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歷史,突襲德黑蘭之鷹爪行動

本文首發「溫哥華的魚」,作者授權推送


伊朗伊斯蘭革命的政治背景

70年代石油危機引發伊朗經濟過熱和嚴重的通貨膨脹,加上巴列維政權的腐敗以及對宗教界的壓制,最終導致1978年爆發伊斯蘭革命。1979年1月16日巴列維國王出逃埃及,2月1日流亡海外15年的宗教及革命領袖霍梅尼從法國返回德黑蘭並逐步掌握政權,4月1日成立伊斯蘭共和國,12月霍梅尼成為最高領袖。

> 1979年2月4日,回到德黑蘭的霍梅尼在一所學校接見狂熱的支持者


伊斯蘭革命徹底改變了伊朗的政治體制,把親西方、世俗的君主專制國家變成宗教色彩濃厚的伊斯蘭政教合一國家。伊朗的這場突如其來的革命令外界始料不及,美國事先預計巴列維政權能夠控制國內局勢並繼續執政十年以上,結果霍梅尼上台後帶來激進的宗教思想,抵制西方文化侵略和美國霸權,令伊朗這個美國經營了幾十年的中東最大盟友迅速站到了對立面。

> 伊斯蘭革命前後德黑蘭街頭對比

1979年11月4日,約400名狂熱的激進大學生翻牆佔領了美國駐伊朗大使館,劫持了52名美國外交官和公民。霍梅尼在事後承認他通過人質危機獲取了很多政治利益,利用繳獲的大使館文件打壓臨時政府和他的政敵,在抵禦外敵的大旗下成功通過了宗教性質的新憲法,選舉出伊斯蘭政黨占多數的議會,達成了政權更迭合法性。

在這樣的背景下卡特政府希望通過外交談判解決人質危機自然不可能實現,而且美國對伊朗新政權影響力非常小,幾乎找不到討價還價的空間。1980年4月7日,美國和伊朗斷交。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波蘭裔,出生在華沙)力主武力解決,但國務卿萬斯反對,認為武裝營救會導致更多在伊美國人被牽連,對人質本身也更危險,只能作為最後的選擇。

4月10日星期四,萬斯離開華盛頓去佛羅里達度假,星期五布熱津斯基主持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討論軍事干預問題。會上卡特表示「是我們把人質帶回家的時候了」,並確認已授權美軍展開救援行動。同時還考慮展開報復性空襲,但最終在任務開始前一天取消了空襲計劃。

> 布熱津斯基、卡特和萬斯,1977年8月14日攝於白宮


這次石破驚天的援救任務代號「鷹爪行動」(Operation Eagle Claw),過去也被稱為 「藍光行動」 (Evening Light)。

行動籌備

早在1979年11月6日,也就是人質事件爆發後的第3天,布熱津斯基就要求參聯會制定營救計劃,並指出這既涉及國家榮譽,也是對人質的義務。他還希望展開更廣泛的軍事行動,包括空襲伊朗的煉油設施和/或其它戰略目標。11月22日,參聯會向國家安全委員會和卡特總統彙報了行動計劃,卡特指示營救人質和報復性空襲兩個方案並行準備,包括軍事封鎖在內的其它選項也在考慮之中。

當時美國海軍只有「中途島」號戰鬥群在印度洋值班,11月18日北上阿拉伯海對危機做出反應,11月21日從南海增援的「小鷹」號趕到組成雙航母編隊。

鑒於全美械裝備的伊朗軍事實力強大,對美軍也非常熟悉,美國海軍還緊急調遣隸屬大西洋艦隊的「尼米茲」號戰鬥群參戰。「尼米茲」號當時正在意大利那不勒斯休整,繞道好望角趕赴中東(蘇伊士運河在1980年底拓寬工程完工前無法通行尼米茲級,參見蘇伊士運河與航母),航程2萬公里,1980年1月23日到達阿曼灣和前2艘航母匯合。

