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漢人異姓王有哪些,他們為什麼會被封為王?

封建王朝制度都是家天下,被封為王的都是自己家人,為了籠絡戰功大的將領,朝廷也會封異姓王。特別是建國初期,為了打敗和瓦解敵人,也會封投降的將領為異姓王。平西王吳三桂是清朝有名的異姓王,除了他清朝還有哪幾位異姓王呢?


後金的新興政權要想打敗明朝,只靠滿人自己是遠遠不夠的,讓明朝人為我所用才是最快捷的方式。清軍用反間計滅掉了袁崇煥後,袁崇煥的屬下祖大壽奮力抵抗,清軍多次攻打不下,於是採取勸降策略,只要祖大壽投降,立馬封他為王,

而且這個王的級別還相當高,地位與濟爾哈朗多爾袞、多鐸一般。可見清廷為了爭取祖大壽是花了大力氣的。由於當時清廷的疆域有限,並沒確定封地,再加上祖大壽第一次是詐降,雖然第二次是真降,但封王之事也不了了之。


之後孔有德耿仲明降清,雖然兩位將領不如祖大壽級別高,但由於二人投降較早,有一定的影響力,在皇太極給那些戰功赫赫的貝勒們封王時,也封孔有德為恭順王,耿仲明為懷順王,在他倆之後降清的尚可喜,被封為智順王。人稱「三順王」

皇太極此舉明顯動搖了某些明朝將領的抗清意志。而且孔耿二人也成了清軍勸降時的宣傳人物,意思是像二人這樣的小官過來都封王了,比二人官階高的人投降過來,地位只會比他倆高。

老實說,孔耿二人降清封王對明朝的打擊並不是很大,真正讓明朝遭受重創的是吳三桂降清。

吳三桂的爹是遼東總兵,本人是山海關總兵,山海關具有極高的戰略地位,而且祖大壽是他的舅舅,一家三口手握重兵,據守要塞。李自成佔領北京城後,御下不嚴,後面又處理不當,殺了吳三桂全家,使得吳三桂一怒之下打開山海關迎清軍入關




當時清軍對關內風土人情很陌生,需要有人來當嚮導,因此清廷對吳三桂極為尊重,封其為平西王,康熙元年,吳三桂因剿殺南明永曆帝有功,被封為親王。當很多明朝將領看到吳三桂降清後得到諸多好處,他們哪裡還有心思去抗擊清軍,這也使得清軍順利南下。


康熙十二年,局面已經穩定,清廷也意識到了封藩王的弊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於是準備着手削三藩

除了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外,清廷還封過一個漢人異姓王叫孫可望,他是明末大西王張獻忠的義子。當時孫可望是南明小朝廷的實際掌權人,地位自然比當初的吳三桂要高,順治十四年孫可望降清,為平定李定國部立下大功,被封為「義」王。

但孫可望入京後,只空有義王名號而無實權,甚至連一官半職都混不上,最後抑鬱而終。

這些漢人異姓王,在清軍進入中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當清廷在中原的統治日漸穩固

後,王爺的權力過大,與朝廷的矛盾也開始顯露出來,為此清廷決定,只給他們有較高的地位,而收回他們的軍權和治理權。

愛新覺羅宗室都如此,更別說對異姓王的漢人了,削權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