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昭通到重慶:尋找消失的西南巨擘李耀廷

在晚清時期顯赫一時的票號「天順祥」,其中除風頭一時無兩的「錢王」王熾坐鎮外,其膀臂「西南巨擘」李耀廷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李耀廷〔圖源網絡〕



李耀廷其人及其家世

李耀廷,原名李啟榮,後改正榮,字耀廷,雲南省昭通府恩安縣人(今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生於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舊曆十一月二十五日,民國元年(1912年)辭世,享年75歲。

祖父嗣璋,積學未顯。父洪泰專務力農;母遲氏,乃魯甸遲家坪人氏。弟兄七人,名啟榮(即正榮)、啟華、啟富、啟貴、啟先、啟綱、啟芳,正榮居長,二弟啟華在戰亂中遭疫夭折,時年僅十八。

李耀廷先娶黃氏、繼娶董氏,再繼徐氏。其膝下三子三女,皆董氏所出。其中長子調陽十歲時早夭,次子李湛陽、三子李龢[hé]陽均留學日本,皆聲名顯赫。

▲李龢陽〔圖源網絡〕

李家雖然貧困,但李洪泰仍然敦請塾師,對七兄弟從嚴訓督。因此,李耀廷也讀過幾年書,粗識文字。「因家庭窘困,(身為長子)便隨父務農。是時,清廷腐敗,社會動蕩,戰亂頻仍,商旅裹足,民不聊生。

但在咸豐七年,這種男耕女織的生活也不能繼續維持。由於戰亂、饑荒、瘟疫,他的祖父母、父親、姑父母、妻子、二弟相繼死亡。其餘死裡逃生者,也只能艱難度日。長兄如父,一家人生活的重擔都挑到他的肩上。


立號鄉梓:戰亂之中的李耀廷

在戰亂無法耕作之時,李耀廷只能出入於戈鋋[chán]之間,忘身冒險,做小生意謀生。

據《西南工商巨擘李耀廷》介紹,「他遍向親友借得三千錢,到迤車訊買葉子煙,繞道運至永善之黃坪、黃果樹賣。賣後將本利買成食鹽,背回江底一帶賣,每次往返繞道三百餘里,歷時二十餘天,可獲利數倍。」這應是李耀廷經商之始。

在回民起義中,當地人為了躲避戰亂,便避居仙人洞內。一時躲避尚可,洞中潮濕,不可久居。為此,同治二年(1863)李耀廷與洞居鄉人議定:在仙人洞附近選一易守之地建立村寨,購置兵器、練武自衛。村寨建成後,號為「松柏營」,從此名聞鄉里。

同治四年,李耀廷入鎮雄州武庠[xiáng](即武學學堂)。同年秋天,貴州畢節豬拱箐(地名)的陶三春等人,率領當地苗人攻入與之毗鄰的雲南省鎮雄州等地。消息傳到省城,時任雲南省布政使岑毓英奉命征討,率軍進駐昭通,令各州縣協剿,命松柏營進征。

李耀廷率隊奉命前往,與岑軍會合,其軍容整肅給岑毓英留下深刻印象。亂事平定,李耀廷以功保官都司,賞戴花翎,後又以其他功勞改保分省補用知縣,並加同知銜。

同治五年春天,滇中巨萬王熾從昆明販運普洱茶、火腿數十馱到四川,三十餘人武裝押運。途中,夜宿魯甸之桃源,被盜去長矛二支。為此,王十分憤怒,具禮品名片慕名訪李耀廷求助。

▲李耀廷重慶老宅——卜鳳居〔圖源網絡〕

相見後,王說明來意,李慨然允諾,並代找回所失原物。二人互相欣賞,十分投契,致使李王結為終身契友,義若金蘭。

二人成為密友後,王熾力勸李耀廷棄戎從商,他認為:無論做官經商,皆可位居人;而且官場複雜,很難全身而退,不如退而經商。在王熾的勸說下,之前經商嘗到甜頭的李耀廷也深感官場險惡,遂從之。



