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和平以共謀發展,聊聊明朝與各國建立的「和平外交」朝貢體系

朝貢貿易制度作為我國古代王朝與外國交流貿易的獨特製度,它的產生與發展順應了我國歷史發展的潮流,是中國根據自身國情自然演變出的一種貿易交流方式,它體現了我國古代王朝在面對外國國家邦鄰時的兼容並蓄,開懷友好的禮儀之國的和平發展的特點,是古代版的「一帶一路」。

「萬國來朝進貢,仰賀聖明主,一統華夷。普天下八方四海,南北東西。」明代洪武年間的《太清歌》曾經有過這樣一番對於海外各國來朝貢的描寫,儘管我們不能穿越歷史親眼一睹這壯觀豪邁的場景,但從明代遺留下來的詩歌之中我們仍然可以想見當時初建的明王朝的興盛與繁榮。

一 朝貢制度究竟是什麼?

朝貢這個觀念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早就形成了,它的意思指的是一方將貨物財富獻給另一方。

《禹貢》中有過這樣的一段記載:「貢者,從下獻上之稱,謂以所出之谷,市其土地所生異物,獻其所有,謂之厥供。」

《禹貢》這本書作為《尚書》中的一篇重要文章是由大約戰國時期的人所創作的關於國家統一之後該如何治理的一本重要的書籍,在這段話中作者首先給我們將貢的意思做了詳細而又全面的解釋,使我們了解到貢的概念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就形成了。

中國的朝貢制度建立的也十分的早,自公元前三世紀開始之後便一直延續到近代十九世紀的尾聲,是一種在政治經貿上以東亞中國為核心的逐漸向外擴張的體系。它是我國古代人民對於國際關係發展的重要貢獻,是一項十分重要的發明創造,對中國乃至整個東亞地區的歷史發展有着重要的影響。

二 朝貢雙方究竟要幹什麼?

首先朝貢關係的雙方分別為明王朝以及對明王朝進貢的各個邦交國。對於進貢國來說接受朝貢成為朝貢體系的一員,就相當於承認明王朝的中心,融入明王朝的整個政治體系中間去。小國的國君要接受明王朝的冊封,受到明王朝的承認。而明王朝作為宗主國有義務保證小國的國家和平與安全,是一種互惠互利的體系。

貿易方面則是將小國帶來的貨物分為「正貢」以及「附帶貨物」兩個不同的類別。「附帶貨物」佔據了進貢國進貢貨物的幾乎全部,這其中的一部分由明王朝進行高價收購。另一部分則有進貢國在明王朝官府指定的區域內與中國商人進行交易販賣。

由於來朝貢的國家非常的多,同時又分佈廣泛,因此他們的貨物對於明朝來說也是十分的重要,採購朝貢國的香料、藥材等一系列的物資使得明朝政府獲得巨大的利益。

比如明朝初年火器就已經十分的流行了,眾所周知火器最重要的原料便是硫磺,可是當時的明王朝僅靠自身所產的硫磺根本無法滿足自身的火器製造需求。而此時的琉球、日本等國每次的朝貢都會帶上上萬斤的硫磺作為朝貢交易的貨物,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明王朝自身的不足。

另外如朝鮮等國也因為明王朝內部的軍馬不足而被強制進貢馬匹滿足明朝的需求,上述的種種事情都是為了打破大家關於朝貢是由明朝單方讓利的刻板印象。

第二則是明王朝作為被進貢的國家,在這些國家進貢之後有義務對他們做出回贈,比如賜予他們各種的絲綢、金銀、曆書等這些小國家喜愛的東西。這種由明王朝對於進貢國的賞賜使得進貢國也能獲得收益,這樣便使得更多的國家願意成為朝貢國,有助於雙方長期維持穩定的朝貢關係,也使得明王朝的朝貢體系越來越大。

