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周公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周公是一個愛兄如己,為國為民,剛正不阿、光明磊落的人,為政期間禮待賢才,尊重賢才,主張以禮治國,倡導明德慎罰,為周王朝的穩固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周公一般指的是周朝時期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周公旦,周朝的開國元勛,魯國的開國君主,還是周武王時期朝廷的輔相。

周公做過哪些事情?

在周武王滅掉商朝之後的第二年,此時王朝正當百廢復興,但是武王卻生了病,卧床不起,王室大臣都很擔心,周公禱告上天,王朝不能沒有武王,我願意用自己的身體代替武王,希望祖先保佑,沒想到第二天,周武王的病就好了。

古代跟祖先禱告不是一件小事,古代人比現代人迷信太多,周公願意跟祖先說用自己的身體代替武王受災,從這件事來看,周公愛兄如己、有一種為了國家,甘願犧牲自己的精神。

周成王是周武王的兒子,繼位的時候年齡太小。周公幫助周成王穩固政權,代管政務,主持國事,鎮壓了由周王室公族人員管叔蔡叔等弟兄掀起的叛亂,周公代行國政七年,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權利、名聲都蓋過成王,但在周成王長大之後,周公卻沒有絲毫貪戀的把政權交給了成王,自己又做到了臣子位子上卻仍謹慎恭敬如履薄冰。說明其為人剛正不阿、光明磊落。

當周公讓他的兒子伯禽去封地魯國當君主的時候說:「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在天下的地位也算不低了,然而我卻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有賢人來了,我雖然在洗澡也要捉起頭髮去接待,我雖然在吃飯也要把飯吐出來再和客人說話,不能慢待別人,即使這樣,我還擔心會失去賢人,你是我的兒子,去當魯國的君主,千萬不要因為自己是君主就驕傲的看不起其他人。」

曹操的愛才大家都知道,曹操在《短歌行》里就說:「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說明他非常欣賞周公禮待賢才,尊重賢才的為人。

周成王成年執政後,周公怕成王年輕,為政荒淫放蕩,就寫了《多士》《毋逸》。《毋逸》中說:

「父母艱苦創業成功,如果子孫驕奢淫逸忘記了祖先的苦,就會敗壞家業,做兒子一定要謹慎,過去有殷王中宗,嚴恭敬畏天命,律己治民,不敢荒廢朝政,所以中宗擁有國家七十五年之久。

有殷王祖甲,知道自己不是長子,不宜為王,所以長時間逃避在民間,知道民眾的需要,直到繼位後,他安定國家,施惠於民,所以祖甲才能在位三十三年。

《多士》中說:「殷朝諸王都以禮制去祭祀,勉力向德,都能上配天命。但是到了商紂王時候,作風荒淫享樂,不顧天意民心,萬民都不在認可他,所以紂王才會覆滅」

~

周公寫了很多這樣的故事來告誡周成王,希望成王能做一個有德為民的好君王。

周公臨終前希望能葬在成周,表明不敢離開成王,但是周公死後,出於對周公的敬佩之情,成王把周公葬在了畢邑,周文王的身邊,表示成王不敢以周公為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