> 一架攜帶戰術偵察吊艙的F-14拍下的3航母密集編隊,從左到右為「小鷹」號、「中途島」號和「尼米茲」號


2月5日,「珊瑚海」號抵達接替了延長作戰部署期2個半月的「中途島」號。按照越戰時期的傳統,阿曼灣這片航母責任區被命名為「剛佐站」 - 阿曼灣海軍作戰區的縮寫。

參加過越戰溪山戰役飛馬行動的特戰老兵陸軍少將詹姆斯·沃特被任命為聯合特遣部隊指揮官,直接向總統彙報。他手下有兩名現場指揮官,空軍上校詹姆斯·凱爾負責指揮機群;陸軍上校查理·貝克維斯指揮地面作戰。

沃特沒有使用常規的軍事情報渠道,而是任命了自己的情報軍官和各情報機構建立聯繫、搜集情報;也沒有遵循參聯會制定的危機反應程序,以盡量縮小行動參與人員的範圍,避免泄密。美軍手頭的情報資料相當有限,甚至必須藉助大量普通旅遊地圖進行規劃。

> 臨戰前沃特(左)和貝克維斯(右)在阿曼討論作戰計劃


擔任過2年駐伊朗軍事顧問團團長的空軍少將菲利普·加斯特作為特別顧問參與了行動規劃,負責培訓飛行員。3月1日他晉陞中將並升任戰術空軍司令部副司令,4月份行動開始前12天他被任命為特遣部隊副司令,雖然軍銜已經高於沃特。

海軍陸戰隊上校查爾斯·皮特曼也是以參聯會主席特別助理的非官方身份參加行動的,並成為事實上的直升機培訓指揮官(還親自駕機參戰),因為絕大部分直升機駕駛員來自陸戰隊。陸戰隊中校愛德華·謝福特被任命為直升機領隊,但因為皮特曼上校的親自參與而變得地位不明。整個行動部隊的指揮鏈都有類似的非正常安排,顯得相當混亂。

沃特將司令部設在埃及的克納,通過國防部長哈羅德·布朗與總統及參聯會保持聯繫。參戰部隊則被秘密部署到埃及和阿曼,並未通知所在國家。

> 身穿便服登上C-141準備前往中東的三角洲部隊

行動規劃

鑒於人質數量很多,越戰中積累的飛行員營救經驗完全不適用。參聯會的計劃是派遣運輸機和直升機接近德黑蘭,機降一支摩托化的陸軍三角洲分隊從地面進入大使館撤出人質,然後從一個奪占的機場將全部人員撤往埃及。這個大膽的計劃基於一個相對並不可靠的判斷:德黑蘭距離最近的波斯灣海岸也有620公里,伊朗方面相信美軍完全沒可能深入腹地展開營救行動,德黑蘭和大使館的守衛都非常鬆懈。


起初行動規劃組(OPG)考慮從土耳其科威特巴林或者沙特的基地出動陸軍的CH-47「支奴干」直升機,但因為政治和安全原因均無法實現。從1979年3月起美國空軍特戰中隊已經開始接收MH-53J「低空鋪路者」重型突擊直升機,它配備了GPS、慣導系統、前視紅外熱像儀、地形跟蹤雷達等先進設備,可以在夜間低空全天候執行特戰任務。但是這些新技術尚未經過實戰驗證,而且旋翼和尾梁無法摺疊不能上艦,限制了作戰使用範圍。

> 空軍的MH-53J

最後OPG選擇了機體相近的RH-53D「海種馬」,它是海軍的雙發重型掃雷直升機,載荷、航程都合適,還能摺疊收納在航母機庫內。霍爾木茲海峽一直受到水雷威脅,向該地區派遣航母搭載的掃雷直升機是很好的掩護。碰巧伊朗海軍也擁有6架同型機,因此出現在伊朗領空的RH-53D不會引起懷疑。

> 海軍的RH-53D


營救行動的具體規劃如下:

突擊大使館的頭一天晚上,3架美國空軍的EC-130E(呼號共和4-6號)和3架MC-130E「戰鬥爪」(呼號龍1-3號)特種運輸機從阿曼馬西拉島出發,前者攜帶油料等後勤物資,後者運送132名三角洲部隊和遊騎兵部隊特戰官兵。

> 參戰的共和5號(機身編號62-1857),1992年2月29日攝於內利斯空軍基地


> 1980年12月1日,飛行在亞利桑那州戴維斯蒙森基地上空的一架MC-130E

機群經空軍KC-135加油機空中加油後飛行1600公里在德黑蘭東南510公里處南呼羅珊省塔巴斯附近的一條公路上着陸,並在旁邊的鹽鹼灘上建立「沙漠一號」野戰機場(北緯33°04』23「 東經55°53』33」)。