李耀廷與「天順祥」

此後,李耀廷經商於昭通宜賓之間,後與人合夥在宜賓開設榮茂公商號。光緒六年(1880),榮茂公號虧本收庄,王熾遂邀請李耀廷加入天順祥,並稱:「在前席茂之、孔孝綱、俞獻建等無銀入伙,余每人分與人力紅利10股。今兄進號,亦無銀入伙,仍照分兄人力紅利10股。

席茂之等人為天順祥老股東,且此時天順祥經營了15年,具有相當規模。由此,也可見王熾對李耀廷的重視和認可。

在改換門庭後,李耀廷即去漢口、上海等城市了解風土人情,調查生意情形。不久,王熾回雲南為母親奔喪;此時又值滇號管事病故,王熾坐鎮昆明,以滇號為總號,渝號為分號,委任李耀庭任渝號管事,管理事務。

凡外埠之管事、司事,昆明總號派出後,均應先赴重慶面見李耀廷,聽其謀劃部署,方可就任;且,信息通報,重大決策,均由渝號密信發出。實際上,渝號成了天順祥的業務中心,李耀廷是天順祥的實際經營者和管理者。

天順祥原系商號,由於社會發展,形勢需要,李耀廷順應形勢,逐步經營匯兌、存、放、開展票號業務。光緒年間,天順祥盛極一時,總號設在昆明,業務中心在重慶,分號設在北京、上海、天津、漢口、西安、南京等地,遍布十五省。此外,天順祥還在香港設有分號,越南海防設有代理處。

在當時,川東道尹唐炯督辦川省外務,急需銀十萬兩,清廷一時無法運到。重慶各大商號、票號也倍感無力。當此之時,王熾和李耀廷十天內即籌現銀十萬兩,雇挑夫一百人,身着「天順祥」字樣褂子,由王熾親自押送到道尹衙門,不可謂不轟動一時。

此後,憑藉與官府的支持和良好的商業聲譽,天順祥又擴展軍餉、糧餉、協餉、丁賦等業務。當庚子之亂時,慈溪西逃,天順祥貢銀濟困,深得清廷歡心。天順祥也因此結交了王公大員,聲名顯赫一時。


走向現代的李耀廷

除了資本運作,李耀廷也開辦了一些民族工業。

光緒二十五年,李耀廷聘請專家在四川勘探油、氣,派人到日本考察學習開採石油技術,並設立順昌公司,在四川蓬溪鑽探油井,開採石油,經營頗有成效。

光緒三十二年,李耀庭七旬大壽,李家從上海購來一台100千瓦蒸汽直流發電機,安裝在壽堂和戲台上。這很有可能是重慶的第一照電燈。

光緒三十三年,李耀廷投資,由其次子李湛陽出面,與人合作,開辦了燭川電燈公司。此外,他還投資了川江輪船公司、在重慶開設潼川錦和絲廠。

光緒二十九年,李耀廷最重要的商業夥伴王熾病故,天順祥由其子王鴻圖承繼。其實,在王熾活着時,天順祥隱隱開始走下坡路,其去世後更甚。

伴隨着西方殖民者和資本的入侵,新興的金融機構紛紛建立,天順祥業務遂一落千丈。

宣統三年(1911),天順祥結束營業,李耀廷也退隱江湖。

同年,李湛陽、李龢陽兄弟在重慶修建了李家私宅花園,即現在鵝嶺公園。李家花園又名「禮園」,是李耀庭兩個兒子送給老父親的禮物。

▲重慶鵝嶺公園〔圖源網絡〕

第二年,即民國元年(1912),李耀廷的人生走到了盡頭。這禮園也「為他人作了嫁衣」。民國時期,國府要人蔣介石宋美齡、馮玉祥及外國使節等都曾寓居禮園,成為民國政府的中心之一。

