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齡參加周總理追悼會,為什麼突然生氣,甚至中途離場?

前言:在

宋慶齡

參加葬禮聽到爭議

周恩來總理去世,好友宋慶齡悲傷不已。

1976年1月8日,一個令全國上下無數人悲痛的消息傳來。周恩來總理,永遠離開了他的人民。此時,在上海有一位80多歲的老人在家中痛哭不已,她就是宋慶齡女士。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宋慶齡在家裡哭了兩天。

雖然已經80多歲了,行動有些不便的宋慶齡還是決定前往北京,送一送自己的老朋友。宋慶齡和周恩來相識於幾十年前,兩人在革命道路上,互相扶持。對於宋慶齡來說,周恩來無疑是自己的知己。但是,當宋慶齡趕到北京的時候,竟然會聽到這樣刺耳的聲音。

宋慶齡認識周恩來,是通過孫中山先生的引見。1921年,孫中山制定了「聯共」的方針,積極促進國共雙方的合作。之後,孫中山在廣州成立了黃埔軍校。為了體現國共雙方的友好合作,當時有很多共產黨員在黃埔軍校任職。

孫中山先生

同年,周恩來從法國留學歸來。在黨組織的安排下,周恩來擔任了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在

宋慶齡

宋慶齡得知這一情況後,組建了北伐傷兵救助紅十字會。周恩來得知後,非常感激宋慶齡的所作所為,並為紅十字會的工作提出了很多建議。在當時國共合作的背景下,周恩來和宋慶齡都為了共同的革命目標奮鬥着。兩人惺惺相惜,成為了好朋友。

可隨着孫中山先生的逝世,宋慶齡的身份,讓她陷入了政治漩渦之中。蔣介石迫不及待地叛變革命,國共合作破裂。大家都以為宋慶齡會支持蔣介石,結果宋慶齡卻毫不猶豫地選擇站在共產黨的一邊。

國共合作破裂後,周恩來和賀龍、李立三、葉挺、朱德、劉伯承、譚平山領導了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宋慶齡聽到起義的消息之後,馬上聯繫了22名革命人士,聯合發表了《中央委員宣言》,支持周恩來。

由於宋慶齡的身份,讓她在國民黨內擁有巨大的影響力。所以,在宋慶齡公開表示支持共產黨之後,蔣介石非常不滿。雖然不滿,但是迫於宋慶齡和自己的關係,以及她的影響力,蔣介石並不敢做出一些過分的舉動。

為了拉攏宋慶齡,蔣介石不斷找人去勸說,還不斷給宋慶齡寫信。見宋慶齡態度堅決,蔣介石也試圖威脅她。宋慶齡的弟弟宋子文在和她談話時,就曾告訴過宋慶齡。如果不支持蔣介石,最好不要留在上海。

礙於宋家的勢力,蔣介石最後還是沒有對宋慶齡下手。但是,蔣介石也下令,嚴格監控宋慶齡。為此,宋慶齡決定前往蘇聯,避開蔣介石。在蘇聯期間,看到蘇聯人民的幸福生活,宋慶齡對共產主義更加了解和認同。

宋慶齡

宋慶齡為我黨做出的貢獻

身為孫中山的遺孀,宋慶齡為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九一八事變之後,面對日本侵略者的殘暴行為,蔣介石不但不抗日,反而加大力量壓迫共產黨。此時,宋慶齡再沒有辦法袖手旁觀,決定回到國內。剛一回國,宋慶齡就受到了國民黨特務的監視。但是,宋慶齡沒有絲毫畏懼。她秘密聯繫了周恩來,詢問是否有自己能幫得上忙的地方。

周恩來非常感動,此時蔣介石正在大肆搜捕共產黨的下落,組織經常轉移。於是,周恩來請求宋慶齡幫忙保管一些黨內的機密文件,防止落到國民黨的手中。1934年,由於博古等人的錯誤指揮,導致我軍被迫開始轉移,萬里長征從此開始。

長征順利結束之後,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大家都為這一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蹟所震撼,還有很多外國媒體想要採訪共產黨。但是,由於此時國內嚴酷的鬥爭形勢,想要順利抵達延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美國記者斯諾了解到了宋慶齡和我黨的關係,就來到上海,找到了她。希望可以通過宋慶齡,順利到達延安。宋慶齡和斯諾見面後,認為這對於共產黨來說,是一件非常難得的機會。國際社會可以通過這一次採訪,真正了解到中國共產黨的革命鬥爭。

於是,宋慶齡給周恩來寫了一封信,詳細敘述了這件事情。周恩來也意識到這次機會的重要性,就同意斯諾來到延安。在黨組織和宋慶齡的安排下,中共地下黨員帶着斯諾,穿過國民黨的封鎖線,安全抵達陝北。

斯諾在這裡採訪了很多共產黨的領導人,了解到了共產黨革命的意義。離開延安之後,斯諾將此次採訪的所見所聞整理出來,並裝訂成書。這本書一經發表,在國際上引起了軒然大波。這就是著名的《紅星照耀中國》。

抗日戰爭爆發之後,宋慶齡又發次公開發表演講,爭取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援助。與此同時,宋慶齡還不斷與我黨秘密商議抗日事宜。宋慶齡的一生也可以說,為了我黨的發展貢獻了不少力量。

宋慶齡是我黨親密的戰友、同志。周恩來的夫人鄧穎超,曾邀請宋慶齡參加抗日救國活動。兩人在相處過程中,也成為了好朋友。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香港也不再安全。為了保護宋慶齡的安全,周恩來等人決定將宋慶齡接到重慶。在重慶期間,宋慶齡依然為了革命事業忙碌着,一直到新中國成立。