落地後由12名遊騎兵建立防線,封鎖公路以免走漏消息。這片區域偏遠且沒有人煙,極少車輛通行。

> 「沙漠一號」地形

「尼米茲」號將在距離伊朗海岸96公里處放飛8架由陸戰隊飛行員駕駛的海軍RH-53D(呼號藍鬍子1-8號),空機飛行970公里後到「沙漠一號」機場匯合,計劃在最後一架C-130降落後的30分鐘內到達。

各架EC-130E在貨艙內攜帶的摺疊軟油箱載有6000加侖(2.27萬升)燃油,直升機着陸加油後將裝載突擊分隊起飛,飛行420公里到德黑蘭東部80公里處的「沙漠二號」野戰機場(北緯35°14』 東經52°09』)。


此時天將大亮,直升機群卸下突擊分隊後將飛往「沙漠二號」北面24公里外的山區待機。

> 「沙漠二號」地形

前往「沙漠二號」的地面部隊包括2部分:主力是93名三角洲部隊,將突襲大使館;來自柏林旅A特遣隊的13人特戰突擊小隊襲擊伊朗外交部,解救另外3名人質。

中情局德黑蘭特別行動部建立了一支由15名伊朗人和滲透入伊朗並會講波斯語的美國特工組成的行動小組,他們將獲取大使館和人質情況的信息,並接應着陸的突擊部隊。

2名中情局特工將在沙漠二號和地面部隊匯合,帶領他們地面行軍8公里抵達德黑蘭東南方104公里的一條幹河床。直升機群和地面部隊各自隱蔽度過白天,晚上再出擊,C-130機群則從「沙漠一號」返回馬西拉島待命。


入夜後2名特工離隊,駕駛事先備好的1輛皮卡和1輛麵包車接6名司機和6名翻譯前往德黑蘭的一處倉庫,那裡停放着6輛奔馳卡車。司機和翻譯們駕車前往干河床接載三角洲部隊,秘密駛入德黑蘭市區直奔大使館;13人特戰小隊則搭乘麵包車前往外交部大樓。當地特工還會切斷電網製造混亂,遲滯伊朗方面的反應。


抵達大使館後三角洲部隊將分為三部分,肅清外圍守衛,翻牆進入院內消滅內部敵人,然後搜尋救出人質。他們將視情決定直升機是否能在大使館院內着陸,如果沒有障礙物阻擋,一架RH-53將降落接走人質,其餘直升機跟着依次降落搭載突擊部隊。

如果院內有障礙物且無法清除,突擊隊將在院牆上炸開一個洞,護送人質到馬路對面的阿姆賈迪耶體育場,和直升機在那裡匯合。行動期間空軍的AC-130炮艇機將凌空提供火力支援。

> 美國大使館舊址,東北方150米外就是阿姆賈迪耶體育場

突擊開始後,另一支連級遊騎兵部隊將搭乘MC-130機降佔領德黑蘭西南96公里處已經廢棄的曼扎里耶空軍基地(北緯34°58』58」 東經50°48』20」),在此堅守直至直升機群到來。

2架從沙特飛來的C-141運輸機(單機可載員154人)落地裝載全體撤離人員,包括人質、司機、翻譯、直升機組、中情局特工和三角洲部隊,然後直飛埃及。遊騎兵在撤離前將炸壞一切留下的美軍物資,包括8架RH-53D。

> 曼扎里耶空軍基地


這個規劃極端大膽也空前複雜,美國陸海空陸戰隊四個軍種都參與,要在成為敵對國家的伊朗境內開闢3個機場,停留兩天時間。為此美國各方進行了大量準備工作。

3月31日,美國空軍戰鬥控制員小約翰·卡尼少校乘坐一架2名中情局特工駕駛的「雙水獺」輕型客機降落在「沙漠一號」,對着陸區域進行了詳盡的勘察,採集了土壤樣本以確定沙漠表面的承重能力,還安裝了一套由多盞紅外着陸燈和一部紅外信標組成的遙控簡易助降系統,為飛行員勾勒出着陸場的跑道範圍。在他進行調查時,鹽鹼灘的表面是一層堅硬的沙殼,但在隨後的三周內沙塵暴帶來了深及腳踝的流沙。

