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後,便開始重賞開國功臣。當年的一次大封中,授予武將徐達、常遇春等人為公爵者共有五人,文官李善長卻獨得公爵,為六公之首,位極人臣。可見朱元璋對他的看重。
然而好景不長,李善長終因被株連胡惟庸案,與弟李存義等七十餘口被誅,只有兒媳臨安公主與駙馬李祺倖免一死。當時輿論對此均表示不解,李善長開國第一功,兒媳是公主,又已年過花甲,為何反被殺害?
李善長被處死一年後,工部郎中王國用上疏為李善長鳴不平,譽其「功第一」、「位極人臣」,衷心希望為李善長昭雪冤屈。朱元璋看後,沉默不語,但並沒有怪罪王國用。
本文擬對李善長生平事迹作一回顧,以解其生前得失成敗,省視人生之無常。
李、朱初遇,一拍即合
李善長,字百室,濠州定遠人。早年教書為業,後寓居滁州,以才學德行頗得滁人景仰。至正十三年(1353),朱元璋率二萬人眾攻滁陽。當時41歲的李善長孤身前來拜見,力陳效法漢高祖之道,必可定鼎中原。
朱元璋大喜,留其府中從事文書。此後李善長出謀劃策,為朱元璋安排糧餉調度等軍需事宜,漸漸顯露才幹。
幾年後,朱元璋與郭子興交惡,後者意圖削弱朱權力,欲拉攏李善長為自己效力。李善長卻一口回絕:「生是朱相公之臣,死亦朱相公鬼。」此後朱元璋更加倚重李善長。由此可見,李善長忠心報效朱元璋,功勛確實不小。
身居要職,輔佐有方
朱元璋稱帝後,李善長始終擔任要職。他與同為開國元勛的徐達、李文忠等輪流監督中書省大都督府、御史台等機要部門。朱元璋常召李善長商議決策,出巡時也全權委託給他。可見,李善長不僅忠心耿耿,而且處理政務確有方略。否則朱元璋也不會如此倚重他。
朱元璋曾直言:「當年蕭何有饋晌之功,千載之下,人人傳頌,與善長相比,蕭何未必過也。 」
在屢建奇功的武將中,李善長這個沒留下什麼戰功的文官能排到首位,想來也是實至名歸。因為他在後方安排軍需,使朱元璋能安心用兵。此後在徐達收復燕雲十六州、打敗元軍的戰爭中,李善長持續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支援。可以這麼說,朱元璋能順利推翻元朝,李善長的貢獻也功不可沒。他雖不曾立下汗馬功勞,但事奉朱元璋始終如一,忠心耿耿,為後方供應出謀劃策,也是開拓天下的重要功臣。
李善長不僅治軍有方,處事也頗得人心。他用人唯才,將人才推薦給朱元璋重用,而對有異心者則設法調劑,化解矛盾。李善長善政愛民,深得百姓擁戴。王國用直言:「善長與陛下同心,出萬死以取天下。」
然而,鹿死誰手,權傾誰家。沒有到最後一刻,誰都無法說得清。
李善長晚景凄涼,想來也是人生之無常。他侍奉君主四十載,功業巍巍,卻難逃滅門之災。究其緣由,與胡惟庸案關係重大。
牽連胡案,在所難免
1380年,胡惟庸謀反被誅,李善長理應無辜。但因其侄女嫁予胡惟庸侄子,李存義一度險些遭株連。幸虧李善長分文武兩班最早跟從,朱元璋方才網開一面,將李氏一族遷到崇明島,未加處罰。
其後胡案餘波未平,李存義被供出與胡惟庸來往。考慮到李善長對朱元璋的忠心和功勞,朱仍寬容處理,再次發落李氏一族。可見,李、朱二人情誼深厚,朱元璋也有分寸,不會因李氏牽連胡案而加罪於他。
但1390年時,胡案突然被再提,朱元璋似乎仍心存疑慮。此時,朱元璋因李善長替親戚說情,大怒將其牽連。之後,逮捕審問李善長親信,他們供出李善長與胡惟庸私交甚密,胡想讓他謀反稱王。雖李善長不同意,但態度曖昧。還有人告狀,說李善長手下的人掌握了胡惟庸與敵人勾結的證據,但李善長都藏着掖着沒報告。
朱元璋認為李善長知情不報,同謀叛亂,遂與全家七十多人一併處死。許多大臣如陸仲亨、唐勝宗、鄭遇春等人也受牽連被殺。一時間,朝廷上下人心惶惶。
不得不說,知情不報,態度含糊不清,這讓朱元璋都無法忍受。因此,77歲的李善長遭株連,怕也是難免的。因為在朱元璋心中,胡案乃天下大事,凡沾邊者皆難逃嫌疑。再加上朝中奸佞火上澆油,李善長終究沒能度過這劫難。
李善長被抄家誅族,料想也枉受冤屈。因為此前李氏兩次牽連胡案,朱元璋都網開一面未加罪責。況且李善長功高震主,兒媳公主,實在沒有必要謀反。如王國用所言:「功第一,位極人臣,安享晚年,何必自毀?」
更何況,李善長已年過花甲,難道不想就此安享天倫之樂嗎?如果他真有異心,怎會在胡惟庸策反時拒不從命?根據種種跡象看,李氏滅門很可能是朱元璋有意擴大處理胡案的結果,並非李善長確有謀反的證據。
即便如此,李善長生前亦有失誤之處。他對朱元璋雖忠心耿耿,但晚年似有些驕傲自滿、鮮有謙遜之舉。如其弟李存義全家獲赦後,李善長久不上表謝恩,又私自調用軍隊資源,都使朱元璋頗為不滿。李善長若能保持謙卑謹慎之心,或可避免晚年橫禍。
結語
李善長忠勤功高,對明朝開國確有貢獻。但其晚年失誤,又被牽連胡案,導致他與全家人等被誅。雖不能斷言李善長完全冤枉,但至少有被判罪過重之嫌。李氏一族蹶然潰敗,亦令人唏噓朝生暮死,富貴難保。李善長的人生軌跡,確實反映出權勢的無常,以及君臣關係的複雜性。
李善長之死,亦為後世功臣留下警示:忠心不可磨滅,謙遜亦不可或缺。作為臣子,即便功高震主,也需時刻自省,謹言慎行,方可平安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