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花仕女圖》顯示——唐朝女性流行刮眉毛盤假髮

《簪花仕女圖》原為單幅絹畫,後拼接而成(圖中虛線部分為接縫)

持蝶仕女

唐朝女性的眉型演變簡圖

唐朝女性化妝順序示意圖

唐朝女性妝容示意圖

唐朝女性髮式示意圖

體態豐腴的仕女

核心提示

她們高髻簪花、妝容富麗,她們輕紗曼妙、體態豐腴……連日來,代表中國工筆重彩人物畫最高水平的《簪花仕女圖》正在遼博展出,它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眼球。透過這幅充滿現實主義畫風的作品,我們能了解到唐代貴族女子的服裝、髮式、美妝等生活細節,更能深切感受到唐代社會生活開放的氣息,而女性的這一妝扮習俗影響至今。

《簪花仕女圖》:中國現實主義人物畫開端

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這幅《簪花仕女圖》,縱46厘米、橫180厘米,為中唐時期著名畫家周昉所畫。

唐代因為國力強盛,「公私倉廩俱豐實」(杜甫《憶昔二首》),人們普遍開始崇尚那種健康、豐腴的女性形象,因此唐代婦人多以肥艷富麗為美,故周昉筆下仕女都是妝容濃麗而又體態豐腴,其畫作「衣裳簡勁,彩色柔麗,以豐厚為體」,受當時宮廷、士大夫看重,被稱絕一時。

「又見大唐」書畫文物展策展人之一、省博物館學術研究部主任董寶厚向記者介紹,《簪花仕女圖》採取平鋪列繪的方式,描寫幾位衣着艷麗的貴族婦女春夏之交賞花遊園的情景。畫中工筆重彩描繪了6個婦人,包括簪花仕女5人,執扇女侍1人,分別展示了逗犬、拈花、戲鶴、撲蝶的畫面。點綴在人物中間的,有小狗兩隻,白鶴一隻。兩隻小狗是拂菻狗,即哈巴狗,唐朝時期由拂菻國(古稱大秦,即東羅馬帝國)傳入中國,是宮廷寵物。雖然她們生活閑適,以白鶴、小狗、蝴蝶取樂,有侍女持扇相從,但是透過外表神情,可以發現她們的精神生活卻不無寂寞空虛之感。

此圖沒有花園庭院的背景,6個婦人那高髻簪花、暈淡眉目,露胸披紗、豐頤厚體的風貌,反映出中唐仕女形象的時代特徵。幾位仕女,乍看近似,實際各有特點,服裝、體態、眉目、表情各不相同。右起第一人身着紅色長裙,頭插一枝盛放的牡丹花,左手執拂塵引逗小狗。對面立着的貴婦披淺色紗衫,紅色長裙上飾有團花。她右手輕提紗衫裙領子,似有不勝悶熱之感。

第三位是手執團扇的侍女。相比之下,她衣着和髮式並不突出,但神情安詳而深沉,與其他嬉遊者形成鮮明對比。接下來是一髮髻插荷花的貴族女子,右手拈紅花一枝,正凝神觀賞。第五位婦人體型較小,似正從遠處走來,脖頸上戴着較為少見的項圈。最後一位貴婦,髻插芍藥花。她右手舉着剛剛捉來的蝴蝶,於豐碩健美中,又顯出窈窕婀娜之姿。卷首與卷尾的仕女均作回首顧盼寵物的姿態,將通卷的人物活動收攏歸一,成為一個完整的畫卷。細看畫中人物的描法,以遊絲描為主,行筆輕細柔媚,勻力平和,在色彩的渲染下,成功展示出紗羅和肌膚的質感。

「唐代以前的繪畫內容,大多是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帝王將相、宗教人物,主題多為『明勸戒,著升沉』,即勸人斷惡從善、見賢思齊,提升精神修養,如《女史箴圖》《孝經圖》等。」董寶厚介紹,到了唐代開始,畫家已經把筆觸指向士族人物、現實生活,而不在乎其中是否蘊含道德意義。如《簪花仕女圖》,描寫的是唐代貴族婦女的日常生活;如《搗練圖》,描寫的是下層勞動婦女,這些能代表唐代現實主義風格的繪畫作品,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了解唐代社會生活情態,以及唐代社會流行風尚。因此,這一時期是中國現實主義人物畫表現風格的開端,表明唐代的社會政治比較開明,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才能夠流傳下來,《簪花仕女圖》也成為經典的唐代仕女畫標本型作品。

長卷:原是數幅屏風畫拼接而成

《簪花仕女圖卷》無題跋,在畫心左下角,鈐蓋着「紹興」紀年連珠印,證明此畫曾入藏南宋高宗趙構內府。畫後有賈似道的「悅生」葫蘆印,證明其曾為南宋晚期權相、書畫收藏家賈似道(號悅生)所有。但此畫卷北宋以前遞藏情況不明,元明之間收藏情況也沒有記錄、無法考證。從畫上的鑒藏印記來看,清初先後為收藏家梁清標、安岐收藏,後收入清內府。後被末代皇帝溥儀以賞溥傑為名,連同其他一些書畫經天津運往長春偽宮。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後,這批書畫被人民軍隊截獲,歸東北博物館即今遼寧省博物館收藏。