「尼米茲」號和「珊瑚海」號的航空聯隊將對整個行動提供空中支持,因為伊朗擁有大量F-14和F-4,為了區分雙方戰機,美軍艦載機專門在右翼塗上了類似諾曼底戰役的「入侵條紋」標識。「珊瑚海」號的陸戰隊F-4N中隊是紅黑色(VMFA-323中隊)和黃黑色(VMFA-531中隊)條紋,A-6和A-7中隊是橙黑色條紋。

> 「珊瑚海」號的艦員正在給陸戰隊的F-4N噴塗紅色條紋


「尼米茲」號的F-14中隊也是紅黑色(VF-41)和黃黑色條紋(VF-84)。

參戰的8架RH-53D全部屬於諾福克基地的第16掃雷中隊,其中6架在危機爆發後的2周內被C-5A空運到迪戈加西亞,當「小鷹」號途經該島時自行飛上艦,再轉飛到隨後抵達的「尼米茲」號;另兩架原本就搭載在「尼米茲」號上。

> 變形金剛一般摺疊後塞入C-5A貨艙內的RH-53D

規劃時認為來自同一中隊的直升機組能夠相互配合順利完成任務,但很快就發現海軍掃雷中隊的飛行員沒有任何突擊飛行經驗,只進行過掃雷和海上補給訓練,完全不能勝任。

> 在阿拉伯海試飛的RH-53D機群,此時尚未重新噴漆

陸戰隊的CH-53機組被迅速運上航母幫助海軍同行培訓,但成效不大,仍然達不到任務規劃的要求。由於營救任務可能隨時展開,最終全部8架直升機都配備了來自陸戰隊第461重型直升機中隊的機組。

儘管進行了大量的準備和訓練,還是有很多地方出錯。負責直升機任務的皮特曼上校奉命前往「尼米茲」號向第七艦隊司令羅伯特·柯克希少將講解行動規劃,但他被送到了「珊瑚海」號上,一番折騰上到「尼米茲」號見到柯克希少將後又被告知行動將推遲。因為艦上已拆除所有掃雷設備的8架RH-53D還是海軍的藍色塗裝,必須塗成沙漠偽裝色並抹去了所有標誌,而此時所需的黃色油漆仍在3500公里外的迪戈加西亞。

好不容易運來了油漆,為了保密塗裝工作必須在「尼米茲」號的機庫內進行,還得關上機庫門,因為蘇聯潛艇和間諜漁船就在附近活動。龐大的RH-53D機群將佔據大半個飛行甲板,在出發期間貼近伊朗水域的「尼米茲」號實際上失去了其它航空作業能力,必須依靠「珊瑚海」號提供掩護。

3月份美伊外交談判失敗,卡特政府決定嘗試參聯會之前建議的武力營救方案,但是成功的可能性依然被判斷為相當低,因為過去類似的行動鮮有成功案例,伊朗的國土環境和社會狀況又十分特殊。


美方一直無法掌握人質的狀態,直到行動的最後一刻,一位中情局特工在從德黑蘭起飛的一架航班上碰巧遇到剛被伊朗釋放的一位前大使館廚師,才證實所有人質仍被集中關押在大使館內,令美國最終下決心展開行動,但計劃中的報復性空襲在行動日前一天被取消。

實戰過程

4月24日,第一架MC-130從阿曼馬西拉島起飛,機上載有空中和地面作戰的指揮小組以及負責守衛「沙漠一號」的遊騎兵分隊,另外5架C-130將在一小時後起飛。這架MC-130在飛越伊朗海岸後下降到120米高度以躲避伊朗雷達的探測。飛行到大約一半路程時,隨機的空中指揮員凱爾上校收到消息,8架直升機已經從「尼米茲」號升空。

【 建立着陸場 】

深夜,重載的MC-130龍1號機抵達「沙漠一號」上空,四外一片漆黑,飛行員完全依靠紅外夜視鏡觀察,通場4次才確認地面沒有障礙物,在卡尼少校事先安裝的紅外燈光和信標引導下對準跑道,於當地時間22:45成功落地。


