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諺語:「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節軍事諸葛亮,後世軍事劉伯溫。」
說起劉伯溫,多數人的腦海中出現的第一個成語,恐怕就是「神機妙算」。中國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曾這樣評價劉伯溫:「時勢造英雄,帷幄奇謀,功冠有明一代。」
乞丐皇帝朱元璋能夠建立國祚二百餘年的大明王朝,神機妙算的劉伯溫功不可沒。
正如《明史》所言:「太祖取士誠,北伐中原,遂成帝業,略如基謀。」
朱元璋滅陳友諒、收張士誠、定中原,劉伯溫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視,他的神機妙算屢次替朱元璋佔得先機,擊敗強敵。
劉伯溫答應做朱元璋謀臣後,他就替朱元璋制定了「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的計策,奠定了後來朱元璋勢力的戰略方針,也正是這個戰略,使朱元璋這個乞丐出身的農民起義軍領袖在後來擊潰群雄,建立了國祚二百餘年的大明王朝……
劉伯溫不僅在生前神機妙算,臨終前的神機妙算依然令人嘆為觀止。
據明南京兵部尚書張時徹撰寫的劉誠意伯劉公神道碑銘記載,他在臨終前留給家人一則遺言,其中四字遺言在百年後竟神奇般一字不差地應驗了。
劉伯溫在臨終前對家人到底說了些什麼?他的預言又是如何應驗的呢?
亂世英才,壯志難酬
劉伯溫出生於青田(今浙江文成縣)一個官宦世家,發跡於北宋,世代在兩宋為官:
七世祖劉延慶,北宋末年累官至鎮海軍節度使,跟童貫打過方臘,靖康之變時為國捐軀;
六世祖劉光世,南宋初年累官至太師,封楊國公,寧宗朝追封鄜王,與蘄王韓世忠、循王張俊、鄂王岳飛、和王楊沂中、涪王吳玠、信王吳璘合稱南宋七王,列七王之首;
曾祖劉濠,南宋末年累官至翰林掌書(掌文書印信),曾智救反元義士林融;
祖父劉庭魂,元朝太學上舍(官辦最高學府的學生,上舍就是太學學生中成績最好的);
父親劉熗,官任遂昌教諭(負責教育遂昌縣生員)。
劉伯溫作為官宦世家出身的世家子弟,從小接受遠超絕大多數人的教育,加之優秀的讀書基因,他自小就被鄉親稱為「神童」。
他也的確擔得起「神童」二字,12歲考上秀才,17歲考中舉人,23歲中進士,在還有大把五六十歲老童生掙扎在縣試的科舉時代,劉伯溫能在23歲中進士可見其才能之卓越,非比尋常。
然而,生活在元朝末年,又是少數民族統治的王朝,劉伯溫的才能註定得不到任何施展的機會,若不是沒有後來的紅巾軍起義,恐怕等待劉伯溫的只有泯然眾人矣。
劉伯溫第一次參加會試便一舉考中進士後,以元朝科舉舊例,應該會立即被授予官職,雖然只是小官(《元史》記載,元朝進士榜分左右兩榜,漢人進士和南人進士列左榜,蒙古進士和色目進士列右榜,左榜進士「減一等注授」,右榜進士「加一等注授」,簡而言之就是漢人和南人進士只能做小官,蒙古和色目人進士中進士後能做大官),可好歹也有官做。
但是,劉伯溫卻沒有授予任何官職,他足足被閑置在家三年。在這三年間,劉伯溫有志不能伸,只能將滿腔的抱負寄情于山水之間,以飲酒賦詩自娛自樂。
三年後,26歲的劉伯溫終於等到了元廷的徵召,成為正八品江西高安縣丞。
這時的劉伯溫沒有啥異心,一心就想將自己平生所學全部回饋給元廷,用自己的才智將走向末路的元廷拉回來,當然以劉伯溫的才智,及後來輔佐朱元璋時的表現,他的確有力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能力,前提是元廷完全信任於他並對其委以重任。
上任伊始,劉伯溫發現高安一些豪紳地主勾結貪官污吏,魚肉百姓,奪人妻女,惡貫滿盈。
他明察暗訪,掌握真憑實據後,迅速將幾個惹得百姓怨聲載道,臭名昭著的豪紳地主予以嚴懲。在任期間,劉伯溫懲治貪腐、重振道德、懲惡揚善、移風易俗的雷厲風行,使高安縣的貪官污吏和豪紳地主聞風喪膽,也使高安縣百姓生活狀態大為改善。
