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兵學與戰法
1.兵書和兵學發展概況
中國兵學自先秦秦漢時期出現百家爭鳴,人人議兵的興盛局面之後,沉寂了相當長一段時間。據統計,先秦秦漢時期有存世兵書103部,存目兵書147部,而在三國兩晉南北朝這段時間裏,存世兵書僅有88部,存目兵書87部。其中受到兵學界重視的僅有《三略》、《曹注孫子》等寥寥幾部。進入唐宋時代,情形就大不同了。據統計,隋唐五代有存世兵書50部,存目兵書166部;宋代有存世兵書229部,存目兵書352部,在數量上遠遠超過前者,質量上也大大提高。如《李衛公問對》、《衛公兵法》、《太白陰經》、《武經總要》、《守城錄》等書都在中國兵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唐宋時代,兵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唐宋以前的兵書主要是私人著述,理論傳授也以設帳授徒的方式進行。唐、宋王朝建立以後,都比較重視兵學的發展,唐太宗李世民曾與兵學家李靖長期研討兵學問題,留下了著名的兵書《李衛公問對》。宋朝皇帝也很注意用兵書來提高將帥們的指揮藝術,著名的《武經總要》、《武經七書》都是奉聖旨由官方出面編修而成的。唐、宋時期專門培養軍官所設立的武學、武舉,也對兵學理論的發展和傳播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唐宋時代,文人論兵的現象日益普遍。從先秦秦漢至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撰寫兵書主要是統兵將帥們的事。自唐宋以來,越來越多的文人士大夫登上兵學講壇。例如一生未直接領兵作戰的唐代兵學家李荃,兵學著作甚豐;著《長短經》的越蕤,也是未上過沙場的平民百姓。宋代不僅有許多一生從事兵書注釋校勘的武學博士,更有以陳傅良、葉適為代表的注重兵學研究的永嘉學派,有蘇軾、陳亮、辛棄疾等念念不忘研討兵學的一代文豪。他們在兵學典籍的校刊、注釋、解說方面貢獻極大,對戰爭性質、建軍治軍和戰略問題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在推動唐宋兵學的發展方面功不可沒。
兵書是兵學的主要載體。其數量種類的多寡是兵學發展與否的重要標誌。唐宋時代的兵書種類繁多,大體上可分為著、疏、輯、譯4大類。
一類是著述兵書。如綜合性兵書《李衛公問對》、《太白陰經》、《虎鈐經》等;專門論述城邑防禦的《守城錄》;專門論述邊防守備和兵要地理的《靖邊備要》、《邊防龜鑒》;專門論述謀略戰法的《百戰奇法》;專門論述兵制的《歷代兵制》;專門論述軍事人物的《何博士備論》、《中興十論》、《百將傳》等。許多著述樣式是前代所沒有的。
二是註疏兵書。兵書註疏始於漢代,在唐宋時代進入第一個高峰期。
唐代先後有李荃、賈林、杜牧、陳皞、孫鎬等人為《孫子》作注;宋代註解《孫子》的更多達10餘家,其中成就較大者有《梅聖俞注孫子》、《張預注孫子》、鄭友賢《孫子十家注遺說》等。其他注釋《素書》、《三略》、《司馬穰苴兵法》、《尉繚子》、《管子》、《陰符經》的也很多。宋代兵書註疏的最顯著特點,是人們已不再滿足於零散的單部兵書注釋,而要對古代兵學的經典之作進行全面的研究和整理,或將前人兵書注釋的成果彙集起來。其明顯標誌便是《十一家注孫子》和《施氏七書講義》。前者幾乎彙集了唐宋及以前歷代重要《孫子》注家言論,有較高的理論價值。後者將官方頒佈的《武經七書》作系統地註疏講解,也開了後世以標題講章的方式疏解兵書之先河。
