志成員。
1255年,條頓騎士團征服了普魯士地區的幾個部落,然後在原先部落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個新的要塞,取名為柯尼斯堡,這也就是如今加里寧格勒的雛形。
條頓騎士團建立柯尼斯堡後,就開始從這裡繼續向外擴張。
後來條頓騎士團在與波蘭王國和瑞典的戰爭中戰敗,相繼淪為了波蘭和瑞典的附庸。
1525年,條頓騎士團末代大團長阿爾布雷希特建立了普魯士公國,將首都建在柯尼斯堡(今加里寧格勒)
1660年,霍亨索倫家族通過奧利瓦條約,獲得了普魯士公國的完全主權。
1701年,普魯士公國升級為普魯士王國,然後再經過多年的擴張,到18世紀的時候,普魯士已經成為了歐洲的軍事強國。
在19世紀,普魯士王國通過普丹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的勝利,統一了北德意志邦聯與巴伐利亞,然後在1871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加冕成為德意志帝國皇帝。
德意志帝國統一後,柯尼斯堡也成為了帝國的一部分。
等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意志帝國被協約國打敗,德意志帝國的皇帝威廉二世被迫退位,然後德意志帝國就滅亡了。
因為德意志帝國的戰敗,德國在《凡爾賽條約》中,將東普魯士與西普魯士中間的一條寬約80公里的地帶,劃給了波蘭,然後德國的國土就被一分為二。
在德意志帝國滅亡後,魏瑪共和國建立,原來的普魯士王國也變成了普魯士自由邦。
只是因為波蘭走廊原因,讓魏瑪共和國的普魯士自由邦,成為了一塊飛地。
等到希特拉領導的納粹政權上台後,德國開始向外發動侵略戰爭。
1939年9月1日,德國突襲了波蘭,然後把之前割讓給波蘭的領土拿了回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生活在柯尼斯堡的許多德國人害怕被蘇聯人報復,於是就逃離了柯尼斯堡。
1945年4月9日,蘇聯紅軍攻佔了柯尼斯堡,當時生活在柯尼斯堡的許多居民已經逃走,有四萬多人死在了蘇聯紅軍的攻擊下,還有九萬多人成了蘇聯紅軍的俘虜。
蘇聯紅軍在佔領柯尼斯堡後,將生活在柯尼斯堡內的德國人,要麼遣返去了盟軍佔領區,要麼發配去了西伯利亞地區,然後柯尼斯堡就沒有了德國人,隨之而來的俄羅斯人,就取代了原先生活在柯尼斯堡的德國人。
在德國戰敗後,為了處理戰敗後的德國和解決戰後歐洲的問題,還有希望蘇聯能儘早出兵對付日本,美國、英國、蘇聯的領導人於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在德國柏林的波茨坦舉行了波茨坦會議。
在波茨坦會議會上,盟軍答應蘇聯的要求,將柯尼斯堡劃給了蘇聯。
蘇聯佔領柯尼斯堡後,曾短暫的將柯尼斯堡更名為基奧尼斯堡。
1946年7月,蘇聯最高蘇維埃委員會主席米哈伊爾·加里寧逝世後,蘇聯將柯尼斯堡更名為加里寧格勒。
等到蘇聯解體後,加里寧格勒就成了俄羅斯聯邦的一塊飛地。
其實俄羅斯聯邦加上蘇聯時期,對加里寧格勒的統治,也才只有70多年的時間。
不過現在生活在加里寧格勒的德國人,已經沒有主導地位了,在當地流行的德語,也已經被俄語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