懲治豪紳地主的同時,劉伯溫也不忘整治貪官污吏。
俗話說得好,重症當下猛葯,對一些貪贓枉法、品德低劣的官吏,劉伯溫強硬對之,絕不因什麼同僚之情就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在其任上,他對縣衙門的官吏進行集中整治,很快就拔掉了幾個官商勾結、狼狽為奸的縣衙要員。
劉伯溫的清正廉潔、剛正不阿,讓他贏得了高安縣百姓的一致讚譽,時人稱之為劉青天。
然而,在這個昏君當道,貪官遍地的元朝末年,剛正不阿的劉伯溫註定是得不到重用的,貪官與清官從古至今都是敵對關係,斷沒有和解可能,那些比他官職大的貪官是不會讓他有機會踩到自己的頭上,只會千方百計趕他下台,讓他永無出人頭地的機會。
為官五年,劉伯溫官職始終原地踏步,雖然以剛正不阿、清正廉潔的官聲贏得了百姓們的愛戴,卻也同時得罪了一大批貪贓枉法的貪官污吏。元朝末年,連皇帝都是昏君,滿朝文武絕大多數都是貪官,如此劉伯溫的結局可想而知——辭官歸隱。
被迫辭官,這對一心想用自己的才能挽救元朝的劉伯溫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劉伯溫第一次體會到了元朝官場的黑暗,不過這次打擊沒有徹底擊潰劉伯溫想要報效元朝的心,心中對元朝仍抱有希望,仍想走進元朝高層,復興元朝。
至正三年(1343年),元廷再次徵召劉伯溫入朝為官,劉伯溫沒有拒絕,出任江浙儒副提舉。元時,元廷於各處行省設儒學提舉司,類似於現在的省教育廳,提舉司設從五品提舉一人,從七品副提舉一人,正副提舉共同掌管轄地學校的祭祀、教育諸事。
再次入朝為官,劉伯溫仍沒有改掉之前剛正不阿的性格,看到官場腐敗、不作為的現象,他仍會站出來斥責。
若是放在明君在朝、政治清明的時期,劉伯溫必然官運亨通,朝中無人不欽佩,絕對能成為朝中清流領袖,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劉伯溫在洪武時期就成為了朱元璋用來監督百官、整肅朝堂的御史中丞,以其清正廉潔、剛正不阿成為朝中清流領袖。
可惜的是,此刻的劉伯溫沒有身在明朝,而是在元朝末年。
元朝末年的政治土壤是腐敗的,只有貪官污吏才能生存,沒有一塊土壤是清官能夠生存的。在任僅僅一年,劉伯溫就因議論御史失職之事,開罪御史的大靠山,不得不再次辭官歸隱。
歸隱後,劉伯溫接受好友歐陽蘇的邀請,與歐陽蘇一同來到丹徒(今江蘇丹徒區)隱居,以教授村中子弟讀書來維持生活。
期間,他閑時與好友飲酒作賦,遊山玩水,雖然壯志未酬,但日子過得也算是舒心。
就在劉伯溫享受着閑雲野鶴的舒心生活時,元朝的天下突遭巨變,迎來了終結的倒計時。
至正八年(1348年),台州黃岩人方國珍在台州起兵反元,拉開了天下反元的大幕。
方國珍起兵後,其部敘述佔領了台州、溫州、慶元(今寧波)等重鎮,元廷震動。
面對農民起義軍的來勢洶洶,江浙行省官員束手無策,無可奈何下只得再次將素有「江南第一號人才」之稱的劉伯溫召回。
屢遭打擊的劉伯溫仍沒有死心,再次接受元廷的徵召,就任江浙省元帥府都事,類似於今天的省軍區參謀長,負責幫助當地平定浙東一帶的盜賊,尤其是方國珍。
劉伯溫到任後,獻計築城抵禦,方國珍無往不利的勢頭果然受阻,兵敗城下。
元軍大勝後,一心不想打仗只想安穩的元廷急於招安方國珍,讓他帶兵去打其他的起義軍。
這時,劉伯溫站出來堅決反對,他認為方國珍是第一個起兵反元的人,絕對不能招安他,否則天下有異心之人必定全部揭竿而起,應乘勝一舉將方國珍剿滅,告訴天下人膽敢反元且執迷不悟者只有死路一條,只有天下人害怕,叛亂才能徹底平息,元朝才能贏得喘息之機。
劉伯溫這條計策不可謂不毒,如果作為反元第一人的方國珍被剿滅,天下起義軍必定震動,如此元朝至少也能再苟延殘喘一陣。