三是彙輯兵書。彙輯軍事史料的做法始於唐代。杜佑編纂《通典》一書時,曾分門別類編入大量的兵學史料。宋代出現了較完整意義上的彙輯類兵書,如分門別類輯錄前代兵學內容和軍事資料的《武經總要》,完整彙輯古代經典兵學著作的《武經七書》等。
四是翻譯兵書。唐宋時代,中原與邊疆各民族軍事文化融合日益密切,其中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將古代兵書譯介給邊疆民族。遼初東丹王耶律倍曾譯有《陰符經》,金代則有女真文《孫子兵法》、《三略》、《六韜》等書問世,西夏刊有西夏文《六韜》、《三略》、《孫子兵法三注》等書。如此大規模地翻譯介紹兵書,在中國兵學史上還是第一次。它對中原軍事文化在東方的廣泛傳播,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
2.軍隊建設思想
唐代前中期主要實行府兵制,與這種制度相適應,唐朝統治者和兵學家們把建軍治軍的重點放在加強平時的軍事訓練和選將任將上面。他們明確規定,擔負作戰任務的士兵要專門施以訓練,"用整兵威",不得讓他們承擔繁重的雜役勞動。治理軍隊要貫徹刑賞制度,"賞無私功,刑無私罪"。揀選將領要選拔智勇兼備的"通才",同時也不忽視具有某種專長的"偏才"。考察將帥要全面,要先察後任,做到"不以一惡忘其善,勿以小瑕掩其功"。鑒於唐前期主要是對突厥軍隊實行戰略進攻,唐朝統治者特別注重騎兵部隊的建設。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曾組建起強大的騎兵集團,深入草原大漠腹地追擊,終於使突厥全軍崩潰。
宋朝統治者為了防止唐中葉至五代時期出現的藩鎮割據,大權旁落的歷史重演,力主兵權高度集中,以軍事行政權歸樞密院,軍事指揮權歸"三司"、三帥",互相制約,集權於皇帝。宋朝以募兵制為主,其宗旨是在災區大量招兵,以達到"凶年飢歲,有叛民而無叛兵,不幸樂歲變生,有叛兵而無叛民"的目的。中央集權和大量招兵固然有防止武夫擁兵割據和緩解社會矛盾的有利方面,也給軍隊帶來兵將分離、兵員素質低、教育訓練差等種種弊端。為此,宋代兵學家有針對性地提出:"師不必眾也,而效命者克;士無皆勇也,而致死者勝。"對弊病叢生的募兵制也主張加以改革,仿唐府兵制,使兵農合一,寓兵於農。
邊疆民族如契丹、女真、党項等建立武裝力量之初,尚處在由軍事民主制向奴隸制社會轉變的過程中,其統兵思想也由"興兵合議"向中央集權方向轉變。但他們處在生機勃勃的上升時期,在選將任官上通常都可以做到任人唯才,在治軍方面也繼續發揚昔日嚴格治軍的優良傳統,例如金軍"隊伍之法,什、伍、百皆有長。伍長擊柝,什長執旗,百長挾鼓,千長則旗幟、金鼓悉備。伍長戰死,四人皆斬。什長戰死,伍長皆斬。百長戰死,什長皆斬。負戰士之屍以歸者,則得其家貲之半。"正是倚仗着如此酷烈的軍紀,他們"騎者騎,步者步,回顧者斬,所以每戰必勝也"。
3.戰略戰術思想
唐宋時代的戰略思想大體可分為3種類型:
一是積極防禦戰略。以唐朝為代表的積極防禦戰略強調爭奪戰爭主動權,平時要在邊疆"守要害,塹蹊隧,壘軍營,謹禁防,明斥候",做好充分的戰爭準備;另一方面,對邊疆各民族推行和親、團結、德化的政策,做到"理人必以文德,防邊必以武威",二者都不偏廢。對待其游牧貴族勢力的軍事入侵,採取以攻為守的策略,對其主力實行致命打擊,以求長久安定。唐太宗時,即是奉行這種積極防禦戰略,次第平定了東突厥、吐谷渾、高昌等部族,統一了西北邊疆。