三 明王朝為何會選擇朝貢政策作為一種對外的政策

朝貢政策本質上是一種和平積極的對外交流與融合政策,即一種對外政策。對於古代王朝來說對外政策的類型有許多種,比如明朝的前一個朝代元朝就是以擴張與征服為對外國策的基本方針,此時對於初立的明王朝來說選擇一個正確的對外政策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外部危機仍然十分的巨大,公元十四世紀後期由於元朝統治集團的無能腐朽導致中華大地上烽煙四起,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打敗強敵在南京建立了洪武政權。

但是朱元璋的明朝卻並沒有消滅剩下的殘餘元朝勢力,他們逃亡遙遠的北方草原地區重新建立政權,同時新建立的明王朝在海上也面臨著相當大的挑戰,當時海外的滿者伯夷稱雄海上多年,對明王朝的遼闊海域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同時此時的日本由於陷入動亂之中,長期的南北朝戰爭使得無數的浪人逃離本土,在海上稱王稱霸,甚至在洪武朝時期這些浪人竟然偷襲蘇州、山東等明朝沿海富裕地區,這些複雜的海上威脅使得朱元璋的明王朝面臨著很多的挑戰。

內部的危機一個接着一個,當時的中國由於元朝統治後期長期的戰亂使得整個國家人口稀而社會秩序亟待發展,使得明王朝要採取一種最適合自己的對外政策來穩固自身的外部環境。同時或許朱元璋借鑒了元王朝不知收斂、長期擴張所造成的自身統治的迅速崩壞的教訓,和平的朝貢制度最終便這樣被選擇了。

「四方諸夷,僻在一隅,皆限山隔海,……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從朱元璋主持修訂的《皇明祖訓》中所記載的朱元璋對於外交政策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來他對當時的其他國家的政策便是和平交往,友好相處。

政治上剛剛建立的明朝特別需要這些國家來加強明朝統治的合法性。中國自古代開始就有萬國來朝的記載,唐代的著名詩人賀知章就曾經在它的詩歌《太和》中這樣描述唐王朝的興盛之景。「昭昭有唐,天俾萬國。列祖應命,四宗順則。申錫無疆,宗我同德。曾孫繼序,享神配極。」在古人看來四海歸心萬國來朝是一個王朝鼎盛繁榮的象徵,可以說對於統治者的統治合法性有極大的幫助。

總而言之朝貢政策使得明王朝與周邊國家建立了穩定的邦交關係,幫助明朝在和平的條件下逐步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也促進了東亞等廣大地區長期的和平與繁榮,是一種時代的選擇。

四 明朝朝貢貿易的興起、繁榮、衰敗

朝貢貿易的興起,朱元璋的統治時期。自從朱元璋根據內外環境分析之後便決定採取朝貢這一對外政策鼓勵各個小國與明朝建立穩定的外交關係,明朝不對這些國家進行征伐。《皇明祖訓》中就記載了朱元璋列出來朝鮮國、日本國、占城國、大小琉球國、真臘國、安南國等十五個不征之國。另一方面朱元璋對於危害明朝海上安全的國家採取嚴厲的打擊。這樣的分化策略使得明朝早期嚴峻的海上局勢得到了極大的緩解,也促進了朝貢貿易的欣欣向榮,茁壯成長。

繁榮的大發展,朱棣所支持的鄭和下西洋。要說明朝時期最著名的事件那可就是明成祖朱棣時期的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啦。儘管有許多的野史都記載着朱棣是為了尋找明朝的第二個皇帝朱允炆而命令鄭和數次下西洋的,但是這樣的說法未免有些太過於荒唐了。為了一個失蹤的皇帝而浪費了這麼多的人力與物力並不是朱棣的作風。

許多人更加傾向於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的動機與朱元璋有點類似。比如通過鄭和的船隊打通與海外各個國家的聯繫使他們成為了朝貢體系的一部分,這樣便擴大朝貢貿易體系,同時也促進了貿易得增長,使得朱棣的統治合法性得到加強,另外朱棣或許更多的是想藉此在史書中留下一個勵精圖治,大有作為的皇帝的記載。

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或許有着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理由,不過鄭和下西洋客觀上促進了東亞、東南亞乃至南亞、西非等地的經貿交往,對於朝貢體系的發展與繁盛有着重大的影響。

五 玩不下去了!朝貢貿易陷入衰退期

明朝朝貢貿易的興起是在朱元璋時期,而鼎盛是在永樂與宣德時期。到了明朝的中後期朝貢貿易逐步陷入了衰敗的狀態,這又是什麼因素導致的呢?