然而,元朝的亡國是註定的,昏君在朝,朝臣昏庸,他們不在乎元朝是否亡國,只在乎自己手上有沒有錢,在他們的眼裡,中原本來就不是他們蒙古人的,中原人的死活更是與他們無關,中原丟了,大不了回蒙古,那裡才是他們的地盤。
劉伯溫的確很有才能,如果元廷真的能下定決心重用他,或許元朝國祚至少能延續幾十年,然而元廷終究是無心治理中原。
方國珍得知劉伯溫的毒計後,他當即就明白自己的處境有多兇險,一旦元廷採納劉伯溫的意見,他絕對敵不過元軍的全面進攻,到那時候等待他的只有滅亡。
為了改變自己的處境,方國珍讓人帶着重金意欲賄賂劉伯溫,想讓他改變觀點,為他接受招安說點好話,但劉伯溫豈能不知方國珍的真實想法,又豈不知如果不剿滅他,必然後患無窮,所以拒不接受方國珍的賄賂。
見劉伯溫這邊不行,方國珍索性就讓帶着重金前往京城,賄賂當朝重臣。那位重臣接受賄賂後,一面授方國珍官職,一面斥責劉伯溫霸道並停了他的職務。
然而,讓元廷沒有想到的是,方國珍接受招安不久,得到喘息之機後,他再次起兵反元,元廷猝不及防下又接連丟掉幾大重鎮。
此時,元廷總算是明白劉伯溫的良苦用心,當即又重新起用他負責剿匪之事,劉伯溫雖被重新起用,可是元廷仍不信任他,只是讓他出謀劃策卻不打算給他兵權。
此情此景,讓劉伯溫徹底對元朝死心,辭官再不復出,直到朱元璋請人相邀,才再次出山。
再度出山,大展宏圖
劉伯溫再度出山並加入朱元璋陣營,一半是請去的,一半是被逼去的。
朱元璋對劉伯溫,早有耳聞。
他曾令部將胡大海(朱元璋建立大明後,追封越國公)強迫劉伯溫出山,將他帶到金陵,無奈劉伯溫打死都不願意留在南京為朱元璋效力,朱元璋當時正在與陳友諒、張士誠等諸雄爭奪天下,貿然殺掉劉伯溫對他沒任何好處,只能是放他歸去。
不過,劉伯溫這樣的經緯之才朱元璋始終是不願放棄的,不久朱元璋再次派麾下謀臣孫炎邀劉伯溫出山。
孫炎此人在歷史上名不見經傳,可那是因為他早亡,若是活到朱元璋開國,那也是能在史書上留下濃墨一筆的人物。
當時朱元璋麾下有許多重要謀臣都是孫炎替其招攬來,除了劉伯溫,還有章溢、葉琛等人。
史書記載,孫炎「談辯風生,口若懸河,雅負經濟」,什麼意思呢?簡單一句話就是善於雄辯,沒多少人說得過他。
在孫炎的「巧舌如簧」下,加之朱元璋勢力實力蒸蒸日上,且當時那個群雄割據的年代他也必須做出選擇,劉伯溫最終被勸服,答應出山助朱元璋完雄圖霸業。
劉伯溫初見朱元璋,即向朱元璋陳述了時務十八策,為後來朱元璋定都南京建立大明王朝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十八策的主要內容是先滅陳(友諒)再滅張(士誠)後滅方(國珍)、屯兵自養、勿過度擾民、嚴肅軍紀、招賢納士等。
初次見面,劉伯溫就給朱元璋規劃好了今後的爭霸之路該如何做,且句句是金玉良言,由此朱元璋與劉伯溫初見,即將其倚為自己的心腹。
之後,朱元璋又與劉伯溫進行了一次非常重要的談話,後人稱之為元末的「隆中對」。
朱元璋問劉伯溫該如何對付天下群雄,劉伯溫向朱元璋進言:
「張士誠不過是自保而已,不足為慮。陳友諒篡奪紅巾軍領導權,名號不正,但他佔據了富饒之地,又對我們虎視眈眈,是我們最大的敵人,因此應該首先消滅他。一旦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頃刻間就可滅之。陳友諒、張士誠滅掉後,即可揮師北上,一統天下。」
朱元璋日後的爭霸之路就是按此計策來的,且最後也走通了,由此可見劉伯溫的功績之大。
朱元璋開國的路上,劉伯溫擔任的就是軍師的角色。
劉伯溫每獻一計便成一事,深得朱元璋的敬重。
當時,每逢軍國大事,或是猶豫不決之事,朱元璋必定會請來劉伯溫商討,語氣真摯地說道:「先生有至計,勿惜盡言。」
朱元璋敬重劉伯溫到什麼程度?他從來不叫劉伯溫的名字,而是尊敬地稱他為「老先生」,完全就是把他當作自己的老師來看待和對待。
劉伯溫也沒有辜負朱元璋的敬重,他的存在促成了朱元璋的皇帝夢。
治國安邦,名垂青史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在北伐大都推翻元朝的凱歌聲中,宣布了大明的建立。