二是"專力而守","以戰求和"的消極防禦戰略。宋朝是實施這一戰略的主要代表。宋朝統治者建立政權後,對北方邊疆各民族懷有深深的恐懼心理。他們不敢對契丹、党項採取積極的軍事行動,而往往採取築寨堅守,等待別人進攻的消極態度。宋代防禦戰略中也有些值得肯定的地方。如在宋元戰爭中依靠江河湖泊、崇山峻岭、高城深池實施的大規模防禦戰略,具有各防禦要點之間相互支援,憑藉大邑巨城長期堅守,陸戰與水戰有力配合等特點,成功地抗擊了蒙古大軍的多年進攻。
三是契丹、党項、女真等北方邊疆民族所奉行的積極進攻戰略。這些游牧民族在與宋王朝的戰爭中,大都善於發揮自身騎兵行動迅速的優勢,或遠道增援,或長途奔襲,總能在戰場上適時集結起強大的重兵集團,打擊以步兵為主,行動不便的宋軍。
契丹、党項和女真在建立政權以後,逐漸開始採用築牆置戊的防禦方針,這與他們逐漸由游牧業經濟向農耕經濟轉化的趨勢是相適應的。
但在對付外來強敵時,除西夏軍隊採取憑牆固守的方針外,遼金兩軍大都對其主要作戰對象過於輕視,不是利用自身的城壘工事和擅長的城守戰法消耗敵人有生力量,而是貿然發動進攻,寄希望於一兩次野外會戰就全殲敵軍。後來的歷史表明,這種戰略設想是完全錯誤的,最終要帶來國破家亡的結局。
在戰術思想上,唐宋時代也有很大發展。
對於野戰,唐代名將李靖在古代陣法的基礎上,結合唐軍的七軍編製,創造了"七軍六花陣"(其中有方陣、圓陣、雁行、直陣等戰鬥隊形)。李靖所採用的最基本戰鬥隊形是錐形之陣(楔形隊形),它便於突破、分割敵人陣勢。還有一種是由弩手、弓手和戰鋒隊相間豎排的豎陣(縱隊戰術),用它將兵力直接投入戰鬥,比橫隊更易於保持自身的隊形,因此更容易指揮。
宋軍野戰戰術中較有特色的是抗擊騎兵集團進攻的內容。如宋金戰爭中發明的疊陣,即以持不同兵器的步兵多層配置,以騎兵居於側後。
當敵軍進攻時,陣中弓弩手輪番發射,連續打退敵軍的反覆進攻,乘其退卻,派騎兵追擊。還有一種以分隊制騎兵的戰法,即利用西北地區溝壑縱橫,不利於騎兵展開和集團衝擊的特點,控制要隘,分別派遣部隊從不同方向,靈活機動地襲擾敵人騎兵,迫使其四處分兵,接應不暇,然後伺機反擊,消滅敵人騎兵。
契丹、女真和党項民族素以弓馬見長,其野戰戰術主要是指騎兵戰術,以楔形陣的正面衝擊和兩翼包抄戰術最為常見。後者又稱為"三生陣",即"布圍圓陣當鋒,次張兩翼,左右夾攻"。為了抵禦宋軍弓弩手的射擊,女真、党項軍隊通常把重甲騎兵放在最前面,"遇戰則先出鐵騎突陣,陣亂則衝擊之;步兵挾騎以進",用來對付步兵集團還是頗見成效的。
對於城塞攻防,宋代戰術水平較高。宋軍將築城修壘,以步兵守長垣視為抵禦敵人騎兵衝擊的良策。為此,宋朝將領和兵學家強調要建立重城重壕的防禦體系,擴大防禦縱深,以利於守軍相互支援,與敵逐城爭奪,長期堅守;強調要有效使用拋石機,殺傷敵軍攻城力量;強調不可閉門死守,要"守中有攻",多設暗門、突門,以便多路出擊,主動消滅敵人。
4.蒙古民族兵學與戰法
蒙古民族在中世紀馳騁亞歐、威震世界,取得了輝煌的軍事勝利。但由於他們的本民族文字產生較晚,文化不夠發達,其統兵將帥多年的戰爭實踐經驗也很少被總結歸納,著成兵學專著傳之後世。
(1)兵學著述概況