重載的飛機在降落時損壞了機翼,事後不得不徹底翻修,不過沒有人員受傷,飛機也仍然具備飛行能力。

龍1號卸下了兩位上校空地指揮官、包括卡尼少校在內的一個空軍CCT戰鬥控制小組和配備吉普車的遊騎兵分隊,在公路以北建立了一個平行的着陸區,設置塔康信標引導即將到來的直升機群。

龍1號降落不久,一輛長途汽車出現在公路上,遊騎兵開槍攔下了大巴,全車45人被扣留。幾分鐘後負責警衛的遊騎兵又發現一輛油罐車,該車不顧警衛阻攔試圖強行闖關,被遊騎兵用M72火箭筒炸毀,卡車乘客死亡,司機卻乘上尾隨的一輛皮卡逃脫。

美軍現場指揮官判斷這輛油罐車是在偷偷走私汽油,不會對任務造成威脅,下令繼續執行任務。隨即龍1號起飛返回馬西拉島,龍2號緊接着降落,卸下物資後滑行到旁邊的鹽鹼地上起飛返航。龍3號和共和4-6號相繼降落,停在預先規劃好的區域,發動機怠速運轉等待直升機群的到來。

【 直升機群的磨難 】

但是直升機的飛行並不順利,起飛2小時後藍鬍子6號機座艙BIM旋翼檢測告警燈亮起,指示旋翼結構破裂。機組在沙漠中緊急降落檢修,確認故障無法修復,不得不棄機。藍鬍子8號落地接走了機組,繼續前進。但事實上陸戰隊飛行員不知道的是海軍的RH-53D和陸戰隊的CH-53A/D工作參數不同,BIM告警燈亮只需要降低速度,並不意味着必須中止飛行,如果他們知情完全可以繼續飛下去。

一個小時後機群發現正前方几公里外有一層霧,飛進去後才發現是沙塵暴,強風猛烈吹襲着飛機,能見度急劇下降,在22米的高度都無法看到地面,也看不到其它直升機的位置。直升機群立即解散編隊以免相撞,參戰飛行員事後回憶起這場沙塵暴都說就猶如置身混沌的牛奶鍋中。失去地面參照物,飛行員們只能依靠夜視鏡進行超低空儀錶飛行,劇烈顛簸中多人發生暈機現象。

藍鬍子5號在起飛4小時後也發生了電氣故障,主飛控系統(尤其是高度計)和導航系統失效,在能見度為零的沙塵暴中無法繼續飛行。雖然此時距離「沙漠一號」僅剩203公里,但前面需要翻越一座高達2980米的山脈,燃油也不夠,機組不得不放棄任務以無線電靜默狀態返回「尼米茲」號,也帶走了在機上的皮特曼上校

藍鬍子7號發現僚機失去目視聯繫後進行了一次快速的低空搜索,沒發現任何線索後繼續飛往「沙漠一號」。此時參戰直升機只剩下6架,這是計劃中的最低需求數量,原本預留了1/4的冗餘度已經全部耗盡。藍鬍子2號隨後又因為液壓油泄漏導致主液壓泵故障,只剩下一套液壓系統操縱飛機,但機組堅持飛行,希望在「沙漠一號」落地後能夠修復。

當直升機群在沙塵暴中掙扎前行時,地面部隊在「沙漠一號」焦急地等待着,他們必須在日出前完成直升機的加油、裝載並飛往「沙漠二號」隱蔽,時間正在飛速流逝。

6架直升機比預定時間晚了50-85分鐘抵達,首先是藍鬍子3號和4號雙機,隨後是藍鬍子7號,它的機組認為僚機藍鬍子5號已經在沙塵暴中墜毀。藍鬍子8號搭載着藍鬍子6號的機組抵達,最後是藍鬍子1號和2號雙機,此時已經是凌晨1:00。燃燒的油罐車照亮了周圍幾公里範圍的沙漠景觀,為迷航的直升機群指引了方向。

【 放棄行動 】

指揮地面作戰的貝克維斯上校認識到部分飛行任務只能在白天進行了,但他仍然決心繼續,下令突擊部隊登機,被扣留的伊朗平民也被轉移到共和3號機上。

藍鬍子2號機飛行員和直升機領隊謝福特中校商量後判斷該機既無備件也沒有足夠時間在「沙漠一號」修復故障,只能棄機。剩餘5架直升機不足以完成任務,因為它們的發動機需要在「沙漠二號」隱蔽期間關閉近24小時,而RH-53D素有冷啟動困難的惡名。但貝克維斯上校拒絕縮小突擊部隊的規模,僵局之下空中行動指揮官凱爾上校向在埃及的沃特少將建議中止行動。沃特通過衛星通信系統向卡特總統轉達了戰場指揮官的建議,落地2個半小時後特遣隊收到總統的確認,放棄任務。