1972年,此畫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重新裝裱,拆裱時發現了一個令人震驚的秘密:此畫原來並非整幅,而是由數幅直絹拼接而成。據此有學者推測:此圖原為唐代離合屏風畫。

唐朝受外來胡風影響,有使用胡床的習慣,在胡床後面常放置一圈屏風進行裝飾和遮擋,離合屏風與普通屏風不同的是,單獨可成畫,不同的屏風還可以拼接組合在一起,形成另一種視覺效果。此離合屏風畫北宋之前被從屏風取下,將直幅畫作拼接剪裁、改成橫卷,且有補畫填筆,但仍然是現存少有的唐畫精品。

關於《簪花仕女圖》的創作時代,古書畫鑒定家楊仁愷曾進行過多年研究。他討論了唐代貞元年間服飾的變化,「短眉」「蛾眉」「八字眉」的形狀,唐代貞元年間婦女喜施「紅妝」做高髻,簪花與步搖的佩飾,西域猧子(哈巴狗)的飼養,牡丹花在長安地區的種植與流行,江淮地區的絲織品生產等諸多方面,證明《簪花仕女圖》反映的時代特徵恰恰是唐代德宗貞元年間的社會風氣。同時楊仁愷還從畫面的賦色技術、圖案繪製、花卉的畫法等方面印證了其觀點。

持唐代觀點的還有書畫鑒定家徐邦達。他認為「此圖筆法工細中帶拙樸,絹色質地氣息亦較古,確非宋以後之物」「從婦人的形象服飾方面來看,《簪》圖(即《簪花仕女圖》)應屬於中晚唐時人的作品,畫法自然生動,應是創作,而非摹本,那倒是無可懷疑的」。董寶厚介紹,近年來對《簪花仕女圖》的研究一直是學界熱點,對於該作是唐代作品基本達成一致認同。

此外,關於《簪花仕女圖》描繪的主題,一般認為是仕女出浴納涼、賞花遊園類內容,也有學者認為,此畫表現的是唐代宮廷中特有的宮女競美風俗,即由蝴蝶選擇落在誰身上,證明誰是最美的。畫中左首第一位仕女,手中拿着一隻蝴蝶,好似最美贏家。而蝶與花是唐玄宗時隨蝶所幸的隱喻,後因楊貴妃受到專寵,此事才作罷。

服飾:中唐女裝流行紗衣長裙搭披帛

在唐朝代,隨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外來的胡服胡帽、女著男裝等新穎的服飾紛紛出現,加上織品的發展,許多輕薄細柔的布料被開發出來。《簪花仕女圖》展現的就是當時最為流行的女裝款式——袒胸長裙、搭配大袖透紗外套,顯得女子更加亭亭玉立、富貴端莊。

細細端詳,圖中5位貴婦的服裝款式相同,都是內着袒胸長裙,裙腰高至胸部,用大帶繫結,正可謂「慢束羅裙半露胸」(唐代周濆《逢鄰女》);而外罩輕薄透體的紗質外套,薄如蟬翼,寬鬆大袖,腰間並無系掛,正可謂「綺羅纖縷見肌膚」(唐代歐陽炯《浣溪沙·落絮殘鶯半日天》)。以紗羅作女裝的衣料,是唐代服飾的一個特點,這種不着內衣,僅以輕紗蔽體的裝束,和當時社會的自由開放有着密切關係。據記者考證,這種袒胸樣式在古代服飾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風尚。從宋代開始,女服漸趨拘謹質樸,到明清時大都是高領護頸,絕難見到袒露之風。而圖中手持蒲扇的侍女,則身穿交領罩衫,腰間系寬腰帶,這是常見的宮廷侍女的穿着方式。

唐代婦女裙色多樣,尤以紅裙為時尚,因當時染紅裙的顏料主要是從石榴花中提取而成,因此紅裙還被稱為「石榴裙」。《簪花仕女圖》中,有三位女子穿的是石榴裙。唐詩中「紅裙妒殺石榴花」「窣破羅裙紅似火」,都是描寫當時女性流行穿紅裙的現象。

在唐代,女裝除了裙和衫,披帛也是基本要素,廣泛流行。披帛是唐代女子披在肩臂上的一條長巾,面料由輕柔細紗羅製成,與今天的圍巾相似,只是比圍巾長些,一般為兩米以上,上面還有各種彩繪、銀描等圖案裝飾,用時將它隨意搭在肩膀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走起路來隨風飄舞,輕盈嫵媚,宛若仙人。有學者認為,披帛可能是來源於波斯,這一時尚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唐末的馬縞在《中華古今注·女人披帛》中解釋:「古無其制,開元中,詔令二十七世婦及寶林御女良人等尋常宴參侍,令披畫披帛,至今然矣。」這句話說的是,在開元年間,唐玄宗頒下詔令:宮中二十七世婦和寶林、御女、良人在隨侍和參加後宮宴會時,都須身披綉有圖案的披帛。此後「上自宮掖,下至匹庶,遞相仿效,貴賤無別」(《舊唐書·輿服志》)。