自從土木堡之變之後,整個明朝的國力大幅的衰弱。特別是隨着統治者不願意派人前去下西洋使得朝貢貿易的發展一步步受到了崛起的私人貿易的衝擊。私人貿易指的是繞開官方的朝貢而由民間所組織的私下裡的貿易行為,它的產生是因為朝貢貿易往往限制交易次數,如兩年或三年一次,這樣的交易量遠遠不能滿足交易者的需求,因此私人貿易的產生與發展是一個無法避免的歷史趨勢。

私人貿易的發展也經歷了相當長的時期,首先是隨着正統年間朝廷軍隊日益廢弛,對於海上的管控逐漸的放鬆之後,一批違規的私人港口如月港、雙嶼港等港口逐步的繁榮昌盛起來。此時的私人貿易仍然得不到官方的承認,儘管有利一定的發展,但是仍然受到了許多的限制。

等到了正德年間由於朝廷的勢力進一步衰弱,,朝貢貿易不斷萎靡,官府無可奈何的放開對私人貿易的限制,例如正德年間官府的「抽分制度」使得私人貿易受到了合法的承認,到了嘉靖年間倭寇等大海盜佔據海上,壟斷私人貿易,而朝廷卻很長時間內無法清剿掉這批海盜,這使得朝廷的朝貢貿易安全得不到保護,朝貢貿易的發展進一步受到了阻礙。到了隆慶開關,私人貿易完全放開束縛與限制之後朝貢貿易徹底的沒有招架之力,最終名存實亡。

六 朝貢貿易帶來的影響

第一是朝貢貿易成為了明朝政府控制國內經濟以及保證財政收入的主要手段,明朝政府通過朝貢貿易壟斷了海外貿易。一些胡椒、香料等特殊商品只有官府手中才有,因此當時的明朝官府可以通過高價售賣這些壟斷物品獲得巨大的財政收入

第二是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朝貢貿易初期進貢國為了討好統治者特地選取了無數稀奇古怪的玩意來得到明朝統治者的青睞,這些特殊的物品包括香料、胡椒等都成為了明朝時期人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使得明朝時期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產生了潛移默化的改變,這些改變甚至還在影響今天的我們。

第三是由於明朝前期朝貢貿易使得人們養成了消費海外物品的習慣。等到了明朝中後期政府實力衰弱無法維持大規模的朝貢貿易之後普通百姓的生活需求得不到滿足,間接刺激了私人貿易的產生與發展,促進了明朝民間商業的繁榮。

結束

朝貢貿易在明朝是一種和平的對外貿易的方式,它的產生與發展促進了東亞等地的商品交流與發展,同時由於朝貢關係要求明朝對進貢國具有保護等義務。比如萬曆年間的抗倭援朝戰爭,使得朝貢貿易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明朝時期採取的朝貢貿易體系對於各個國家之間的人文習俗交流,文化歷史的融合有着重要影響。

十三世紀時期,剛剛建立的明朝作為一個國力鼎盛、軍事力量強大的統一王朝並沒有受到前朝征服思想的影響,而是選擇這種和平友好、互利共贏的方式一起發展,體現了我國自古以來就保存着的和平與文化思想,了解朝貢貿易的這段歷史可以使我們更好的在今天進行和平友好的經濟發展。

1、《太清歌》

2、《禹貢》

3、《皇明祖訓》

4、《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