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末代皇帝之稱的溥儀,於1967年10月17日因腎癌去世。他的離開並沒有在社會上引起太大的反響,因為此時的溥儀,已經是中國一個普通公民。
溥儀和他的幾位前輩相比,經歷也算是豐富多彩。從皇帝、到傀儡,還經歷過勞動改造。最後以一個普通公民的身份善終,骨灰被放在了群眾公墓里。
然而他去世28年後,墓地卻得以轉移到皇家陵園中,這背後和兩個人的努力分不開。他們就是張世義和李淑賢。
找墓地的李淑賢,遇上了想開發商業陵園的張世義
溥儀在1959年被特釋後,頭頂上「戰犯」的稱號,終於得以被摘掉。他終於可以和家人光明正大地來往,為此,他還寫了第二本關於自己內心剖析的一本書。可惜,還沒有等到書寫完,他就因病情加重,撒手人寰。
在籌備他的葬禮時,有人建議溥儀的弟弟及家人,為溥儀修建一座陵園,畢竟也曾是皇帝。十分有覺悟、腦子清醒的溥儀家人婉拒了這個看似好心的建議,他們對着媒體,義正言辭地解釋道,溥儀現在只是一個普通人,他會和普通百姓一樣,埋葬在群眾公墓里。
十多年後,溥儀的墓地遭遇了第一次遷移,在上頭的安排下,他的墓地被遷到了革命公墓中。1992年,公墓的續期即將到期,李淑賢感到十分焦慮。
她想託人找一個可以永久安葬溥儀的地方,也給自己在溥儀身邊留個位置,百年後二人可以合葬。但是苦於手頭沒錢,她思來想去,只好找到了當時為自己和溥儀牽線搭橋的媒人——沙曾熙。
沒錢可以多卑微?對着滿臉愁容,表示自己雖然很想幫忙但是無能為力的沙曾熙,李淑賢感覺自己像一個拳頭打在了棉花上。末了,沙曾熙給了一個口頭承諾,自己會儘力想辦法找人的。李淑賢只好空手而歸。
不久,一個自稱是香港商人張世義派來的接頭人,找上了李淑賢。對方聽聞李淑賢想要找一個永久安葬溥儀的位置,而張世義剛好有在內地開發商業墓地的需求,可以藉助溥儀的噱頭,為自己開發墓地製造聲勢。
李淑賢猶如抓住了救命稻草,她和張世義派來的人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請求後,被張世義一方全權採納。雙方一拍即合,商定好細節後,就等張世義修完陵園搬遷了。
此陵園非彼陵園
對於張世義想要回國創業的行為,上頭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張世義最後敲定了清西陵旁邊的一塊地,又找來專業的師傅看過,確認是風水寶地無疑,決定在這裡建一個集安葬、觀光、文化教育於一身的陵園,打造當時國內獨一無二的特色陵園。
1992年,這座陵園建成了,當時的民政部對此非常重視,還特地為這座陵園提了名字:華龍皇家陵園。1995年1月,溥儀進行了第二次「搬家」,他的骨灰從八寶山移到了華龍皇家陵園中。這裡和清西陵距離很近,但並不屬於清西陵。
這裡雖然叫皇家陵園,但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皇家專用之地。溥儀能夠被安葬在這裡,一是張世義想要借末代皇帝的勢,營造一個噱頭為自己的陵園營造人氣,吸引更多的人,實現自己的商業目的。
二來,由於這裡距離清西陵只有200米,距離非常近,即使沒有將溥儀的墓地移到清西陵中,同樣可以帶動周邊旅遊業的發展,提高易縣的經濟發展水平,這是易縣所有人期望看到的。
溥儀的陵寢夢
很少有人知道,溥儀心裏也曾有過陵寢夢。當時他還只有10歲,雖然早早就因局勢問題被迫退位,但朝廷還是派了一個精通風水的術士——李青,為溥儀選一個適合建造陵寢的風水寶地。
經過李青的辛勤勘測,加上幾個無所事事的清朝遺老多方討論,最後定下了清西陵中的泰東陵附近,一個叫狐仙樓的地方。這裡有山有水,風水絕佳。
然而修建工程進行到一半,就因為經濟窘迫而停工了。後來溥儀被馮玉祥趕出了紫禁城,此後再也沒能以皇帝的身份回來,陵寢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最終,溥儀的墓地就被定在了華龍皇家陵園。這裡雖然是個人經營的商業性公墓,但和光緒帝的墓僅一牆之隔,對溥儀來說,勉強是最好的結果吧!
溥儀死後,從普通的公墓中,一步步移到了更高規格的墓地中;而他生前,從皇帝到階下囚、再到普通公民,歷經人生冷暖。人生如戲,他完美地詮釋了這個詞語。