此時的「沙漠一號」充斥着喧囂、煙塵和混亂,現場的4架C-130和5架RH-53D引擎發出怒吼,沙塵漫天。C-130在地面比任務計劃多等待了90分鐘以上,為保證隨時能夠起飛,發動機怠速空轉消耗了大量燃油。當得知只有6架RH-53D能飛到後,凱爾上校下令EC-130E各機從貨艙軟油箱中抽出1000加侖加到自己的主油箱內,以便飛回馬西拉島。

不過共和4號此時已經把軟油箱的全部燃油都加給了3架直升機,自己無油可加了。為此它不能再在地面消耗寶貴的燃料,必須帶着已經登機的部分三角洲部隊立即起飛去和在阿拉伯海上空待機的加油機匯合加油。藍鬍子4號也需要轉移到公路南側由龍3號機加註更多燃油,否則無法返回「尼米茲」號。

要完成這兩個動作,藍鬍子3號必須從共和4號的左後方移開。因為沙塵暴帶來的浮沙厚及腳踝,直升機無法正常滑跑,只能離地升高到5米以低速進行懸停滑跑。一名空軍戰鬥管制員在直升機前方指揮,但他立刻被旋翼捲起的沙塵吞沒。這名管制員試圖後退擺脫沙塵,而藍鬍子3號的飛行員據此判斷自己的飛機正向後漂移(他也完全被沙塵所包圍,管制員手中的燈棒是他唯一的參照物),於是他向前壓桿前飛以保持和管制員的距離。

一片昏天黑地中藍鬍子3號的旋翼切到共和4號的垂尾並撞入主翼翼根,隨即點燃了600加侖航空煤油,引發劇烈爆炸和大火,兩架飛機全部損毀。共和4號14名空軍機組中的5人和藍鬍子3號機艙中的3人喪失,包括2名少校和2名上尉。5名陸戰隊直升機機組中只有正副駕駛倖存但均嚴重燒傷,另外還有3人受傷。

停在附近的藍鬍子1、4、8號機被爆炸的彈片擊傷,現場指揮官判斷它們已經無法飛行,必須放棄所有直升機,全體人員立即登上倖存的3架C-130撤離。

在發瘋似的撤退過程中,直升機機組曾試圖取回機上攜帶的機密文件並摧毀飛機,但均未成功,8名喪生機組的遺體也沒來得及帶走。因為當時直升機上滿載燃油和彈藥,一旦被引爆很可能危及C-130讓所有人都走不成。

> 前景是被炸毀的藍鬍子3號

C-130攜帶剩餘人員返回馬西拉島,2架來自埃及的C-141醫療後送運輸機將他們送往克納基地,傷員再被轉運到德國蘭德斯圖爾陸軍地區醫療中心。規模宏大的鷹爪行動尚未正式展開就在一片狼狽不堪的撤退中落下帷幕。

【 尾聲 】

第二天凌晨白宮宣布營救行動失敗,在德黑蘭待命的中情局特工小組從當地新聞中得知「沙漠一號」的變故後悄然撤出伊朗,伊朗方面甚至沒察覺他們的存在。

伊朗革命衛隊指揮官卡伊姆率隊前往「沙漠一號」現場調查,發現了包括油罐車乘客在內的9具屍體,大巴上的伊朗乘客在美軍撤離時已經被釋放。美軍屍骸日後被歸還給美國,安葬在全國各地,阿靈頓國家公墓還豎立了紀念碑。

與此同時,對革命衛隊的調查活動毫不知情的伊朗空軍也在「沙漠一號」地區展開空中偵察,2架F-14飛越現場後請求向遺留的美軍直升機開火,指揮部拒絕了要求。第二天在該地區巡邏的F-4戰鬥機以為美軍直升機即將起飛,隨即開火,但未造成更大破壞。

