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真的出家當和尚了嗎?

靖難之役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因太子朱標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與此同時,也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準備削除燕王。

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 建文帝起用老將耿炳文統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繼續討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朱棣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南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應天(今南京)

下落不明

靖難之役歷時四年(1399—1402年)。 終以朱棣勝利而告終。但是建文帝的下落卻成為了一個謎團。正史中也只有寥寥幾句「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幾句話一筆帶過,那麼建文帝究竟去了哪裡?

1:出家為僧說

出家為僧說是目前最為人所知的版本。據說當時城破後,建文帝準備投身火海,不做俘虜,但是周圍的一個太監說太祖臨終之前交給他一個神秘的匣子,說如果建文帝遇到危難,就可以打開他。建文帝打開之後,只見裏面裝了袈裟,度牒,剃刀,還有一封信,於是建文帝立即按照信中指示,偽裝成和尚,成功逃出皇宮,去了雲南一帶成為了和尚。至於宮中的太監,則穿上建文帝的服飾,被火燒死。等到朱棣趕到的時候,只見屍體已經面目全非,無從追究,只好作罷。正史記載:或雲帝由地道出亡。有一僧人自稱自己為建文皇帝,則是最好的證明。這種說法有正史參考,另外朱元璋早年也是出家為僧,擔心自己的孫子會管不住自己的兒子們,給建文帝留了這麼一個後招。可信度確實很高

2:流落海外說

另一種主流的說法就是建文帝從南京城逃出之後,輾轉來到泉州然後流落海外

明成祖繼位之後,派鄭和下西洋,下西洋的首要任務就是為了尋找流落海外的建文帝,其次才是政治性炫耀,進行朝貢貿易,相傳當時,北面都是朱棣的部隊,於是建文帝只能南下逃竄,到達武漢的羅達寺後,拿出度牒,讓當時的方丈和尚幫助自己乘船到海外,方丈於是幫助建文帝逃到了當時的當時的泉州開元寺,後來建文帝跟着一艘波斯商人的船到達了海外的蘇門答臘島,於是建文帝就在此地隱居,直至終老。據說,當地的華人,至今仍在每年農曆五月十六建文帝登基那天舉行隆重的拜「皇爺」之禮


也有人直接認為朱允炆就是被火燒死了,並沒有所謂的出逃說法。但是我個人認為建文帝還是逃走的可能性大。還有一種說法是朱棣一直派戶科都給事中胡濙遍行鄉野搜尋建文帝的線索。最終找到朱允炆其實一直是在普洛寺避難。得知此時的朱允炆早已無心朝政,朱棣見此便放了他一馬。朱允炆也算是晚年平安,死時四十六歲。


總之,以上種種皆是猜測,建文帝的下落終歸沒有實證考究,或許有一天,考古學家們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真相才能夠大白於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