太平洋戰爭

毛主席和周總理,都想要邀請宋慶齡參加開國大典,鄧穎超自告奮勇,去接宋慶齡。鄧穎超帶着毛主席和周總理的親筆信,來到了上海。在得知鄧穎超的來意之後,宋慶齡卻有些不想去。因為在20多年前,孫中山正是在北平去世的。

但是,在看到毛主席和周總理的親筆信之後,宋慶齡大為感動。最終,同意和鄧穎超一起前往北平。新中國成立之後,為了改善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黨中央決定建立一個英文報刊,由於宋慶齡之前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就由她着手準備。最終,在宋慶齡的努力下,1952年,英文雜誌《中國建設》成功問世。

為人民死而後已

參加追悼會反被誤解,宋慶齡憤然離場,周總理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在這之後,宋慶齡和周恩來都為了新中國的發展貢獻着自己的力量。1976年,得知周恩來總理去世之後,宋慶齡執意前往北京,參加追悼會。由於宋慶齡此時已經80多歲了,還有很多老年人的病症。在兩個養女的攙扶下,宋慶齡參加了遺體告別儀式。看到周總理消瘦的面容,宋慶齡不禁又流下了眼淚。

過了幾天,宋慶齡參加追悼會時,突然聽到有人說她是「總理幫」。宋慶齡聽了這話非常生氣,自己和周恩來幾十年的革命友誼,竟然被曲解。她越想越生氣,最後直接站起身來,離開了追悼會。回到家裡,宋慶齡的氣還沒有消下去。她對養女說,「周恩來為了國家奉獻了一輩子,竟然還有人污衊他。我看我還是辭職,回上海養老好了。」

周恩來總理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者之一,中國特色外交的奠基人。他對中國做出的貢獻,人民是有目共睹的。

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擔任政府總理,之後又兼任外交部部長,是中國特色外交的奠基人。1945年,周恩來率領中國政府代表團出席日內瓦會議,這次會議成功解決了印度支那問題,鞏固了我國南方邊境的安定,同時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外交政策,盡顯大國風範。

周恩來不僅在外交方面政績斐然,對於我國的經濟民生,周恩來也十分重視。1949年,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在周恩來總理的領導下,國民經濟得到了最快的恢復。到1952年,全國工農業總產值達到了歷史最高!在「一五」計劃期間,周總理領導了多個工業生產計劃,為中國的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對於水利建設和國防科技事業發展,周總理也非常重視。在赴日留學時,周恩來曾說過,「願相會於中華騰飛世界時」。在新中國成立後,周總理想要「上天」的願望也愈發強烈。要研究原子彈,要有先進的技術、儀器和設備,這些資源對於剛剛經歷過戰爭的新中國來說是非常稀缺的。

製造原子彈的核心技術都掌握在西方強國手中。周恩來抓住蘇聯援助我國的關鍵時期,爭取到蘇聯方面關於原子彈製造的技術支持。但面對蘇聯的支持和援助,周恩來總理說,不能一味的依靠蘇聯的幫助,我們要發展自己的科學技術,培養高科技人才,不能只「得人之魚,更要得人之漁」。

經過科研專家們的努力鑽研,在蘇聯的幫助下,原子彈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1960年,中蘇關係惡化,蘇聯政府撤走援助中國的所有技術人員,並且帶走了所有的圖紙。這一行為對於當時的研究來說,無疑是沉重的打擊。

在此緊要關頭,周恩來堅持黨中央的決定,積極鼓勵大家,不怕從頭做起。1962年11月,為解決國防問題,成立了專門委員會。在原子彈研發期間,中央專委多次召開會議,解決多項問題。在原子彈試驗階段,周恩來更是小心謹慎,確保成功,同時他還三令五申,不能影響人民的正常生活。

錢學森之後回憶說,周總理真是把指揮軍隊的一套經驗拿出來了。正是因為周總理的兢兢業業和無數科研人員的艱苦奮鬥,最終在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在原子彈試驗成功之後,毛澤東做出「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的批示,於是科研人員再次投入到研發氫彈的工作中去。

錢學森

周恩來總理指示大家要一鼓作氣,攻堅克難。在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距離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時間,僅僅兩年零八個月,是當時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兩彈」成功研發,接下來就進入到了「一星」的研製工作。

在1956年,錢學森就向中央提出了要研製衛星的意見。1967年,中共中央召開了第一顆人造衛星研製的會議,正式命名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為「東方紅一號」。在衛星研製過程中,全國上下通力合作。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順利升空,舉國歡慶。

1972年,周恩來總理被檢查出患有膀胱癌,但是他仍然帶病堅持工作。此時中美剛剛開始建交,仍然有許多事情需要處理。周總理就這樣拖着病體工作,終於支持不住住進了醫院。在住院期間,周總理先後接受了多次手術,仍然堅持處理政務。

周總理在寫給毛主席的信中說到,自己還能戰鬥,還有61斤,還能工作。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裏,周總理的身體每況愈下,更是出現了便血的情況,照顧他的護士醫生沒有不被總理感動的。

周恩來在外交方面的才能和愛國之心,世人有目共睹。他既堅定有自己原則和信仰,又有超人的聰明才智和精湛的談判技巧。這些優點在周總理處理西安事變、和之後的重慶談判以及在領導朝鮮停戰談判中都得到了完整地體現。海明威在訪問周恩來後曾感慨地說:「周恩來是一個有極大魅力和智慧的人。」

喜歡本期內容的朋友別忘了點贊、關注、評論、轉發,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