為了大明王朝的建立,劉伯溫可是殫精竭慮、煞費苦心,做出了好幾件載入史冊的大事:
一是替大明王朝選定金陵為首都,並興建新都;二是提議朱元璋定「大明」為新王朝的國號;三是新王朝最初的法律由他提議並參與制定的,這部法律就是後來《大明律》的雛形;四是主持制定了明朝的軍事制度——衛所制;五是設計了科舉考試製度——八股取士。
無論是新都的選擇,國號的確定,還是律法、兵制、科舉制的制定,劉伯溫在其中都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可以這麼說,大明王朝的底子,有一半是劉伯溫砌起來的,而這樁樁件件無一例外都在證明着一件事——劉伯溫有着「治世之能臣」的傑出才能。
這些功績,也讓劉伯溫名垂青史,只要提到明朝開國史,必定離不開劉伯溫這個人。
然而,就是這麼一位對朱元璋而言功勞巨大的開國功臣,開國後他得到的回報卻遠比同時期,甚至是晚他投奔朱元璋的功臣來得少。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群臣,劉伯溫僅僅只是被授予伯爵之位,在他之上還有公侯二爵,且他既無鐵券也無世襲。
要知道,當時群臣可是將他與李善長並列,李善長可是開國第一公爵,可劉伯溫最後卻只得了一個小小的伯爵。
劉伯溫為什麼會在建國後被朱元璋輕視?
其中原因很多,一時半會也說不清楚,簡單地說就是朱元璋是一個極度以自我為中心的皇帝,自尊心也特彆強且猜忌心也很強。
劉伯溫幫朱元璋奪得天下是不假,可是他的性格太直,只要認為是錯的,即使是朱元璋提出的,他也會站出來說上幾句,比如朱元璋想要在老家鳳陽建都,其他人都還沒說什麼,劉伯溫就站出來說你老家不適合當都城。
再比如李善長退休後,朱元璋想要再找一個人當宰相,當時朱元璋心中已有幾個人選,只是猶豫到底選誰,他便找來劉伯溫商量,劉伯溫聽了朱元璋說的幾個人後,他一個都看不上,又另外提出了幾個人給朱元璋選。
當然,劉伯溫也是個聰明人,自從被授予伯爵之位後,他就明白朱元璋對自己已經很不滿了,如果再不走,自己離死不遠,於是乎洪武四年(1371年),劉伯溫辭官還鄉。
從此,他潛心修學,閉門不出,安心歸隱。
臨終遺言,神奇應驗
洪武八年(1375年)5月,劉伯溫病危。
據《皇明文征·卷六十九》記載,劉伯溫留下遺言:「九世方興。」
意思是他死後,劉家不久就會家道中落,直到九世孫那代才會再次興起。
歷史證明,劉伯溫的預言沒有錯,百年後果真應驗。
1392年,劉伯溫孫劉廌因事被朱元璋削爵戍邊,自此劉家誠意伯之爵不在。
1402年,朱棣登基為帝,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登基後,愛惜劉伯溫次子劉璟的才情,詔其入京為官。劉璟不從,朱棣下旨將他捉拿到京,勸其效力,劉璟誓死不從,直言:「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個『篡』字。」不久,劉璟在獄中用髮辮自縊,年52歲,從此劉家中落。
時間轉瞬即逝,轉眼來到百年後的嘉靖朝,此時劉家已經傳到了九世孫。
九世孫劉瑜因有功於朝廷,嘉靖下旨其襲爵誠意伯,並世襲,如此正如劉伯溫遺言所說,劉家在九世孫劉瑜這代迎來了中興。
後人有謁劉伯溫墓詩:「卧龍名大終黃土」。
大意是再神機妙算的謀臣,終究也逃不過黃土一抔的命運。
然而,與尋常人化為一抔黃土後默默聞名不同的是,劉伯溫還在這世間留下了曠世奇功、詩文美名和數不盡的神話傳說,供後人品味。
參考文獻:
[1]熊召政.看盡西風木槿花——記老先生劉伯溫(上)
[2]熊召政.看盡西風木槿花——記老先生劉伯溫(下)
[3]權瑾.劉伯溫的智與不智
[4]蔡建軍.劉伯溫_智勇雙全為社稷
[5]周禮.劉伯溫:該出手時才出手
[6]彭勇.神機軍師劉伯溫沒算出晚景凄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