李耀廷曾經依靠清廷的力量,方才崛起為「西南巨擘」,但其家庭與革命黨人的「暗通款曲」同樣不可忽視。

其次子李湛陽,畢業於日本警政學校,早年追隨孫中山,為同盟會骨幹,擔任過重慶蜀軍政府財政部部長。三子李龢陽,留學日本,認識孫中山。

李耀廷的個人政見尚不可知。當宋育仁到重慶創辦《渝報》,鼓吹新思想時,李耀庭捐款支持。但,據說他又是個改良主義者。

作為一名商人,李耀廷不可避免地受到政局變動的牽連,他一邊想要「保全時局」,「不讓美利與諸邦」;一邊,他又不反對兩個兒子與革命黨人的密切往來。在歷史的大勢面前,他亦步亦趨,實踐着走向現代。


李耀廷與昭通

李耀廷祖居昭通,且其三十歲以前都居住在昭通,是不折不扣地昭通本地人。

威廉·埃德加·蓋洛眼中,「昭通是個跟四川省進行商貿交易的重鎮。布匹和食鹽是主要的進口商品。藥材、蜂蜜和黃銅是主要的出口商品」。同時,在姜亮夫看來,「昭通的農業僅可供糊口」,是一個「以商業為中心」的地方。

因此,李耀廷出外闖蕩,在昭人間大抵不是個例。由於安土重遷,大多商人獲利後仍會選擇衣錦還鄉,李耀廷也不例外。

1908年,李耀廷就在昭通老家修建了李氏家祠。在此之前的光緒十八年,由於昭通遭遇大旱,後又遭遇大洪水,民眾生活困苦。

▲李氏家祠俯視圖〔圖源《昭通文物古迹》〕 ▲李氏家祠俯視圖〔圖源《昭通文物古迹》〕

李耀廷念及桑梓情誼,先是「捐棉衣千件,合銀五百兩,外捐現銀五百兩」;此後,又「在重慶勸募,復倡捐銀四百兩」;又恰逢「該廳雹災,另捐賑銀二百兩;茲又捐買積穀銀四百兩」。李耀廷前後計共五次捐銀二千兩,並在川中代募賑捐至萬餘金之多。

連昭通縣知縣龍文都稱:「似此好義行仁,樂善不倦,洵為合屬所難能。

而李耀廷對家鄉的情誼也並未在其死後斷絕。

己未歲(即民國八年,1919年),「(李湛陽)由滇回昭,因祠堂修建,未曾開祭,始行典禮,其時遇歲大飢,遂與同志謝文英等籌款賑濟事詳賑恤。

也就在這一年,昭通學生與駐軍蔣光亮部起了衝突之後,駐軍把昭通中學戴仁甫、劉陶庵兩位老師抓起來。為了化解衝突,校長先生薑思敏(姜亮夫四叔父)偷偷跑到昆明去告狀,駐軍便把姜思孝(姜亮夫大伯父)抓起來。

據姜亮夫回憶:「這時候姜家只有姜思敬(姜亮夫二伯父)一個人了,父親(姜思讓)在重慶教書不在家,除了二伯父外,家裡最大的男人就是我。(我)作為長孫,只好到處聯繫士紳。所以天天晚上我就去找昭通的士紳,後來知道了一個李勁風(即李湛陽,勁風其字),李勁風是昭通最大的一個在野官僚,他是做過國會議員的,而且是馳名的大字號天順祥老闆的大兒子,很有力量的,他回昭通祭祖,只有去(李家祠堂)要求他幫忙了。

▲姜亮夫〔圖源網絡〕

姜亮夫時年十五、六歲,已不再是少不當事的年紀;而且,出身當地大族,也領導過學生運動,對於昭通地方形勢比較了解。綜而觀之,其對於李家勢力的判斷應當符實。

此時,天順祥已然偃旗息鼓,老一輩的王熾、李耀廷已為歷史。而天順祥的傳說,仍然在流傳。

參考資料:

[1] 李正榮:《恩安李氏宗譜》,清光緒三十四年,中西書局鉛印本。

[2] 盧金錫:(民國)《昭通縣誌稿》卷七2b—3a,民國二十七年,昭通新民書局鉛印本。

[3] 賀以明:《西南工商巨擘李耀廷》,《昭通文史資料選輯》第九輯。

[4] 姜亮夫:《回憶錄》,《姜亮夫全集》第24冊,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2002年。

[5] 鄧又萍.重慶近代不能忘記的民營首富[J].重慶與世界,2013(03):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