日後伊朗空軍回收了藍鬍子2號和8號,加入伊朗海軍服役,其餘2機則用於提供備件,維持飽受武器禁運之苦的伊朗RH-54D機隊運作。

> 伊朗海軍的RH-54D和海王

如今被拆空的機殼和那輛被截停的大巴仍然留在沙漠中。

共和5號於2013年6月退役,如今在夏洛特卡羅萊納航空博物館展出。

> 當年的機組人員在多年後重聚在共和5號身前

唯一返航的藍鬍子5號在麥奎爾-迪克斯-萊克赫斯特聯合基地展出。

鷹爪行動失敗後卡特總統繼續努力,以求在任期結束前讓人質獲釋。伊朗方面則把人質分散到全國各地,防止美國進行第二次營救。國務卿萬斯堅信營救行動無法成功,只會危及人質生命,所以選擇辭職,並在數天後生效。

霍梅尼譴責了卡特的行動,並聲稱是真主扔了把沙子摧毀了卡特先生的直升機。最終在1981年1月20日里根宣誓就任新總統後幾分鐘,52名美國人質被全部釋放,結束了長達444天的伊朗人質危機。

> 如今陳列在美國大使館舊址的RH-53D槳轂

【 第二次營救計劃】

在第一次任務失敗後不久,美軍就被授權組織第二次營救,代號「蜜獾行動」。通過規劃和演習發現需要投入近一個營的兵力和超過50架飛機,為應對各種突發情況做了豐富的預案,甚至將攜帶一輛重達12噸的推土機用於清理被阻塞的跑道。

儘管多次演練都取得了成功,但是第一次預演中直升機的故障令美軍高層下決心改變行動方向,將僅動用具備短距起降能力的固定翼飛機從美國本土通過5次空中加油直飛伊朗,以超低空飛行躲過伊朗的防空系統進入德黑蘭上空,在阿姆賈迪耶體育場超短距降落接走三角洲部隊和人質,完成任務後降落在航母上,以便及時救助預計將產生的50名傷員。

這一更加大膽的想法被稱作「可靠運動行動」(Operation Credible Sport),在佛羅里達州埃格林空軍基地以絕密狀態將3架標準型C-130改裝為XFC-130H構型,前兩架為行動主機和備份機,第三架用做試驗平台,還有第四架EC-130作為地面訓練模擬器。XFC-130H在前後機身加裝助推火箭,理論上能在一個標準運動場的狹小範圍內起降,這樣就可以省略第一次營救中最薄弱的環節 - 重型直升機。

洛克希德在1980年6月27日接到改裝要求,經過可行性研究在7月16日向美國空軍報告需要安裝58個助推火箭(是普通短距起降型特種C-130使用量的7倍以上),着陸距離也無法滿足要求。美國海軍中國湖海軍航空武器試驗中心隨後加入項目,提供了更強大的現役導彈火箭發動機。洛克希德增強了C-130的機體結構以承受火箭動力,並為搭載的150名乘客開發了一套安全約束系統。

> 藍天使表演隊的這架C-130T「阿爾伯特胖子」就具備短距起飛能力,安裝8具火箭助推器

最終XFC-130H共安裝了5套30具助推火箭:

  • 前機身向前安裝了8具阿斯洛克反潛火箭的發動機用於減速
  • 起落架整流罩上安裝了8具百舌鳥反輻射導彈的發動機用於減低下降速率
  • 後機身底部安裝了8具標準艦空導彈的MK-56火箭發動機用於幫助短距起飛
  • 每側機翼下方安裝1對百舌鳥發動機用於矯正起飛時的偏航
  • 垂尾下方安裝2具阿斯洛克發動機防止仰角過大機尾擦地

其它改裝還包括後機身增加了1個背鰭和2個腹鰭以增強航向穩定性,安裝雙縫襟翼和擴展的副翼,更換了鼻錐整流罩,加裝着艦鉤以在航母上阻攔降落,安裝地形跟蹤/地形迴避雷達、自衛電子戰套件等航電設備,慣性導航系統中增加多普勒雷達/GPS功能。

項目啟動3周後的9月18日,74-2065號機作為試驗平台就已完成改裝,美國航空工業為一次特種任務而改裝現役飛機並迅速形成戰鬥力的執行力確實令人嘆為觀止。主機74-1683號在10月17日交付給美國空軍,10月19日到28日間進行了多次試飛測試。其雙縫襟翼系統可以令C-130以8度的陡峭下滑角、85節的低速進近。所有改裝環節都完美無缺,創造了多項短距起飛記錄。