頭飾:假髮支撐盤起奢華高大髮髻

隨着唐朝文化進入大發展、大融合,服飾文化也呈現出繁榮景象。記者查閱史料發現,唐代常用的髮髻有高髻、花髻、倭墜髻、墜馬髻等30多種,魏晉以來流行的各種髮式,幾乎都得到了創造性的繼承,有些髮式還明顯受到周邊少數民族的影響,如回鶻髻、烏蠻髻。

《簪花仕女圖》中女子的髮式有兩種,一種是5個女子梳的高大髮髻,它的梳妝方法是把長發反梳,分別向頭上反綰起來。額前的長髮反綰於頭頂上成立壁狀,左右兩側的長髮反綰附於前發的兩邊,後部的髮絲同樣向上反綰,與其他反綰的長髮會於頭頂,這樣就梳成了形式巍峨,幾乎超過面龐兩倍以上的高髻。

畫面中的另一種髮髻,是執扇侍女的髮髻,她的髮髻反梳為兩個十字形的髻鬟,髻上插着髮釵,中間束硃紅色緞帶,使兩個髻鬟緊緊拼在一起,成為高聳的花瓣式髻鬟。這樣的梳法,與唐代侍女常用的雙鬟式髮髻有所不同,當是這一時期的流行樣式。

董寶厚介紹,唐代婦女髮式花樣雖然多,但卻有着基本一致的特點,就是崇尚頂在頭頂的高大巍峨的髮髻。唐代元稹有詩曰:「髻鬟峨峨高一尺,門前立地看春風。」就是對這類髻鬟的寫照。唐代詩人李賀也有「金翹峨髻愁暮雲」詩句,形容當時髮髻的高度。

當然一般婦女的頭髮都無法達到這種高度,所以當時普遍使用假髮,除了採用毛髮編成假髮外,還在頭髮中加墊上木頭或紙張做的假髮墊等,把髮髻墊高,當時叫它義髻。新疆吐魯番唐墓中,就曾出土有木質和紙質的假髮髻。因此專家普遍認為,《簪花仕女圖》中所呈現出的女子高聳髮髻,一定是使用了這種義髻。

此外,在《簪花仕女圖》中仕女們的高聳雲鬟之上,從右起還依次簪有牡丹、繡球、荷花、海棠和芍藥花。因唐人看重牡丹,認為它是花中之王、富貴之花,因此富家之女都喜歡將牡丹花簪在髮髻上,顯示嫵媚與富麗。李白在《宮中行樂詞》中就有「山花插寶髻」之句。《簪花仕女圖》中描畫的這種髮飾,也反映了當時宮廷婦女浮華奢靡的審美風尚。

史記

SHIJI

唐朝女性盛行刮眉

在今天,女性化妝緊隨「國際潮流」,注重畫眼影、紋眉。中國古代,女性從不在眼睛周圍下功夫,人們重視的是雙眼上方那對眉毛。董寶厚介紹,在傳統觀念中,女性面龐上最性感的部分,不是嘴唇,不是雙眼,而是經過精心描畫過的雙眉,所以「眉」在古文中往往借指美女,而以眉傳情,以眉寫意也成為重要的抒情手段。

在唐代,對眉毛的崇拜達到頂峰,並且眉形多變。史料記載,唐玄宗染有「眉癖」,對婦女畫眉非常熱衷,曾令畫工畫出宮中流行的十眉圖:即鴛鴦眉(八字眉)、小山眉(遠山眉)、五嶽眉、三峰眉、垂珠眉、月棱眉(卻月眉)、分梢眉、涵煙眉、拂雲眉(橫煙眉)、倒暈眉。各種眉形都是將原有眉毛剃去,而後用毛筆蘸青色的顏料,隨意勾出自己喜愛的眉形,叫作「畫眉」。這些奇異的畫眉樣式,在出土的陶俑、壁畫及傳世的唐人繪畫作品中也都有所反映。唐代詩人杜牧在《閨情》詩中寫道:「娟娟卻月眉,新髻學鴉飛」。宋代蘇東坡也曾有詩云:「成都畫手開十眉,橫煙卻月爭新奇」。

盛唐以後,畫眉之風更加盛行,連一些小姑娘,也學着大人的模樣,描繪起眉毛。如唐代詩人李商隱《無題》詩:「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至於宮廷貴婦,更把畫眉看得無比重要,如唐代張祜有詩為證:「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虢國夫人雖然自恃國色天香、不施脂粉,但眉毛還是要畫的。這一傳統一直保留到今天。

「作為大眾文化,唐代的眉妝樣式呈現出細眉—闊眉—細眉的規律。」董寶厚說,《簪花仕女圖》中,仕女眉形極其短闊,末端上揚,是唐代粗壯濃重的短闊眉式的代表,這與唐代婦女體形富態、臉型寬大的特點相配,盛行一時。這種粗闊、濃重的眉妝追求,在中國眉妝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並隨着中外文化交流深深影響周邊國家,如保留到現在的日本藝伎眉妝,即為唐朝短闊眉妝的遺續。

(圖片由遼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