據史料記載,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後,曾頒佈了許多稱之為"札撒"的法令,內容涉及軍官職責、作戰方法及戰場紀律等。歷代蒙古君王出征作戰之前,總要閱讀札撒大典,按其規定行事。蒙古將領也有自著兵書的。據說清時趙勇王成袞札布曾珍藏有蒙古名將木華黎所著兵法,時時閱讀,故諳熟用兵之道。不過,今天人們據以了解蒙古兵學的資料,主要還是《蒙古秘史》、《聖武親征錄》、《元史》、《金史》、《蒙韃備錄》、《黑韃事略》、《世界征服者史》等史書。元朝的《兵機便覽》、《剿寇陣書》等兵書著作今天大部分散失,僅存目錄而已。
(2)軍隊建設思想
成吉思汗起兵之初,即要建設一支聽命於他的強大武裝。他十分重視怯薛軍(護衛)的建設,將其擴充至萬人,用以維護自己的權威,鎮壓反叛的部落。針對當時有的部落分崩離析,終至敗亡的慘痛教訓,他向部下灌輸忠汗思想,讓族人、將士、奴隸對他保持絕對忠誠。對不忠者或賣主求榮者要予以處罰甚至殺掉。揀選將領,把忠誠放在第一位,同時也很注意量才使用。他將部下分成幾種類型:勇猛耐勞,但不知士卒饑渴疲勞者,不可以為將;活潑矯捷者可使之看守輜重;愚鈍者則付之以鞭,看守牲畜。只有智勇兼備,遇事同部屬商量,知己之疲,知己之饑渴而後推之於人者,才可以付之以方面重任。
在治軍方面,他強調絕對服從,令行禁止,有功則賞,有過則罰,雖宗親宿將,也不例外。同時他也很關心士卒疾苦,"衣人以己衣,乘人以己馬",在軍政大事的決策上,每每與族人、部屬商議而定,擇善而從,因此受到將士們的齊心擁戴。
忽必烈在建立元朝後,一方面繼承了成吉思汗思想好的內容,另一方面也根據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提出一系列新的觀點。如,他從儒家思想出發,反對一味屠戮掠奪,主張"得其地亦得其民",推行鎮戍屯田制度,且耕且戰。進一步強化中央集權的軍隊領導體制,倡議並建立了樞密院、行樞密院統領全國軍隊。在軍兵種建設上,改變了以往偏重騎兵的思想傾向,增設炮軍、水軍,迅速改變了蒙古軍隊攻城乏術,水戰不習的狀況。
(3)戰略戰術思想
蒙軍將帥十分注意發揮自身騎兵集團的優勢,在戰略上主張實行大縱深迂迴包抄,遠程奔襲,速進速退的方針,力圖以野外會戰的方式消滅敵國的有生力量。成吉思汗在亞歐大陸上幾次殲滅作戰以及"假道滅金",遠攻四川等較大的戰略行動,都是充分發揮騎兵戰略集團優勢的典型例子。
蒙軍戰法比較豐富。在野戰方面,有三五成群,四面圍裹的"鴉兵撒星"戰法;有反覆衝擊一點,力求使敵全陣潰敗的"更迭馳突"戰法;有面對優勢敵人,派騎兵繞陣襲擾,直到其疲憊不堪方實施攻擊的"疲敵"戰法;有示敗佯退,誘敵進入埋伏圈的"誘伏"戰法;也有舍卻正面,派主力迂迴包抄的作戰方法等。在攻城方面,則採取鎖城迫降、晝夜穴城、拋石(火)攻擊,乃至引水灌城等多種方法,在對中亞和歐洲各國的戰爭中,堪稱所向披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身處火器時代前夜的蒙古軍隊已經有意識地創造火器戰術了。他們曾將火炮野戰、攻城和守城的基本方法帶到了阿拉伯人那裡,並通過阿拉伯人傳到歐洲各國。在中國,火銃使用的原始戰術已露出萌芽。1364年,元軍在大都設防,"糾集丁壯苗軍,火銃什伍相聯"。這段文字雖然對火銃的編組和運用說得不太詳細,但它與後來盛行的火器輪番轟擊戰法,連環進步法有某種淵源關係,則是毫無疑義的。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