> 向下制動減小下降速率

> 向前制動減速

> 助推超短距起飛

在10月29日進行的全系統最終測試中,因為隨機工程師的誤操作和底部制動火箭的非正常啟動,74-1683號機在2米的空中被減速為0,失速重重地拍在跑道上,右翼折斷起火。幸好現場的救援直升機和消防隊迅速撲滅了大火,所有機組乘員安全撤離。因為安全原因,在拆除了特種設備後該機被拆卸就地掩埋。

> 墜機現場,可以看到垂尾前加長的背鰭和放下的雙縫襟翼

備份機74-1686號也已經完成改裝,但隨着里根政府上台、人質危機迅速解決,後續的救援計劃被取消。

【 反思 】

在鷹爪行動失敗後,從過於複雜的作戰計划到糟糕的直升機維護、從有缺陷的指揮結構到飛行員缺乏培訓,美軍的各個方面都遭到了猛烈批評,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不期而遇的沙塵暴和缺乏備用直升機。但美軍在這兩方面都有很現實的困難:美國無法向伊朗內陸沙漠地區派出氣象專家對沙塵暴進行預測或告警;「尼米茲」號的機庫無法攜帶更多的RH-53D,也無法在飛行甲板上露天停放,以防被蘇聯偵察衛星發覺並向伊朗報信。

退役海軍作戰部長詹姆斯·霍洛威上將代表參聯會主持了對鷹爪行動失敗原因的官方調查。他提交的營救任務報告列舉了任務規劃、指揮控制、跨軍種協作等共23個方面的缺陷,其中最重要的幾點是:規劃職能的過度劃分限制了專家的參與;缺乏其他專家對作戰計划進行全面審查;不同軍種間的信息交流極其有限;以及沒有對行動進行一次全面的預演。

換而言之,對安全方面的過分關注有效地將那些有可能發現問題所在的專家排除在任務規劃團隊之外。從最好的角度看這次行動充其量也就是一次冒險,但未能使用所有可用資源註定將導致失敗。有更多的選項未被充分考慮,營救行動本不應該被批准實施。美軍四個軍種都對動武的政治壓力提出過疑問,軍方預計展開行動後雙方都會承受很大傷亡,美方可能會損失30名突擊部隊和15名人質,伊朗方面更是數以百計。

霍洛威團隊也同意雖然行動中有很多非常冒險的因素,比如情報、燃料、天氣、當地交通,但是這些情況基本可控,沃特領導的特遣隊相當完美地規劃並執行了營救行動。參聯會最後的結論是:「運氣不佳」 - 或者說一個普通的意外導致了行動的失敗。

報告迴避了一個最大的管理問題,就是指揮行動的特遣隊司令位於埃及,又必須接受來自華盛頓政治領導層的直接監控甚至指示。當現場指揮官決定中止行動時必須得到卡特總統的批准,而這時布熱津斯基又提出能否只依靠5架直升機完成任務,這個問題通過沃特少將傳遞給貝克維斯上校,政治層面對作戰決策的直接干涉與統一指揮原則產生了衝突。

鷹爪行動最大的成果就是促使美軍在1987年4月16日成立特種作戰司令部,統一指揮各軍種下屬的特戰部隊,協調特種作戰的規劃和聯合訓練,從根本上解決鷹爪行動中暴露出的各種問題。

另外陸軍嚴重缺乏能夠進行夜間低空高速飛行的直升機飛行員,為此在1990年5月將第160航空營升格為著名的第160特種作戰航空團,為海豹部隊、三角洲部隊等精英特戰單位提供機密的運輸和攻擊支援。

即使在41年後的今天,鷹爪行動的經驗教訓對世界各國的特種作戰行動仍有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能實現這種橫跨2千多公裏海空、協調各軍種聯合行動的軍隊也是鳳毛麟角。

如果當時美軍擁有CV-22「魚鷹」傾轉翼機,可以從「尼米茲」號直飛「沙漠二號」機場並返回,取消前後2個起降場,將行動時間壓縮77%,減少行動複雜程度,提高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